APP下载

灌输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探讨

2021-12-29朴素艳马富贵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灌输红色思政

朴素艳,马富贵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9)

一、灌输理论追根溯源及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正本清源

列宁的灌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列宁在1902年发表了《怎么办》一书,科学解释了灌输理论的内涵和实质,并对这一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1]。其核心思想演绎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不会在头脑中自发产生的,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对人们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后来在语言表述中所说的诸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人们的头脑阵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等等,都是对列宁灌输理论的转述和丰富。

从本质上讲“灌输”就是教育,灌输理论揭示了正确思想的形成规律,即任何教育活动都是知识和思想的灌输过程。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的是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这也同样需要通过灌输过程来实现,因为任何人的知识、学识、思想或道德观念都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后天学习的结果[1]。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灌输”就是通过教育、宣传和学习,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被社会成员所掌握,转化为普遍接受的思想观念。灌输理论已经被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它传播了先进思想,启发教育了人民群众,为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列宁已经对灌输理论作了精辟论述,但是仍有不少人望文生义,错误地认为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思政课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强制性“灌入”“输入”大学生头脑之中,这种单一注入式的“强灌硬输”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1],把教学双方对立起来,只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启发式教学相对立。针对这种错误观点,我们再次强调,灌输理论揭示了思想传播的路径,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并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思政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本身又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必须在列宁灌输理论指导下创新灌输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因为离开知识输入,一味启发式教学,就会降低思政课的理论高度和学术深度,陷入“思而不学则殆”的境地,使学生止步于中学阶段政治课的认知水平;如果只注重知识输入,不注重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就会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境地,使教学内容不能真正入脑入心[3]。

二、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内涵界定

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载体,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核,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孕育积淀、丰富创新的过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切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蕴含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思想内涵的红色文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精神和物质载体,不仅包括红色理论、红色思想、红色精神这些思想硕果,也包括载入史册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还包括红色遗址、红色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文物,甚至红色题材的诗歌、小说、歌曲、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也属于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崇高理想信念、可贵精神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就是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DNA,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4],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崇高的革命理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等。

红色灌输是思政课的本质体现,赓续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红色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所传递的思想和弘扬的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高度契合,对青年大学生起到价值观引领和培根铸魂的作用,能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所以,要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面向00后大学生探索红色灌输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引领,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激励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思考

(一)以理服人——理论灌输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

“晓之以理”,就是用道理来说服别人,是以理服人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就是对大学生实施“晓之以理”的教育,关键在于“理”要透彻,做到理透解惑。教师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施教中高屋建瓴,使受教者心悦诚服。思政课的理论讲解只要足够透彻就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基本功就是通俗易懂地讲深讲透理论内容。施行“晓之以理”的教育,要讲求论理的艺术,灵活机变不拘一格,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或疏通诱导,或直言理论,或感性启迪,或理性证辨,或委婉劝谏,或坦率相陈,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做到解其惑、通其心、正其道、善其行,水到渠成自然达到开启心灵、教诲育人的目的。为此,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和加强红色文化的学习[5],提升业务能力,自觉做到用红色基因涵养正气、滋养心灵。由于红色文化涉及的历史跨度大、人物事件众多、理论内容丰富,需要思政课教师掌握政治、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并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5]。教师备课讲课时应紧跟热点问题,用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制作PPT课件,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丰富红色资源,优选感人案例、巧用音频视频资料,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有深度、有广度、有热度的教学体系,增强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给予大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听觉冲击,使思政课成为思想理论的宣传阵地、价值观念的培育阵地、意识形态的维护阵地、错误思想的斗争阵地,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真正入脑入心,打好青年大学生鲜亮的人生底色。

(二)以情感人——实践灌输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感性途径

如果说思政课的理论课堂是对学生晓之以理,那么实践课堂则是动之以情。“动之以情”,就是用情感来打动人心,是以情感人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情真意切、春风化雨。思政课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文艺作品等都是实践课的优质素材,可以通过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与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基地建立定点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通过云游革命圣地、云游博物馆的方式共享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要把“情”放在首位,情感戏要做足,而且情绪、情感要真诚到位,在情感共鸣中赓续革命传统,将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心灵、升华学生精神境界。

(三)以文化人——校园文化植入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隐性手段

环境育人,润物无声。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隐性教育”的重要阵地,把红色基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育人功能,使之成为高职大学生的心灵家园。一是在校园环境设计布局中加入红色元素,如用红色历史知识宣传展板装扮校园、在校园布景中设立红色英雄人物塑像、红色文化标识等,使红色文化外化为有形之物,随时随地目光可及感染熏陶师生,烘托出培根铸魂的红色育人氛围;二是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5],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时刻刻得到精神洗礼、道德熏陶和价值观引领。三是成立“躬行社”“青马班”等大学生红色社团组织,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重点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领头羊,发挥“头雁效应”,以点带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思想境界;四是结合特定纪念日定期开展红色主题类活动,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红色读书会等活动[5],在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校园文化建设植入红色文化,能够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精神洗礼,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人生启迪,达到文化铸魂、文化育人的效果。

高职院校思政课赓续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要正视高职大学生的生源特点和受教方式,在学生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精选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从多角度诠释了“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很值得思政课教师思考和借鉴。思政课教学要针对灌输对象的层次性,实现灌输途径的多样性,增强灌输过程的互动性[1],根据灌输对象的个性特点与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引,完成培根铸魂的教育任务,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灌输红色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