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2021-12-29李文华
李文华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36)
引言
自现代图书馆兴起以来,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和读者的共同追求,而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文献资源共享数字平台使这一理想正在成为现实。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文献获取服务,包括整合、调度、使用传统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资源,同时提供电子文献原文传递、纸质文献馆际互借等服务。读者可以通过访问数字图书馆,在线查询平台联盟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享受纸质图书馆际借阅及各类型电子资源的下载和在线阅读服务,并通过平台提供的原文传递服务,申请文献传递,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文献资源。
一、高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发展历程及现状
国外关于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普鲁士在19世纪中叶就有10所大学通过建立馆际互借关系,开展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德国于1893 年制定馆际互借规则,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12 年提出馆际互借办法草案,1968 年6 月27 日正式实施[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德、英、法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若干个较大规模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系统,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虽然我国对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高校图书馆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工作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与起步时期(20 世纪50 年代—80年代中后期)
我国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馆际互借始于20 世纪50 年代,因为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直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主要面向特定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开放,以满足其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研发工作查阅文献资料的需求。
(二)快速发展时期(20 世纪90 年代—2003年前后)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大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出现了文献资源严重不足却又严重浪费的十分矛盾的现象与问题。为此,我国经济、教育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省市,出现了区域性高校图书馆协作组。1994 年,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牵头成立了广州石牌地区高校图书馆协作组[2]。1995 年5月,江苏省40 所高校图书馆联合启动 “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开始推进省内高校图书文献信息共享,实现馆际互借,并于同年发放两期共计800 个 “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3]。1998年底,我国启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进入新时期。 在此之后, 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以及一批地方性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络相继成立并开始运营,标志着我国区域性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4]。
(三)进入互联网+发展时期(2003年前后至今)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建设大学城,为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奠定了地域基础。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例如,江苏省继续推进高等学校图书文献信息共享,图书文献信息共享馆际互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成员馆已由成立初期的40 家增加到2011年的136家[5]。在广州,随着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12 所大学的相继加入,广州石牌地区高校图书馆协作组正式更名为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保障基地[6]。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平台运行的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由市级向省级甚至跨省区域合作。例如,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在2010年发起成立 “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2016年更名为 “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到2018 年共有正式成员馆53 个,拥有读者895398 个,成员馆遍布福建省辖9 个市,2020 年正式馆成员扩容至福建省内91 所高校,实现了全省高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相互开放、联合保障。
二、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
从上述发展历程看,普通高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然而,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基础薄弱,尤其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础更为薄弱,在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上存在明显短板,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尚在探索起步阶段。
(一)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现状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教学实训是重点,对图书馆建设不够重视,对图书资源建设投入相对较少,纸本图书文献与电子文献资源生均不足,馆藏文献量与在校生规模不相适应。据统计,2018 年,全国超过90%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年度总经费低于150万元[7]。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2019 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而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图书文献建设上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更加突出了。
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仍采用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所购图书种类不够齐全、数量短缺,不能满足师生教学科研需要。而且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和借阅服务也仅对本校师生开放,不对校外人员开放,加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存在图书文献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为此,2021年1月5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高职高专院校分委会年会面向全国高职院校提出了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助推人才培养” 的工作思路,强调指出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在馆藏资源建设上转变工作理念,变革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助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向高质量发展。
而建设区域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内高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正是提高图书文献资源利用率、解决图书文献资源不足的科学途径,是提高师生对个性化文献需求满意度的有效方法。
(二)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需求
高职院校建设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首先能有效弥补高职院校存在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不足问题。通过共享平台建设把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联结起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极大地丰富高职院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二是能有效地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共享平台建立同一地区高职院校网上信息文献资源体系,使高职院校各图书馆在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中,结合本馆实际决定取舍,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最终实现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达到最大的共同使用范围。三是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各图书馆通过网络紧密衔接起来,其综合实力远超出物理意义上的单个图书馆总和,实现了 “1+1>2” 效果,社会信息资源将得到有效综合利用,能快捷满足读者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效率。四是能够极大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促进与强化各馆之间通力合作,通过统一筹划,实现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形成相对完整的藏书体系和各馆馆藏特色,充分发挥各馆信息资源优势,从而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要实现图书文献资源共享,首先要突破共享各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各自独立封闭运行的状态,将各共享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开放的数字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数字文献资源平台之间无缝互连,对多文种、多学科、多载体、多类型且分散存储的印刷型和数字型信息资源,能够进行统一检索,各校师生可通过数字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快捷查询各校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
(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模式
目前数字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 “同构系统总分馆” 模式,即各馆采用数据库结构相同的统一软件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设置、机构调整,建立总馆与下一级图书馆之间的分馆关系,形成 “总分馆” 模式。“总分馆” 模式采取统一编目、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借书还书、统一互联网服务等。
第二种是 “异构系统联盟馆” 模式,这一类型是各馆采用不同的图书信息管理软件系统,通过二次开发或者引入第三方应用软件,建立一个可以在不同图书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下对各馆馆藏资源联合检索和文献传递共享的平台模式,整合区域内各图书馆分布式和集中式服务,各图书馆是服务平台同时也是用户馆。
(二)“同构系统总分馆” 与 “异构系统联盟馆” 的比较
“同构系统总分馆” 与 “异构系统联盟馆” 两种模式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但两者在组织形式、经费控制、运行机制、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前者要求有更为紧密的组织结构,总馆与分馆通常同属一个管理体系,具有上下级或业务指导行政关系,各分馆在总馆领导(指导)下,通常采用与总馆同一套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只需要较少资金投入,甚至不需要额外资金投入,就能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快捷高效构建数字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而 “异构系统联盟馆” 模式的联盟馆成员通常分属不同系统不同行业,其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各馆采用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通常也各不相同,需要投入相对较多的资金进行软件开发,构建一个能够联合检索各馆馆藏资源,并进行文献传递的数字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 “异构系统联盟馆” 模式构建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是通过元数据学术搜索引擎对共享成员馆各类学术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收录,平台能够搜索各共享馆的纸质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视频、音频、图片、随书光盘、OA 资源、特色库等资源,完成图书馆学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及图书馆学术资源门户建设。通过此平台,各成员馆现有的各种资源可以进行调度链接,在保持原有数据库权限基础上,在检索结果中直接提供给读者图书馆现有原文获取途径,利用电子邮件可以实现各馆间电子文献资源的传递,实现区域性图书馆共享联合服务。
(三)“同构系统总分馆” 与 “异构系统联盟馆” 的适用范围
目前我国市级和县区级公共图书馆通常采用“同构系统总分馆” 模式实现市级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而区域内高校由于在管理上属于不同系统,各校图书馆采用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不相同,基本上采用 “异构系统联盟馆” 模式构建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究其原因,“同构系统总分馆” 模式需要各校使用同一套,甚至是同一版本图书管理软件系统,以及同一品牌的校园一卡通,才能够构建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与此同时,共享图书馆各成员馆还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规划建设方案,协调各校图书管理系统软件以及校园一卡通,保持同步升级,才能保证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稳定运行。而 “异构系统联盟馆” 模式虽然投入资金相对较大,但由于各成员馆可以使用不同图书集群管理系统,共享平台运行稳定性高于 “同构系统总分馆” 模式,有利于成员馆扩容,扩大区域内高校文献资源共享。
四、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智慧共享平台建设对策
各地高校图书馆推进图书文献信息共享的经验表明,高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的区域在不断扩大,已经从城市高校相对集中的城区,向覆盖全省高校区域扩展,甚至出现跨省区域的文献资源共享。
(一)选择最优平台构建模式,持续推进达成最终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应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采用 “异构系统联盟馆” 模式构建开放式共享平台,使这个平台即使在不同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上,亦能进行文献资源检索、申请借书和文献传递,使其可以吸纳更多高职院校图书馆进入平台,并最终融入更高一级的图书信息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中。
(二)理顺共享管理机制,建立权责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
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共建是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间进行,而图书馆隶属不同的学校,在行政管理和经费划拨上接受不同上级的领导,这使高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为一项不仅覆盖面广、关系复杂,而且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管理机制,组建具有强有力的决策、执行、沟通、协调能力的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组织部门。为此,建议由区域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建立高职院校图书馆联盟,成立由各高校主管校领导组成的共享共建领导小组,以及由各校图书馆馆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员组成的共享共建协调工作小组,形成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建立权责明晰的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有效推进文献资源共享建设工作。
(三)寻求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方面获得对平台建设的支持
构建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系统工程,但共享平台建设需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共享平台软件系统开发、机房建设设备更新以及运行维护,如若政府部门能通过项目运作投入一定财政资金,支持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将能够有效调动各高校图书馆参与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积极性,这对共享平台建设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拓展建设资金渠道,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共享平台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高职院校最鲜明的办学特点是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这也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建设共享平台奠定了良好合作基础,拓展了合作空间。高职院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向合作企业开放,使其成为合作企业科技情报文献信息检索中心,使企业可以快捷检索获取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增强高职教育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鼓励企业为高职院校图书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拓展校企合作广度。
(五)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适应平台建设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对图书馆馆员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对图书馆馆员队伍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馆员队伍总体上存在学历和职称结构层次偏低、年龄老化、专业知识陈旧等问题,整体素质水平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为保障高职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共享成员馆必须加强对图书馆人才队伍培养工作力度,并积极引进图书情报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五、结语
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能有效弥补高职院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相对不足,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实现 “1+1>2” 的效果,大大节约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高职院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打破高职院校图书馆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促进与强化馆际乃至校际之间的图书资源和专家资源共享,并通过统一筹划、通力合作,实施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使各成员馆形成相对完整的藏书体系和馆藏特色,使校际读者能够获得全方位的文献获取服务,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突破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