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高职院校推进荆楚文化的必要性

2021-12-29李晓娟

科学咨询 2021年45期
关键词:楚文化湖北人文

李晓娟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要想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就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荆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形态。挖掘其现代价值,对提高湖北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高职教育制度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也从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内涵提升的建设阶段。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区域文化的发展中,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湖北位居华中腹地,人文荟萃,是一个教育大省。截至2020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482所,湖北省有74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60所、成人高校14所。高职院校占据了全省高等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成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发实施,其中要求“扩大优质职业教育供给”。当下,高职教育正在从技术理性走向人文价值理性。因此,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培育有人文情怀、爱国之心、国际眼光的技术技能人才,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湖北省高职院校任重道远。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客观局限性和近几年高校的全面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下降。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突出。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对文化素质修养的选修课兴趣不高。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是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这就导致有一些学生来到职业院校明确表示就要学得一门技能,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毫无兴趣。

(二)高职院校的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而非输送高级科研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更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能力一定要强。这促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加功利和实用,减少了人文素质课程的安排,从而削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毕业生都以就业为导向,越来越向“工具化”方向发展,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最终导致持久发展的内驱力不足,不能适应岗位和社会的需要。

其次,文化素质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不会直接地带来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太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自身长远的发展,忽略了文化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认为只要学生“技术过硬”就算达标,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人文素质欠缺、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道德滑坡、浮躁浅薄、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其人文素养亟待提升。

(三)高职学生的自身基础

由于进入高职的学生文化课水平偏低,他们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课程兴趣不高。加之高职院校对此类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更是敷衍了事,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这已成为高职理论课堂的普遍现象。还有一些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混一个专业文凭,或者是为了摆脱父母的约束,可以随意玩游戏甚至逃课等。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只满足于短期利益,上学的目的只是想作为今后谋生的手段,因而他们更愿意去考一些职业技术等级证书。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深入,高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开始发挥作用,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但是,高职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仍然不成熟,思考问题有时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也不够敏捷。因此,高职大学生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认识到学好文化素质的理论知识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

二、荆楚文化的当代价值

荆楚文化,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将荆楚文化精神引入高职素质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这对提高湖北高职教育的质量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十分有利,因此做好相关性的讨论现实意义显著。

荆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荆楚文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个方面是以楚辞为代表的古代楚文化;另一个方面是以湖北地方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地域文化内涵。湖北地方文化(即荆楚文化)既包含了楚文化的内涵,又将楚文化延伸至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之中,建立起以楚文化为基础,以湖北地域特色文化为分支的多元的文化体系”[1]刘俊梅、李勇在《论荆楚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将荆楚文化的内涵归纳为八个方面:一是神农炎帝文化;二是楚国历史文化;三是秦汉三国文化;四是清江巴土文化;五是名山古寺文化;六是长江三侠文化;七是江城武汉文化;八是现代革命文化。[2]

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湖北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特色。荆楚文化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追新逐奇的开拓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汇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3]在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集中研究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仅对湖北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爱国之忱,恤民之心,是古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的,而楚人尤为突出。楚人爱国、恤民,有许多令人赞叹以至感泣的事迹。其中,爱国诗人屈原最终因报国无门而投水汨罗的悲情一生,凝成了华夏儿女心目中千古不衰的屈原情结。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

楚国令伊孙叔敖是我国历史上一代贤相。他德行高远,为官清廉,勤俭爱民,辅佐楚庄王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宝座,最终使楚国成为了先秦时期南方的强国——春秋五霸之一。司马迁称他“三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他要求为官者以怜恤民众为首要要务,把“恤民”作为安国的手段,注重依法治国,制定法令法规,用儒法并用的思想来治理社会。这也是我们今天必须学习借鉴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荆楚文化的这些精神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荆楚文化和精神的展现,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我们必须弘扬荆楚文化的精华,制定湖北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理清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内含荆楚文化精神的湖北现代高职教育文化。

三、荆楚文化精神在湖北省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经历了规模化的发展历程,以培育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也面临诸多困难。例如,高职院校普遍侧重于对学生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再就业也有很大帮助。时代科技迅速发展,高职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的工作就能和所学的专业对口。文化素质高的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知识,适应新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将荆楚文化融入湖北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4]

首先,荆楚文化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荆楚文化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楚国实际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夏商以来,楚国从一个不足五十里的蕞尔小邦,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生活的困苦与艰辛并没有击倒志存高远的楚人。相反,在长期恶劣环境的磨砺下,楚人培养出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当前社会变革速度飞快,“筚路蓝缕”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需要传承下来。高职学生面临各种竞争和就业压力,湖北省高职院校可教育学生发扬荆楚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从而适应社会的变化,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展现自身的特长和生存能力。[5]

其次,荆楚文化是民族文化在一定地区内的集中体现。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于本省境内,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地域文化中鲜活的例子来展开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上升至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增强民族情感。例如,荆楚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屈原、王昭君、闻一多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激励着年轻的学子为民族团结和国家领土完整而努力奋斗。

最后,当前高职的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依然采用“教材+教师+幻灯片”模式。这种方法抽象、枯燥,虽可以从共性的角度达到一定教育目的,但对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性。湖北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地缘优势,将荆楚文化引入课堂,通过世代相传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将动人的情节再现出来,使课程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湖北省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陈列着大量楚国青铜器、铁器、漆器,是引导学生认识荆楚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理想场所,可以实现学校与地方在文化层面的对接。

四、将荆楚文化融入课堂思政教育中,建立文化自信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其所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才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取得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文化自信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因而教师要对文化制度、价值导向有更清晰的认知,自觉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并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使学生受益。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客观、理性与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既不狂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自信心的引导下,要认识到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避免受到错误愚昧文化的错误引导,以文化自信心教育带来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化。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来说,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是关键,因而要让文化建设更深入,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中,高职院校通过对校荆楚文化资源的挖掘、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以古人先进思想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学会古为今用,在传承中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6]

实现地域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让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更生动,文化展现更灵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坚定文化自信。

五、结束语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荆楚文化就是湖北人民的家园和寄托。作为教育大省,在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今天,如何留住人才是当今湖北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湖北省高职院校应主动担当地方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将荆楚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家乡观念、本土意识,为建设湖北培养人才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楚文化湖北人文
The rise of China-Chic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