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高中语文为例

2021-12-29石家庄市第二十一中学李清巧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想象创设情境

■石家庄市第二十一中学 李清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已日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课堂教学虽然只有一方小小天地,但是创设多种语文教学情境,有助于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兴趣化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会主动产生求知欲。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因势利导,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富有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我们知道,兴趣属于一种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比如,对说明文的学习,即使是智力高、学习意志强的同学也颇感兴味索然,这就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搜集和牛郎织女有关的故事、古诗词等,把课文中涉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有关知识用简笔画画出来,上课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加以展示。如此一节课,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自主学习,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又如,戴望舒《雨巷》这首现代诗,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丁香”这一意象的诗句。有南唐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如此不仅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这种趣味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内容,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创设想象情境,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动力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想象,那必然是索然无味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佳的。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他们对语文学习就越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想象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中学生虽然非常富于想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虽然有想象的灵感,但往往转瞬即逝。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想象的灵光,并通过设置恰当的语文学习环节引导学生表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人的思维是极富个性化的,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充分发展的宽松氛围,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教师根据情况设置一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问题,特别能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中他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加入神话传说,采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创造出一个离奇的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绘的对象中,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真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充分引导学生理解了这首诗后,我让学生模仿李白的这首诗,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写一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虽说他们的创作还有不少瑕疵,但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学生创作性思维。这个收获远比诗歌本身更重要。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立意的见解,学生们饶有兴趣,都写出了自己的小论文。以上两个教学环节充分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创作思维,还给他们带来了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是他们以后人生学习的永恒动力。

创设质疑情境,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教师引导性置疑。学贵有疑,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疑问,只是被动接受,那么他们所学知识必然不牢固,也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受阅历和知识的限制,思维不够发散,语文课上似乎一听就明白了,没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这种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状况不同,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巧妙寻找到质疑的突破口,尽量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只知是千古名句好,却不知好在何处。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对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可让他们从语言、修辞、词语运用等角度写一写对这两句词的感受和评价,归纳总结鉴赏方法。而对于语文素养暂时较低的学生,就只让他们品味一下“羽觞”“飞”这两个词在句中的妙处就行了。通过这种分层引导,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自主性置疑。在课堂上如果由教师一味地提出问题,那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学生定会产生某种厌学情绪、懒学情绪。而如果让学生个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置疑,学生所提的问题中会有被教师忽视而对文本学习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所提问题在被教师肯定后所获得的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曹禺的《雷雨》时,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的问题,分成了两种不同的见解。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双方同学热情高涨,查资料,寻找辩论突破口,学习辩论赛的环节等。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雷雨》的理解,也让学生对辩论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体验到了质疑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主质疑,不仅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持久的动力。

情境教学为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多种可能,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师生双方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更多的积累和探索。

猜你喜欢

想象创设情境
快乐的想象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