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师院校科技创新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

2021-12-29李建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新力河南省院校

李建华

(洛阳师范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一、科技创新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此,国家开始实行全方位的科技体制创新,以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学术界亦掀起了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热潮。马茹等依托基础研究、重大前沿科技、关键短板三个方面的若干领域,深刻剖析了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现状布局和分布态势[1];刘恒等以西藏为例,系统阐述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策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治理效能等[2]。高等学校作为创新驱动发展中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科技支撑、思想支撑和文化支撑的重要载体,其科技创新力是助推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3];易平涛等构建了具体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借助动态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的综合分析[4];王碧云使用专家咨询法、层析分析法开展中国大学和世界大学科研创新力的对比评价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5];智亚卿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视角,运用BCC模型下的DEA-Malmquist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力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6]。

二、河南省高师院校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高度重视科教兴豫战略,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步入新常态。高师院校作为省高等学校乃至全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力不仅是自身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是其增强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实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河南省高师院校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系列问题,表现在学科建设水平低、学术拔尖人才匮乏、标志性科技成果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等多个方面。

第一,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低,国家级科研平台少,学校综合实力亟待加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但高等教育的发展总体比较落后,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数量不足、质量偏低。无论是从国家“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上看,还是从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学科、博士授权点等评价指标来看,河南省高师院校的层次与办学水平都远远落后于相邻省份,从而导致高级别科研平台少、科研起点低、创新力弱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地方院校几乎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产生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的机会和条件严重缺失。

第二,教师基础教学任务重,研究型教师比例低,高层次人才、学术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稀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河南省高师院校绝大多数还是以本、专科生的教学为主,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规模偏小,教师的基础教学任务重,以中青年教师、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主力军和研究型团队占比相对较低。总体而言,河南省高层次、高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严重紧缺,拥有两院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数量过少,高端人才流失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

第三,高校科研较为浮躁,产学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弱。严格量化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行政权力对学术研究的过度干预、固化的科技管理和职称评价体系,使高校科研普遍存在重基础研究轻后续转化、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创新的功利现象。本应立足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由于科研工作者淡薄的科技创新意识,以及对地方经济需求的认知不到位,产学研成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有效对接实际产品和具体应用,结果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三、提升高师院校科技创新力的对策

第一,以“新师范”为契机,整合师范专业认证和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助推高师院校的内涵发展。专业建设决定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格局,高等师范院校应依据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要求,以新师范的教育精神为指引,适应社会对师范类人才的需求,以师范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强化“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在推动高师院校狠抓硬件环境、完善基础设备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策略。聚焦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建基于产出导向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第二,优化科技管理体制,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应在落实“人才强省、中原崛起”规划的进程中,大胆解放思想、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全方位实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剥离,建立科学、客观、规范的人才评估制度和职称制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7]为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不仅要重视多渠道、多元化地引进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而且要强调引进后的科研、教学支持和生活服务,用心留人,以情留人;更要统筹规划,注重对工作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科研潜质好的青年人才进行梯队培养,使高层次人才队伍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第三,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和奖励制度,创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高师院校在普遍重视教学的大背景下,也要注重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设立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科技孵化基地。[8]学校要依据师范特色,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引导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和科技成果,并顶层设计成果转化途径和实施办法,搭建转化平台,出台组织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的成果申报、收益转化、需求对接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逐步培养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当成果凝练和成果转化形成良性循环时,教学成果和科技成果即成为教学和学科的内生资源[9],从而达成科教融合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理想局面。

第四,依托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坚持政府-高校-中学协同育人,促进高师院校积极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成长摇篮,更要把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课程思政,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进行政府-高校-中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合作。地方高师院校应紧密依托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机构,结合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扎根本土搭建校地协作研究平台,依托各级教研室创建立体化实践实训平台、师范创新实验区,通过高质量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比赛等驱动高校与中学的协同教研。从人才培养视角来看,有利于开阔师范生的教育视野,夯实其学科专业知识、师范职业技能和创新实践关键能力;从学校发展角度来说,地方高师院校只有真正高效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

四、结语

作为人力资源大省,河南省的高等师范教育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其科技创新力的提升是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也必将有利于深化河南省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积极推动全省科技进步与创新,继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创新力河南省院校
送伞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大陆:以创新力引领技术变革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