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的多样性探讨
——自然博物馆的局限与优势
2021-12-29邢俊杰
袁 园, 邢俊杰
(北京印刷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 102600)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迅速融入全国各地的发展战略之中。作为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充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保护自然为目的的“自然教育”,就显得越发重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在加快“城市圈”建设的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不论在城市建设还是乡村建设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关注生态文明,关注自然教育。一般地,田野、森林、户外等自然环境是进行自然教育的“传统”场所。但是,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除了应当在这些“传统”场所开展自然教育,应当发挥“传统”自然教育方式的功能外,同时也应当不断拓宽视野,开发“非传统”的自然教育场所,也应当重视“非传统”方式的自然教育功能。如果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科普机构的自然博物馆,与自然教育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然博物馆事实上就是一种“非传统”的自然教育场所。当然,自然博物馆与“传统”的自然教育场所相比,在进行自然教育过程中具有自身的某种局限性。但是,自然博物馆也具有自然环境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满足城市公众的自然教育需求中,往往具有自然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重视自然博物馆之自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益于增强自然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一、“自然教育”理念的转变
自然教育的理念始于法国思想家卢梭,他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倡导孩子进行自然而然的学习,尤其是脱离社会影响的自主学习。这就意味着,卢梭所倡导的“自然”并非字面维度的“户外环境”,而更多的是强调“天性”。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主席阿尔杨·瓦尔斯提出,自然教育是面向全体民众,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教育活动,自然教育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通过自然教育增强公众对生活环境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促使他们去主动保护周边的环境,关心当地的环境问题[1]。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自然教育,也可理解为“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教育”。简言之,“就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和摸索周围的环境,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和美好,从而自发学会欣赏自然、尊重生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价值观,自主成为一个爱己爱人爱自然的世界公民”[2]。显然,如今我们所理解的“自然教育”,已与卢梭当年所倡导之理念的内涵,具有了一定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教育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理论与学理方面,更多的是强调儿童的自然教育问题。其中,大部分又是对学校的教育系统以及思路方式的研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与引导,除学校教育外,社会与市场中大量的自然教育机构也应运而生。“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自然教育机构为286家,2017年则超过2000家。”(1)② 赵敏燕,董锁成,李宇.自然教育应该这样做[EB/OL].(2019-04-15)[2020-04-05].http://www.cas.cn/zjs/201904/t20190415_4688804.shtml.其中,与自然教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博物馆,已成了公众信赖、教育效果良好的重要的自然教育机构。尽管其市场份额占比仅为“全部自然教育机构的3.95%”②。
二、自然博物馆的飞速发展
自然博物馆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和人类等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收集保存标本、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宣传教育,是现代自然博物馆的三大基本任务。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尤为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种类型、规模不同的自然博物馆已有3万余座。世界上著名的自然博物馆包括“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澳大利亚博物馆以及中国北京自然博物馆”[3]。中国的博物馆高速发展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与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公众对社会教育的需求的逐步增加提升有密切联系。同期,在中国的许多城市,自然博物馆在原有基础之上,也陆续得到发展。除2015年开放的具有亚洲顶级规模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外,北京、天津、重庆、杭州、西安、大连、长春等大城市的自然博物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城市自然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 自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的局限与优势
通常,由于自然博物馆的藏品与科学研究内容,与其他综合类、艺术类以及私人专题类博物馆的不同,因而,在自然博物馆中,人们更多获得的,往往是关于自然发展史、动植物进化演化历程、人体奥秘、濒危动植物的灭绝、沙漠化的危害、水资源匮乏的后果、热带雨林减少的后果、植被减少和耕地的锐减、大气污染对于自然生态和动植物的影响等等的关于自然、环境、绿色发展的科学知识或科学信息。由于这些科学知识,与自然教育的内容高度重合,因而,自然博物馆是在城市开展自然教育的一种理想场所。当然,自然博物馆的实体限制、空间限制、传统展陈方式限制等,同时又决定了在自然博物馆进行的自然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自然教育,即不同于户外的或天然的自然环境中的体验式的自然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博物馆不属于自然教育的传统的主流阵地。但是,仅仅囿于传统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公众特别是城市公众的自然教育需求,因而,创新自然教育方式,拓展自然教育场所,重视自然教育的多样性,就不宜忽视自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在众多国内外知名的自然博物馆中,以历史悠久的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和以新型生态建筑为形式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讨论自然博物馆这种自然教育机构自身的局限与优势,并借此对自然教育的多样性进行一些探讨。
(一)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NaturmuseumSenckenberg)(2)资料来源于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官网(www.staedelmuseum.de)。
建于法兰克福市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馆,是德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流博物馆之一。1763年,德国著名医生和慈善家约翰·克利斯蒂安·森根堡(Johann Christian Senckenberg)赞助建立了森根堡基金会,以促进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多年发展,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于1907年建成。森根堡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矿物岩石标本有数百万件,许多馆藏都是稀世之宝。其中的古生物展品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古鱼类、恐龙、鱼龙、翼龙、始祖鸟和哺乳动物等各种门类,向人们展示了40亿年以来的地球的变迁和各种生命形态的演化。
该博物馆的陈列方式非常科学,例如其中的象类展厅,以各种古象的臼齿化石为实证反映了象类的起源与演化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形象地绘制出象类在地球上的发展、散布和演化的流程图,给观众以直观的印象。这是较早的信息可视化插图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如此应用,可以使得信息通过更简洁、明确、方便识别的方式迅速被受众所接受。尤其是图形图像的应用,与青少年进行了更为直接的感性沟通,使自然、生物以及科学知识更为有效地进行了信息传递。
展馆中的“时间机器”(Zeitmaschine)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轮,通过多媒体设备模拟地球表面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7.5亿年前的过去或2.5亿年后的未来,以回顾或展望地球的发展。这也是在博物馆展陈方式中较早将多媒体设备模拟技术应用于展览展示中的实例。利用高新技术,通过模拟强调视觉感受,纵览地球表面变化。同时,配合着遍布在博物馆各处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点,不同需求的受众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除了接受普通大众的参观,还专门设立了针对中小学生的博物馆教育计划,德国的中小学生到博物馆来接受自然教育与科学教育成为其必修课之一。这体现了德国国家政策与教育机构对自然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博物馆形式的教育规划。
尽管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科研能力一流; 但是,由于其展示内容相对陈旧、展示方式比较单一、陈列设计有些刻板,公众在参观中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这些不足,对自然教育效果的提升有某种影响。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的这种局限性,也是众多自然博物馆目前面临的普遍且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上海自然博物馆(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3)资料来源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官网(http://www.snhm.org.cn/)。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33年更名为震旦博物院),以及1874年由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隶属于大英博物馆皇家学会,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上海博物院)。1956年,在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基础上,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成立。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撤销建制,归并入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项目于2007年正式立项,总投资13亿元,2009年6月26日破土动工,2015年二季度对外开放。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坐落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建筑面积45 257平方米,展览教育服务面积32 200平方米, 成为上海市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平台。
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螺”的壳体结构,建筑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合“山水花园”的设计风格,采用“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中心景观区的160多种植物呈岛状分布,犹如原始森林一般,与五个大小不一的“水池”组成一座“山水花园”,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绿化屋面技术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功能。“绿螺”还采用节能围护结构、节能空调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高大公共空间气流组织技术、自然光导光技术、雨水回收系统、生态节能集控管理平台,与整个建筑共同构成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星级标准的“绿色生态建筑”。
上海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展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 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 近1500 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 “跨越时空的聚会”大型标本阵列,汇聚古今中外200余件动植物明星标本; “逃出白垩纪”等5个沉浸式剧场,再现演化史上的大事件; “自然之窗”等26组复原生态景箱,致敬自然博物馆的经典展陈; 400个视觉媒体和1套网上博物馆系统,满足自媒体时代的公众需求; 1500组科学绘画,直观地展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300 平方米的活体养殖区,零距离触摸自然; 1200 平方米的“探索中心”,构筑观察发现、动手实验、对话探讨的乐园; “自然史诗”多媒体秀,打造集科技、人文于一体的艺术盛宴。
上海自然博物馆构建了面向各类观众、多维立体的教育体系,借助问题导向的教育方式、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和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引导观众探究过去、把握现在、思考未来。除常设展区中的实验室、研究室、教育活动点之外,位于地下二层的“探索中心”是馆内特设的一处教育活动场所,以学生团体、亲子团体等为主要观众群体。结合博物馆特色展示资源、衔接学校课程内容,自主开发的教育课程,紧扣学生兴趣特点,涵盖了几乎所有学科门类。活动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兼顾观察记录、动手实验、主题演示、角色扮演、讨论对话等层次丰富、交叉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受众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态度、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
除实体场馆之外,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有一套以导览和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网上博物馆应用系统,包括网站、APP(应用程序)和微信三大应用模块。系统通过基于位置感知的漫游式Wi-Fi定位,融合增强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并且可以在离开博物馆后通过博物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系统支持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终端访问,通过用户UGC模式和专家PGC模式结合的方式,实现在线资源的自生长。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1958年5月举办“几种上海常见的农林益害鸟”首个专题展览以来,迄今共举办了84个不同内容的临时和流动展览。该馆办有“中国历代古尸”“1980年云南日全食观测”“珍稀动物”“宝石”“优生优育”“生物工程”“南极考察和知识”“中国特产动物——麋鹿”等等展览。同时,除基本陈列和临时性专题展览外,还在馆内组织“科普之夏”活动,让学生动手触摸标本; 参加“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活动,带学生进行野外考察; 在电视台举办知识竞赛,向公众进行科普讲座,放映科教影片,编写科普读物; 主办《自然与人》科普刊物,向全国公开发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这些自然教育方式,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事实上,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代表的新兴自然博物馆,无论在建筑环境、建筑设计、馆藏收集、展览主题上,还是在高技术、融媒体、自媒体的利用,以及丰富的教学计划和多样的教学形式上,都能较好地将艺术与科学结合在一起,都能更有效地向观众普及科学知识,普及自然知识,推动观众之科学精神的不断提升,推动观众之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科学理念的不断强化。因而,像上海自然博物馆这类新兴的自然博物馆,在公众的自然教育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当前,在我国,全民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自然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公众对自然教育类科普主题的内容需求也相对稳定,大中小学生均表现出对气候变化、节能环保等自然教育主题的关注。许多亲子家庭也更多地选择利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参加自然教育类科普游学等活动,鼓励孩子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同时,自2012年以来,研学旅行、科普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等各类名目的自然教育机构相继成立,尤其是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全国范围内围绕研学旅行设置的自然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4)赵敏燕,董锁,成李宇.自然教育应该这样做[EB/OL].(2019-04-15)[2020-04-05].http://www.cas.cn/zjs/201904/t20190415_4688804.shtml.,自然教育广受重视。在这种形势下,为推动自然教育的不断深入,如果说,除了应当重视传统的自然教育方式,加强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教育,还应当十分重视自然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拓展,那么,充分发挥自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的功能,就成为推动自然教育不断深入所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环。
我国自然博物馆的现状是,总体上发展较快, 馆藏类别逐步丰富, 但数量仍显不足,区域分布不均,且有的规模偏小。这些不足,会直接妨碍其自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充分发挥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教育功能,一方面,政府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对自然博物馆建设的投入; 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社会资本投资自然博物馆建设,使自然博物馆具有足够的数量与规模。另一方面,自然博物馆应充分发挥在自然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在展览内容、展览主题、展陈方式、网络与融媒体技术利用等等维度,努力使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寓教于乐,寄情于景,增加观众的交互体验,以满足社会对自然教育之旺盛需求为目标,不断提升自然教育效果。可以预见,只要在充分利用传统的户外的自然教育方式的同时,重视自然教育多样性方式的拓展,重视自然博物馆自然教育功能的发挥,我国的自然教育水平将会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