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协同机制建设
2021-12-29蒋瑞雪
蒋瑞雪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协同理论的基本内容
协同学(Synergetics)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系统通过协同从无序走向有序,是协同学的核心理念。协同效应原理、伺服原理及自组织原理,是协同学的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任何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其子系统及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同配合,由无序的独立运动转化为有序的协同运动,这个系统就会发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形成拉动效应,发挥出最大的集体效应,能够使系统整体加强、产生大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的功能。[1]
二、协同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契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协同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契合,源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整体系统性。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教学系统、宣传系统、科研系统、管理服务系统等高校其他子系统紧密相连。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自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等诸要素构成的系统。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等诸要素自身也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组成、内在统一的子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由多个子系统及其各要素共同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们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 年出台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工作协同保障。从协同学的视角来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因此,要将协同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相融合,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工作系统的视角,探寻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可能,把握协同机制的本质和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从无序到有序、从旧结构到新结构的转变,进而形成多方主体协同攻关、各环节协调配合、各载体协同前进的局面。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协同机制的内容与构建
(一)话语主体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协同机制建设的主体主要由话语协同机制构建主体体系和话语传播主体体系构成。前者是从宏观视角来说的,主要解决协同机制“谁在构建、谁在落实”的问题;后者是从微观视角来说的,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谁在说、对谁说”的问题。
话语协同机制构建主体体系包括话语协同机制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话语协同机制的决策者主要是指国家执政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党委行政部门,是话语权协同机制构建和整体功能实现的宏观掌控者,主要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协同机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包括指导思想、阐释意义、目标任务与要求、政策措施及话语体系。话语协同机制的实施者主要包括高校各级党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科研、后勤管理部门的党政机构。
话语传播主体体系包括话语教育者和话语接受者。话语教育者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的弘扬者,主要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有着生产者、传播者、实施者和承担者的多重角色。话语接受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的客体,主要是大学生群体,是话语传播和协同机制建设所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同一话语主体会出现“传”和“受”的主客体相互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协同是协同机制的关键,主体协同的契合度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能否真正实现。话语协同机制构建要从话语接受者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求出发,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话语接受者的思想行为特点、认知规律,优化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要促使不同话语主体有效协同互动,系统收集、判断、反馈话语传递过程的新动态,迅速调整既定的方针政策和话语模式,以达到话语传播的最佳状态。
话语协同机制的决策者要优化顶层设计,促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格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联性的研判,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体制机制和组织基础。话语协同机制的实施者要时刻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和行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守工作一线,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话语传播方式。
立场坚定、业务精湛、育人高超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最稳固的组织保障。要在话语教育者主体参与上做到“全员育人”,构建育人队伍的联动机制,让所有教师都能挑起“思政担”,建立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话语教育者要深入把握学生特点和内在需求,多方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课程中,既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又能做学生的人文关怀者和心理疏导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解释力和号召力。要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话语内容协同
话语传播内容也叫话语体系。话语传播内容协同是指通过设置话语议题、选择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等构建一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在统一。协同机制内各主体要素的话语传播内容需具有一致导向性,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理念的影响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2]这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企图肢解马克思主义话语,其理论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因此,要强化对理论谬误、理论陷阱、实践错误以及非正常现象的分析与批判,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批判性内容、斗争性策略中得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赢得最广大师生的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取得实效的明证。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无不是基于深入系统的学科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构、教学体系探索协同发展而成的。要夯实学科育人的根基,促进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整合,发挥学科的总体育人价值。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我国的社会存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内在统一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进而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党心民心,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校在话语体系建构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中国社会最鲜活的话语内容,高校应集中优势力量对其进行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努力提高理论话语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和说服力,善于将理论话语、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教材话语等不同话语转换成通识性话语表达,提高话语体系的可接受性、感召力和亲和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
(三)话语载体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可分为内部话语载体和外部话语载体。内部话语载体是指影响高校师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校园内载体要素的总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氛围及校园内部网络话语环境等;外部话语载体是指高校教育环境以外的影响高校师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载体要素的总和,包括社会话语环境、家庭话语环境和网络话语环境等。[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受学校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任何一种话语载体都可能对其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将内部话语载体和外部话语载体高度统一,形成政府领导、高校主导、社会引导、家庭辅导、网络增效的强大合力,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联动机制,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高校的有效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具有多元化特征,其多元是客观的存在、客观的趋势。要建设更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塑造更多引领发展的话语载体。要加强话语内部环境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建设,话语内部各环境要素高度协同运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使课堂教学氛围、日常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内传媒氛围有利于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形成高校内部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合力。
优化、整合外部话语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面的优势资源,塑造协同发展的社会话语环境、家庭话语环境和网络话语环境,使其朝着有利于高校师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健康良性发展,要不断地净化网络空间,营造绿色、健康、文明的网络话语生态环境。着力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建立并完善网络信息与舆情管理工作体系,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不断完善并细化网络建设的法律法规,让网络在法治保障下健康运行,以保障网络语境优化效果;着力提升高校师生网络媒介使用素养,增强其网络守法意识,规范其话语行为,促进其话语自觉,以维持良好的网络话语秩序和舆论生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