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称代词+来+X” 结构的分化及其历时演变
——以“我来X” 结构为例

2021-12-29王冬雪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体人称句法

王冬雪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引言

李晓飞(2009)概括现代汉语中 “来” 的句法分布,将其分为三种,“人称代词+来+X” 属于“NP+来+ (VP)”,人称代词做 “来” 的主语,“‘来’可单独充当谓语,或与它后面的VP构成连谓结构后充当谓语”[1]。其中,“我来X” 结构相对而言出现时间早,使用频率高,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以 “我来X” 结构为例进行分析,举例如下(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CCL 语料库和BCC 语料库,部分语料自拟)。

(1)孙若西见淑娴领着老东山挑着粮食走上来,赶上前招呼:“表妹,姨父!我来,我来。”

(2)三踅觉得没趣,说:“我来买豆腐。”

但是,实际应用时,“来” 后也可加名词性结构,例如:

(3)我来北京开会。(自拟)

归纳 “我来X” 结构中 “来” 的句法分布,应当有 “我来+0”“我来+VP”“我来+NP” 三种。深入分析后,发现同一种句法结构中,“来” 的语义却相差甚远。“我来X” 结构中 “来” 的语义已分化为“来1”“来2”“来3” 三类。

国内以往对 “来” 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从句法、语义的角度着眼于 “来” 的词性,如齐沪扬[2]、陈昌来[3]140等;二是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研究 “来+NP”“来+VP” 的构式特征,如陈晓蕾[4]53、施春宏、李聪[5]等;三是利用焦点理论分析 “我来介绍一下” 中的 “来” 是焦点标记,突显 “来”前的施事,如鲁晓琨[6]、张全生[7]等。但前人研究缺少对于“人称代词+来+X” 结构的系统分析,本文将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个角度,并结合共时、历时两个方面来全面研究 “人称代词+来+X”结构的发展轨迹。

一、“我来X” 的分化及其句法语义分析

(一)“我来1X”

1.“我来1+NP”

现代汉语中,“来” 最普遍的用法是做趋向动词,表示 “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8],“我来1X” 中 “来1” 表示向 “我” 所在的地方移动。例如:

(4)他问我来学校报到那天,对校园的总印象怎么样。

(5)我来这里不是为了钱。(自拟)

“我来1+NP” 中的NP 通常是处所名词,如例(4)中NP是学校。如果上下文中已提到 “我” 所在的地点,那么NP也可以是代词,来指代处所名词,如例(5)中 “来1” 后的NP 是 “这里”。然而,由于 “来1” 规定了位移方向,必须是以说话人所在的位置为终点,所以NP 不能是 “那里/那儿” 等远指代词或是距离说话人 “我” 较远的地方,如远处、远方等等。

2.“我来1+VP”

“我来+VP” 结构中如果动词 “来” 的后面可以加上“ 这里/这儿” 或某个场所, 那么这类“来” 是典型的趋向动词,即“来1”。例如:

(6)我来找县太爷为我作主呀!

例(6)中 “我来” 之后可以补上 “这儿”,句意连贯,属于“我来1+VP” 结构。

“我来1+VP” 结构中 “来1” 与VP构成连动结构,VP 表示 “我” 在 “来” 之后主观想要进行的行为动作,所以,心理动词、情态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一般不能进入 “我来1+VP” 结构中,如 “害怕、能够、以为” 等动词。

(二)“我来2X”

“我来2X” 结构相比 “我来1X” 结构来说,除了 “来” 的语义上有明显不同,用法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来2” 后面不能加NP,只能构成 “我来2+VP” 结构。“来2” 不表示位移,而表示要做某件事情,用在 “我” 和表示目的的动词结构之间,起到强调施事“我” 的作用。例如:

(7)你家和丁刚家生活困难,两个孩子的学费我来想办法。

例(7)中,“来2” 表现动作行为发出者的主观意图,不具有实际的词汇意义。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发现 “我来2+VP” 中VP是可以体现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意志、由 “我” 自由支配的动词,因此与 “我来1+VP” 结构中完全不能出现心理动词的性质不同,“我来2+VP” 结构里可以出现部分心理动词,如例(7)中的 “想办法”。但“爱、恨、希望” 等动词仍不能进入 “我来2+VP” 结构中,因为,它们所代表的精神状态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与表示主观意志的 “来2” 不符合。

“我来X” 结构中部分用例语义上既可理解为“我来1X”,也可理解为 “我来2X”,可以通过二者在句法和语用上的不同点来加以区分。“来1” 在句中不可省略,删去后影响句义,而 “来2” 由于不具有词汇意义,删去后不影响句义。另外,言谈交际中,“来1” 侧重表达说话人地理位置发生改变后接下来要去做某事,“来2” 侧重表达说话人主观想要去做某事,可通过具体语境去判断。

(三)“我来3X”

1.“我来3+NP”

“用一个动词代替另外一个动词的现象,叫动词的替代现象,这个用来替代另一动词的动词叫‘代动词’。”[9]赵元任(1979)认为“最常用的代动词是来。”[10]“来” 的具体含义需要听话人根据语境判断。例如:

(8)儿子女儿各唱了一首,冯军接过麦克风自报歌名:我来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

(9)他来三本书,那么我来两本吧。(自拟)

例(8)(9)中的 “来3” 可以分别替代动词“唱” 和 “买”。例(8)中省略的动词 “唱” 在前文已经出现,但例(9)中的动词并未在句中出现,需要听话人根据语境理解。

从形式上看,“来3” 后面经常跟名词性宾语,名词性宾语前大多有数量词或指量词修饰,使名词性宾语具体化。动词性结构前加上数量短语,句法上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结构,可以做“来3”的宾语。陈昌来[3]141认为如果不考虑宾语前的数量词,也可以说 “来3” 后可加动词性的宾语。例如:

(10)尤其重要的是,粮食是宝中之宝,任何人一日三餐都离不了,假如你来个少种,我来个不种,全国十多亿人口吃什么!

(11)天空中的几片云像是加快了速度飘移,如果我来个深呼吸,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流动。

(12)“婉容与文绣谁可爱?” 我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

例(10)(11)中“来3” 后加短语“不种” 和“深呼吸”,例(12)中加俗语“打破砂锅问到底”。

陈昌来[3]141研究 “来” 在句中充当代动词时后面所加宾语的词性,发现在动词中其实存在着不少可以出现在代动词 “来” 的后面作宾语的动词,如 “关心、教育”,但是这些动词几乎不能出现在 “我来3X” 结构当中。代动词 “来” 在“我来3X” 结构中功能缩小,即使是自主性较强的动词,如“安排、关注”,也无法进入“我来3X” 结构中,这是“来3” 与 “来1”“来2” 用法差别较大的一点。

2.“我来3+O”

“来3” 做代动词时,一般情况下后面要加宾语。但下列例句中 “来3” 后明显省略了宾语,属于“我来3+O” 结构。

(13)他的手颤个不停,这是近年添的毛病,他抖抖地拉了几下麻绳,心想最好有把剪子。“爸爸,我来。” 是儿媳逸芬的声音。

(14)妻子反复再用火柴试燃,怎么也点不着。赵广生急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真笨,我来!”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出例(13)中 “来3”表示 “剪麻绳”,例(14)中表示 “点火柴”。然而,“来3” 并不是万能的代动词,只能替代具有[+人]语义特征的自主动词。

二、“我来X” 结构的语用分析

(一)语体特点

不同性质的 “来” 在同一语体的出现频率差异较大。“来1” 基本上不受语体的限制,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中均可使用。虽然 “来2” 也可以出现在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当中,但使用频率上明显不如 “来1” 高。“来3” 主要出现在口语语体和文艺语体当中,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当中很少使用“来3” 替代其他动词。

张伯江[11]指出,“来” 充当代动词时,“在较为正式、严肃的语体里极少见,文学作品也限于那些受讲唱文学传统影响较深的民俗文学里,最为常见的,是相声等曲艺作品里。” 因为,“我来X”结构是一个带有口语性的结构,常常在对话交际中使用,所以,在口语语体中运用得更为广泛一些,在书面语体中出现时,也往往是在带有口语特征的场景下。

(二)时态特点

前文中列举的有关 “我来1X” 结构的语料,时态大部分都是一般现在时。然而,语料库中也包含大量 “我 来1” 后加 “了”“过” 这类时态助词的语料,例如:

(15)“我本来很难从命;可是您看,我来了。”

(16)二十年前我来过北戴河。

例(15)(16)中,“来” 的动作已经发生过,所以 “来1” 可以自由运用在一般过去时当中。如果说话人 “来” 的动作还未发生,那么,“来1” 也可以用于一般将来时,表示 “我” 还没有来。

“来2” 不像 “来1” 可用于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的句子当中,只可用于一般将来时。这是因为“来2” 在 “我来2+VP” 结构中通常表示由说话人 “我” 来做某事,预设这件事还没有被完成,所以,只可用于动作还未发生的句子,即未然句中。

“来3” 与 “来2” 不同,它不仅能用在未然句中,也可用在已然句中。例如:

(17)这就够了,读过只要能提点精神就行了,所以我来了个匿名。

例(17)中匿名发表文章的动作已经发生。

(三)语气特点

“我来1X” 结构大多用于陈述句当中,陈述说话人 “我” 来到某个地方的事实。部分用于感叹句中,以表达说话人兴奋、激动的情绪。例如:

(18)一会儿她蹦蹦跳跳地走出来,穿着她的红色游泳衣,嘴里喊:“我来啦!我来了!”

“我来2X” 结构适用于说话人 “我” 对于某件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等场景,常常带有祈使语气。例如:

(19)“你放心走吧,你家里的事我来顶。”

代动词 “来3” 同样常常用于表达请求、命令的祈使句中。即使是在疑问句中,说话人依然是在表达请求的意味,希望对方肯定自己的选择。例如:

(20)甲:“你喝什么?果汁吗?” 乙:“要不我来杯咖啡?”(自拟)

在 “我来2X” 和 “我来3X” 结构中,虽然表达的是“ 我” 去做某事, 但其实暗含了建议“你” 不去做某事的意思。如果 “我” 做某事的意愿极其强烈,那么表面上是表建议,实际上是表命令。如例(14)中,赵广生嫌弃妻子点火柴点不着,说“我来!” 句中命令的语气极为强烈。

三、“我来X” 结构的历时演变

(一)“我来X” 结构的来源

(21)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先秦《诗经》)

(22)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先秦《诗经》)

例(21)是最早 “我” 和 “来” 的连用,但在句中 “我” 和 “来” 之间联系并不紧密。“来”和 “牟” 并列,一个是小麦,一个是大麦,表示“送给我小麦和大麦”。例(22)中 “我” 在句中既和 “谓” 构成述宾结构,又和 “来” 构成主谓结构,表示 “说我来了”。上述两个例句中的“我” 和 “来” 都只是建立在线性语序的基础上,连接在一起使用而已,并不是“我来X” 结构最初的用例,“我来X” 结构最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例如:

(23)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古代汉语的 “吾、予、余” 等词都是第一人称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我”。 例(23)“来” 后加指示代词,属于“我来1X” 结构。

(二)“我来1X” 结构的历时演变

“我来1X” 结构自先秦出现后,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在现代汉语中仍是“我来X” 结构中使用范围最广的。

根据对 “我来1X” 历时语料的考察,发现古代汉语中 “我来1X” 结构经常省略说话人所在的地点,大多是 “我来1+0” 和 “我来1+VP” 结构,VP交代“我” 来到这里要去做某事。例如:

(24)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唐《嵩山采菖蒲者》)

明清之后,“我来1+NP” 的用法才逐渐增多。例如:

(25)我来西湖滨,檐霤更萧索。(明《柳如是集》)

(三)“我来2X” 结构的历时演变

“我来2X” 出现的时间要比 “我来1X” 晚得多,先秦直至隋唐时期都未出现 “我来2X” 结构的用法,能找到最早的 “我来2X” 用例是在北宋的《太平广记》 中,明清时期 “来2” 的用法才逐渐得到普及。例如:

(26)方才对着张书玉笑道:“你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这样生气,我来替你们做个和事何如?”(清《九尾龟》)

“来2” 出现时间晚于 “来1” 好几个朝代,探究背后的原因,可从 “来2” 自身特点出发。一是“来2” 位于施事 “我” 和VP 之间,但古代汉语习惯省略施事,尤其是第一人称做施事时。二是“来2” 在句中起强调施事的作用,不比 “而” 和“且” 这类表示逻辑关系转折和递进的连词作用重要,删除后句义也不会产生任何变化,所以常常被省略。

(四)“我来3X” 结构的历时演变

周夏[12]列举了《西厢记杂剧》和《西厢记诸宫调》 里关于代动词“ 来” 的两个例句, 认为“来” 做代动词的用法早在金元时期就已出现。但是,对相关语料的考察,金元时期人称代词与代动词 “来3” 尚未组合在一起表达。直到清代小说《三侠剑》中才出现“我来3X” 的用法。例如:

(27)圣母娘娘在坛桌上一看,原来是一个合字的人,上这儿来搅扰。“我来吧。”(清《三侠剑》)

根据语境推断出例(27)中 “来3” 代替 “喂药” 的动作。

民国时期,“我来3X” 用例逐渐增多。随着使用频率增加,“来3” 可替代的动词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文中不必出现被替代的动词,说话人和听话人仅凭语境即可理解“来3” 所代替的动词的意义。

“第二人称代词+来+X” 结构和 “第三人称代词+来+X” 结构出现的时间线与 “我来X” 结构相一致,因此不过多赘述。

(五)“我来X” 结构的演变动因

“人称代词+来+X” 结构演变的实质是 “来X” 演变过程中与人称代词组合,组合过程中联系愈加紧密。陈晓蕾[4]54认为“人称代词+来2+X” 俨然成为一种新的构式。

为了厘清 “人称代词+来+X” 结构中 “来1”“来2”“来3” 之间的内部联系如何产生,先按照时间线梳理 “我来X” 的演变历程。先秦,“来” 假借本义后,产生趋向动词的用法。此时,第一人称代词 “我” 与 “来” 逐渐组合,后接处所名词,表示 “我到某地”。宋代出现 “我来2X” 的用法,清代出现“我来3X” 的用法。

以 “我来X” 的历时演变为基础,探究“人称代词+来+X” 结构 中 “来1” 到 “来3” 的演变原因。“来1” 作为趋向动词,属于人类认知域中的空间域。“人称代词+来2+X” 反映的是说话人“我” 接下来将要去做某件事情,“来2” 作为连词,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正是人类认知域上的时间域。董学军(2003)认为,“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从具体不断向抽象发展,这条规律体现在时空领域,表现为人的认知总是由空间域转向时间域。”[13]所以,“来1” 到 “来2” 的演变正是 “隐喻” 引起的人类认知由空间域向时间域投射的结果。

会话交际过程中,“我来2+VP” 结构中,“来2”负责引入VP,出于经济性原则,“来2” 后的VP可以省略,“我来+0” 使得代动词 “来3” 出现。久而久之,“来3” 的用法固定下来,“来3” 可以承担更多动词的意义和作用,形成了“我来3+NP”。

四、结语

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分析 “我来X” 结构,对“人称代词+来+X” 结构的用法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分析了 “来1”“来2”“来3” 的句法语义功能,“来1” 是具有空间位移义的趋向动词,“来2” 是强调施事的连词,“来3” 是代动词。其次,从语用角度出发,分析应用篇章中语体、时态、语气等特点。最后,梳理 “我来X”结构的历时演变,发现在隐喻、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来” 衍生出这三种用法。由此弥补了此前研究只着眼于一种理论的不足, 为现代汉语“来” 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语体人称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拼图
新时代新闻播音主持的语体变化特点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