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学生公寓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影响分析

2021-12-29李丕振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生公寓高校后勤社会化

李丕振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18)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以市场为导向,在保障高校基本教学科研目标的前提下,借鉴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而创立的一种运营模式,其创立标志是1999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此后20年间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当下高校后勤运营的主体机制。而这一改革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成员结构、工作认识以及工作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结构发生变化

一是成员构成发生变化。过去的模式主要是由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1],该群体都是接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优势。高校后勤改革后,各高校内部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作为后勤社会化的实施部门,成为学生公寓、食堂等生活场所管理、服务等工作的主管部门。笔者对省内外25所高校调查发现,各后勤实体人员占全校在编教职工总数的25%~35%,被调查的高校都存在社会用工管理学生公寓现象,社会用工人数占公寓管理人员总数的60%以上,人数占比不均问题较为明显。各大高校基本形成了由学校后勤人员(包括被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吸收转化的学校内部相关教辅部门的部分在编人员)、聘用的社会人员以及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共同构成的工作主体。

二是成员职业素质结构发生变化。高校后勤改革之前,高校思政工作主体的核心成员受教育程度高,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经验,能够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高校后勤改革以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管理部门聘用的社会用工人员逐渐参与到学生公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由于他们没有或很少(大部分社会用工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相对缺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历,且在政治思想素质、知识文化结构、业务综合能力等方面,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存在较大差距,这也间接导致了改革后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员素质结构参差不齐、水平不一。

三是成员职业素质差距发生了变化。笔者通过对省内外25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转入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部分在编人员多为原单位总务、后勤等教辅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第一学历达到专科以上者不足三分之一,而具有教育类职称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为了缓解管理压力,降低管理成本,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管理部门聘用的社会用工人员,大多是各类企业退休职工或周边社区无业人员。在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中,成员职业素质存在这样一种梯级差距:较之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后勤服务实体中吸收转化的相关教辅部门人员职业素质普遍偏低;较于后勤服务实体中吸收转化的相关教辅部门人员,后勤服务实体中聘用的社会用工人员的职业素质相对偏低。

(二)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工作认知出现偏差

对于学生公寓工作来说,无论是政策要求还是实际工作状况,学校后勤人员和辅导员较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更加密切。因此,将学校后勤人员和辅导员可称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主体,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成员称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对关联主体。高校后勤人员认为,因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管理模式改革,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应按照市场化、盈利化和商业化运作,必须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首要原则,将服务质量和管理成本作为考核的重点;保障学生安全、服务学生生活,是公寓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其余工作主要是围绕集团利润展开的。这种重服务、轻教育的理念在一定程度对公寓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就目前研究来看,部分高校尚未达到教育部所要求的专职辅导员1∶200岗位配比,甚至有的高校专职辅导员配比还要低于1∶300。因人数配备不足,致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多,被束缚在教学区,承担大量教务管理方面的工作。这种客观的工作现状渐渐形成了“辅导员工作重点在教学区”的观念,也使得辅导员在对待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时力量不足、力度不够,公寓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呈现捉襟见肘、无暇顾及的局面。即使实施辅导员进驻公寓制度,但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考核依据不足、监督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现象替代现实、形式大于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俨然成为一种趋势。部分高校片面地追求后勤社会化程度,而忽略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最初目的,与高校后勤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由于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不少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学生公寓是休闲娱乐场所,公寓管理是后勤部门职责所在,课堂教学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知偏见,造成了部分教师将公寓教育管理抛在一边。正是这种工作认知上的错误与人为的回避,使得高校教师渐渐脱离学生公寓,主动放弃了“公寓第二课堂”[2]。

(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工作阵地发生变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1991年2月,国家教委党组提出几点意见,“建立高校党政干部走访宿舍和食堂制度。党政干部通过走访,与师生进行深入沟通与交流,了解和解答学生关心的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至此,公寓和食堂的管理逐渐步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公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得以提高。2002年2月,教育部明确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公寓的管理服务水平,巩固课堂教育成果,进一步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学生公寓工作“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3]学生公寓管理问题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各高校开始制定和完善高校公寓管理机制,加强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建设,通过选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工作人员入住公寓,切实加强公寓区学生日常管理。通过与学生共同生活、调查走访、关爱谈心等方式,确保公寓区的安全和稳定,维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二、应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对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影响的举措

(一)把握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本质

现代大学制度涉及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是规范大学内外关系的规则和运作机制,它反映的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4]。高校后勤的改革实质在于通过社会化的运转引入社会资源,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来讲,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要适应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要满足时代对于教育的根本要求,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5]。因此,利润最大化和重服务、轻教育的理念是高校后勤改革的错误观点。忽视了公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阵地作用,也是目前后勤改革的主要误区。纠偏归正才能宜于改革,统一认识才能提高效益。高校后勤改革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保证后勤服务效益,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保证高校稳定和育人效益。因此,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间的沟通协作,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善于学习与借鉴良好的管理模式,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6]。高校后勤社会化,归根到底是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资源配置与高校办学模式转变的有机结合,符合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办学模式的转变,充分反映出高校坚持以社会公益性原则为基础,以保障高校教学科研为目的,为建立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而服务的改革目的。

(二)破解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瓶颈

公寓生活是大学生学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觉悟的提高、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起到重要作用。后勤职工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关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短板在于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取得教育类职称偏少、无高校工作经历偏多;缺乏管理服务技能,不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因此,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深入理解、领悟党的高等教育政策,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素质;通过系统化专业培训,掌握公寓管理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基于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趋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架起与大学生互知互动的桥梁,在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把握管学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切实提升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创新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一方面,实现公寓关联主体与相对关联主体的公寓工作相结合,是创新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前提。在后勤社会化发展的大形势下,当前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学生公寓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和完善学生公寓管理长效机制,化解当前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加强学生公寓工作队伍建设,从根本上补齐短板,建立起高效优良的公寓管理服务体系[7]。为此,后勤服务部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教育事业大局,辅导员要注重帮助和引领学生学习和生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贯彻落实辅导员公寓工作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生理、心理上的困难。高校也要充分发挥公寓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公寓;正确分析和面对企业的市场经济利益,注重融合党的教育方针和企业管理理念,将教育理念融入学生公寓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中,形成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和工作成效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与党建工作进公寓相结合,是创新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动力。由于公寓区人员密集程度高、管理相对困难,以及辅导员无法将太多精力放在公寓管理,这就造成了学生公寓管理盲区,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学生组织因为各种原因也不愿意以公寓为突破口进行管理和服务,进而引发“公寓组织盲区”和“公寓党建弱区”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论述中要求高校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公寓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学生公寓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3]。徐州工程学院将党组织设立在公寓区,完成了“三个实现”,成效明显。一是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针对“公寓组织盲区”“公寓党建弱区”现象,在公寓区学生党员、干部中成立学生党员工作站,在公寓管理人员中成立老党员工作站,工作站选派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通过“两站”组织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二是实现了考察、培养全方位。通过建立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公寓社区档案,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在评优评先、模范带头、组织发展等方面考核时,综合个人在班级和公寓区的整体表现,实现了培养考察全方位。三是实现思政工作新常态。好的传统就是好的常态,传承好传统就是建设新常态。应坚持依托学生党员工作站,通过党员宿舍挂牌、党员责任宿舍等制度实施,展现党员风采,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老党员工作站成员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上网成瘾等影响学业的学生“1+1”结对子进行帮扶。“两站”建设的创新举措,挖掘了基层组织的潜能,凝聚了党建工作合力,形成了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盘棋。

猜你喜欢

学生公寓高校后勤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让思想政治工作回归学生现实生活——评《高校党建进学生公寓理论与实践》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浅谈民办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
浅谈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与控制手段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公寓和食堂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