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以三明学院为例
2021-12-29孟庆鹤
孟庆鹤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冲破历史藩篱、开创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实践利器。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方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从优秀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地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 优秀地方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优秀地方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同地方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受当地历史资源、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影响,又反过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内趋力与信心源。因此,深入挖掘并充分运用优秀地方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文化传承创新、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意义深远。
(一)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落实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整个德政工程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2]“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认清当代大学生的新变化,掌握他们的新需求,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思潮交织纵横、信息便捷易得的社会转型期,他们的学习意愿更为强烈,知识来源更为多元,思维方式更为活跃,不认同传统教育的单向灌输和生硬理解。充分挖掘优秀地方文化,让学生走进可亲可感的地方思政课堂,能够使其在探索历史、感受民风、亲近山水的过程中获得道德滋养,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和主流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落实。
(二)促进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地方高校在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的同时,还要致力于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优秀地方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文脉赓续,不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当今人们精神生活的涵养意义深远。加强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为了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更表现为通过这种文化样态对人的整体性塑造,以鼓舞、激励、熏陶、感召的作用,使大学生既建构起自身的价值系统、精神境界,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做出青年人独有的贡献”[4]。
(三)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
明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就要充分认识当今中国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宣扬“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中国威胁论”等错误思潮和理论,企图以此消解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动摇中华儿女的强国复兴决心。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引导大学生们明确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发展壮大的底气来自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来自中华儿女传承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6]只有全员焕发发掘中华文化的激情,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因此,立足本土、深耕地方,从优秀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有利于补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更是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 三明优秀地方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催生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作为福建省中部的新兴工业城市,三明拥有“闽人之源”“闽学之源”“苏区中的苏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绿都”等诸多城市名片。这些优秀地方文化在彰显三明城市魅力的同时,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值得进一步挖掘。
(一)闽学文化的“推己及人、崇德向善”
三明先贤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历史贡献成就了闽学文化。闽学鼻祖杨时,用“程门立雪”的成语典故告诫青年要尊敬师长、不畏困难,立志不断学习。传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隐喻,告诫人们要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不同的先进思想,以使自己思维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闽学文化提倡读书与做人、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用“修齐治平”引导学生树立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廉洁奉公、舍生取义的优良品格,以使大学生省察自身,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红色文化的“舍己为人、勇于奉献”
三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折不挠、军民一心,用革命实践铸就了红色文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三明从事重要的革命实践活动,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明老区人民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20年红旗不倒,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红色遗址、红色故事及其承载的红色精神——“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实事求是、顽强拼搏、依靠群众、勇于奉献”[7],在社会思潮碰撞交织的当今时代,仍然会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产生深刻影响。
(三)工业文化的“不甘后人、开拓创新”
三明工业文化伴随着三明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不断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三明被确立为福建省重工业建设基地。1958年,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建设大军汇聚三明。在物资匮乏、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三明人民一路披荆斩棘,靠着肩挑手扛、夜以继日的“红旗竞赛”,建成了三明钢铁厂、化工厂等80多家工厂,为三明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0多年来,三明人民始终凭着艰苦奋斗的“拼劲儿”、开拓进取的“韧劲儿”,实现了三明工业从“无中生有”到“争先赶超”,在“创新、创业、创造”的发展道路上久久为功。典型企业代表三钢集团更是以其“闻鸡起舞的只争朝夕精神、闻风而动的追求高效精神、闻过则喜的不断进取精神”创造了丰厚效益,获得多项国家级表彰。这些可感可知的城市记忆与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影响着大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生态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谐共赢”
三明人民坚守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理念,有利于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作为最绿省份最绿城市的主人,三明人民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无价之宝”“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的殷切嘱托铭记在心,敬畏生命的价值,感恩自然的馈赠,探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明人民在创收致富的同时, 积极探索林业经济改革, 大力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生态康养旅游发展, 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后劲足”的现代城市发展道路。生活于此的大学生们感受着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有利于其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三、 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三明优秀地方文化焕发着持久的文化生命力,地方高校要多措并举、协同创新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优秀地方文化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这就要求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摆正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责任。
三明优秀地方文化内涵丰富、贴近生活、便于体验,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有利于实现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高校可以加强同地方的合作,编写《三明红色历史文化》《闽学先贤故事》《三明生态图鉴》等读本,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帮助学生加深对三明文化的了解; 开设三明红色历史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三明红色历史的过程中,感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坚定理想信念; 在动画课程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从三明闽学文化中深挖德育内涵与元素,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情感与思想自然升温,明确价值追求; 在风景园林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使其通过感受泰宁的水上丹霞、建宁的金饶高峰等蕴含的生态文化,了解如何在今后的景观规划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二)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同向同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思政建设背景下,要开展多元教育实践活动,创新优秀地方文化的育人载体,实现“育致用大才”的美好愿景。
第一,拓展教学实践资源。地方高校在内强优秀地方文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向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借力。不仅要在校内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文化VR(虚拟现实)体验馆等,还要积极向外延伸,打造市级文化教育基地、实践体验中心等,使学生获得优秀地方文化带来的各种思政教育体验。
第二,深化科研实践创新。以优秀地方文化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实践,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推动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可以借助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市闽学文化研究中心、市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落实学生参与服务地方的横纵向科研项目配套政策,使其能够在科研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历练,为文化传承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在丰富教学资源、深化科研实践创新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学生活动的内涵提升。优秀地方文化融入学生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就地取材,提升学生活动的育人作用,又有利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促进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播。高校除可以开展红色文化、闽学文化主题学生班会、团日、党日、征文、演讲、知识竞答等常规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尤溪朱子文化节”“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三明红色研学旅游”“走进三钢”等特色活动,开阔学生眼界。鼓励学生将所学所闻所见转化为实际行动,使其在参与历史文化情景剧表演、经典故事接力、环境美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过程中,加深对三明优秀地方文化的认同。
第四,开辟网络育人阵地。针对学生依赖网络生活的特点,建立三明优秀地方文化网络活动专栏、微信公众号,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和在线研讨,促进学生对三明优秀地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化和升华。
(三)深化多方协同联动,保障优秀地方文化的思政育人效果
作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发源地,地方高校需要汇聚多方力量,持续挖掘优秀地方文化的思政资源,以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使命。
第一,学校领导要深入谋划,担当主体责任。校领导可以带队走访交流, 加强与三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联系, 了解需求, 为二级学院开展对口工作提供便利。此外,要系统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加大对优秀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科研项目、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营造优秀地方文化氛围,使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获得三明优秀地方文化的滋养。
第二,思政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强化使命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内强素质,努力挖掘优秀地方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还要强化引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本领。比如, 兼任其他二级学院思政教育指导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专题沙龙等方式指导专业课教师将三明优秀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合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三,职能部门要积极作为,落实考评责任。在制订教学考评、人才考评等细则过程中,将优秀地方文化思政元素的内容选取、表现形式、学生获得感等多个方面纳入考评体系,以确保高校对优秀地方文化的持续挖掘和循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