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1-12-29衣凤先曹英伟
衣凤先,曹英伟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主体来源,其在自我实现、助力圆梦的同时,也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因此,新时代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引领师范生树立科学信仰以确立理性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在于向人们提供有关信仰或理想信念的知识,更在于向人们提供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信仰。”[1]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师范生才能旗帜鲜明地厚植理想信念,以更好地心系国运、铸造民魂,为崇高的理想不懈奋斗。新时代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帮助师范生练就过硬本领以投身伟大的追梦实践。师范生在时间坐标上的奋斗历程与追梦轨迹尤为契合,承担着传播知识和思想、真理的时代重任,是未来打造民族复兴“梦之队”的最佳筑梦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指导师范生锤炼品德修为以筑牢坚实的道德根基。“理想信念铸魂是坚持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2]“立德树人”的性质和方向由“铸魂育人”所决定。师范生塑造挺拔灵魂的理想信念越坚定,修身立德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具体而言,我们要从理念建构、内容建构、方式建构和实践建构四个方面探寻新时代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注重突出时代性、强调师范性、增强持久性特征; 推动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共同发力,引导网络舆论阵地正能量; 推动教育目标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提升新时代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
一、 理念建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3]即将走上三尺讲台的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培育一代代祖国接班人理想信念的重要力量。因此,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心骨作用,有利于促进师范生有决心不忘初心跟党走,有动力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信心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师范生在校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部分师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不能真正地守初心、担使命。如,在择业观方面,个别师范生认为只要进入教师编制队伍就能一劳永逸,把教师职业看作“铁饭碗”,不能充分理性认识教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被时代赋予的真正使命。还有部分师范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持怀疑态度,对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类发展方向认识迷茫,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理想淡化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坚守崇高理想缺乏信心。在不安全因素增多的现实背景下,包括师范生在内的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时常会遭到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
基于此,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育人化人,指导师范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练就高强的本领,强化专业职业认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紧密融合。引导师范生既注重“立”,科学全面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又不忽视“制”,坚决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观念,促其辨别是非、站稳立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谋人民之幸福、谋民族之复兴、谋国家之富强的丰富内涵,要鼓励师范生从中汲取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思想养分,淬炼意志以涵养未来从教之路,以追求小我梦铸就大美中国梦。
二、 内容建构: 注重凸显时代性、 师范性、 持久性特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凸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导向,遵循师范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感染力,以激发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增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其一,突出时代性。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应紧扣时代主题,避免选材的陈旧和泛化。加强形势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师范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特别加强师范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力争实事求是地回应并解答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推动这些问题与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师范生充分感受教育内容的思想之新、信息之新、知识之新。此外,师范生的人际交往环境并不局限于校园,对其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还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可以甄选教育素材,宣讲家长的“师”范好故事,打造和谐正气的社会大课堂,以全面增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力。
其二,强调师范性。北京师范大学苏君阳教授认为: “师范性是由属伦理范畴的德性、属心理范畴的心性以及属学识范畴的才性所构成的。” 因此,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设置。一是要重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其提高个人亲和力,甘为人梯,忠于教育事业。二是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可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师范生提供心理健康保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特征,激发其积极开拓育人强国的新境界。三是要坚持师范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情感教育并重,要结合师范生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实施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发展。比如,定向培养类型的师范生毕业后要到指定的工作岗位就职,对于这类师范生,应适时引导其兼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促进其在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的过程中扎实学识、施展才能、笃定信念、升华理想。
其三,增强持久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基因和滋养,在革命文化中获得铸造和锤炼,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谋求创新和发展,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奋力较量和博弈。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培育坚定理想信念的原点归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濡染和涵育。“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形势发展,就必须从文化入手,增加教育中的文化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人们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4]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师范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要不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引导师范生传承家国情怀,从而筑牢其理想信念的精神根基。
三、 方式建构: 加强显隐结合和舆论宣传有序推进
做好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师范生学习和生活的新特点、新需要,积极探索并辩证构建理想信念培育的有效方式。坚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显”与“隐”相结合,科学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传播渠道,以推动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发力。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施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以及跨专业学习等,促进师范生由被动接受外部刺激、被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这里,教育者应树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专业课、通识课等同频共振的意识。同时,提倡兼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二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育人功能。着力挖掘并综合利用校园各种有利于坚定师范生理想信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可开展校训教育,将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还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认真领会这些高校在治学育人上的凝练表达,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师范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此外,可以广泛开展社团、学术报告、文艺作品展览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为师范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打牢根基;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高质量主旋律的电影、专题片、纪录片,如《建党伟业》 《厉害了,我的国》 《大师小事》等,积极引导师范生挖掘有益于人生的思想和智慧,使其立志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铺路架桥、添砖加瓦。
另一方面,要引导网络舆论,坚守舆论阵地,充分发挥正能量。新媒体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具有操作成本低、民众参与场域广等优势。当前不少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受“眼球文化”主导,更新周期快,易致使人们形成快餐记忆。[5]这些信息内容涵盖庞杂,质量良莠不齐,会对师范生的理想信念体系建构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道德观念沦陷、价值取向畸变等消极倾向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也阻碍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教师形象在多元思想言论中面临挑战,有可能影响师范生认真从教、以爱育人的信心。因此,必须全面看待新媒体这把“双刃剑”,要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牢牢掌握舆论监督的话语权和教育阵地的主动权。要通过“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使理想信念教育紧跟党的政治方向; 要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扩大讲好中国故事的朋友圈; 要科学利用新媒体创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可以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师范生学“时代楷模”,做“最美教师”,不断推进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四、 实践建构: 推动教育目标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仅靠说教远远不够,还必须融入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引导师范生走出有限的课堂,让理想信念的火种植入心灵,嵌于生活,以促使师范生在未来的教书育人之路上越走越强健。
第一,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功,鼓励校内校外长才干,把握有利条件投入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师范生扎实掌握“三字一话”,使其寓于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为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石。定期组织开展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探访革命圣地等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师范生沐浴历史文化,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以涵育其高尚师德。争取多方社会力量,搭建培育师范生理想信念的实践平台,推动涵养师范生理想信念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激发师范生参与支教扶贫公益事业的热情,并及时表彰先进、弘扬正气, 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高校可以同社区、企业等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创新见习实习模式,引导师范生在基层实践中磨砺坚强意志。企业也可以并理应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赋能发力。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的“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央企开拓创业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进而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第二,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重视多元评价及反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引导师范生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如果在此过程中,高校、社会和家庭能够形成合力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性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实施评价,正视评价结果并及时找出差距加以改进,将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质量。进一步说,通过对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程度的实际掌握,不仅有助于为高校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一定思路,引导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还有助于指导师范生开展理想信念自我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夯实教育的理论基础,激发教育的决心勇气,加强教育的实践磨炼,以促进其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逐步实现“主我”的“应然”与“客我”的“实然”的统一。此外,适当的政策倾斜也会助推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展开,从而推进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五、结语
实干筑梦写华章,奋楫中流正当时,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任重道远。作为青年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师范生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其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引导师范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升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需要在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实践上下功夫,这是新时代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举措,有利于真正把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师范生以理想铸魂、以信念壮骨,勇立潮头、砥砺前行,积极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筑梦人,从而培养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