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内涵、问题及策略
2021-12-29张钟声
张钟声
(辽东学院 党政办公室,辽宁 丹东 118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83基层党组织要遵照这个定位和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必须全面理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既是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强基固本之策。
一、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概念的内涵及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注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一)基层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开展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研究,首先必须掌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和内涵。《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就是为了保证“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先争优,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2]44这一共同目标顺利实施,基层党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具体说,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可以从自身和人民群众两个维度谈起。从自身的维度来说,就是党的基层组织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好、贯彻好,形成推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的“领导力”和“战斗力”以及党在发展壮大中不断改正错误的有效“监督力”;从人民群众的维度来说,就是党的基层组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引导党员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凝聚力”和基层党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扑下身子、争先创优、率先垂范,激发磁吸效应的“先锋力”。
(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逻辑
注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鲜明特征。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实践环境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这一概念,但我们还是能从他们的相关著作和讲话中,比较清晰地找出他们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组织力”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组织的力量,并把是否具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作为检验无产阶级政党真假的天然标准。
马克思最早在1871年9月24日在伦敦庆祝大会上做的《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到,国际的“任务就是组织劳动力量,团结各种各样的工人运动,使它们联合起来。……国际的任务就是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斗争,把工人阶级的力量组织并联合起来。”[3]1005-100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一文中提到工联组织的力量“第二种是庞大的工联。这是那些全部使用或主要使用成年男子劳动的生产部门的组织。无论是女工和童工的竞争,或者是机器的竞争,迄今为止都不能削弱它们的有组织的力量。”[4]74188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提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4]409-410这说明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庞大的工联组织都需要有强大的无产阶级基层群众组织力,它是组织人民团结起来争取自身利益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也是一致的,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始终代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利益。
2.列宁关于“组织力”的早期实践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的学说,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付诸俄国革命实践,从而形成了列宁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
列宁最早提出“组织”一词,并鲜明地提出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是无所不能的,无产阶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也说明列宁充分认识到了组织的“组织力”蕴藏着无穷的革命力量。列宁1900年11月初提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俄国工人阶级已经表明它能够推举出这样的人物,最近五六年来俄国工人所广泛开展的斗争,表明工人阶级中蕴藏着无穷的革命力量。”[5]2861910年12月16日他在《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不是“坐等‘伟大日子’的到来”,而是“把工人团结成为规模巨大、坚强有力、很好地发挥作用的、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组织,团结成为坚持阶级斗争精神、明确认识自己的目标、树立真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组织。”[6]275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了“组织力”理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力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党的组织力”的概念,并提出只有和群众打成一片,形成强大的群众组织力,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并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制胜法宝。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到,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7]65-66。指出“民主集中主义的制度,一定要在革命斗争中显出了它的效力,使群众了解它是最能发动群众力量和最利于斗争的,方能普遍地真实地应用于群众组织。”[7]721938年5月,毛泽东在对比了中日双方综合实力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力、执行力和最终战局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组织力强,执行力才能提升,最终也会影响战争结局。在此,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组织力”[8]450这一关键因素。1943年11月毛泽东提出我们只要坚持把广大的“群众力量组织起来”[9]930这种方针持久地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去,取得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也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问题。为适应在全国执政的新形势,更加注重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使基层党组织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在1951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党中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及《关于发展党员的决议》等文件,进一步深化了党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方面的理论认知和实践。
4.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推动“组织力”内涵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对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问题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组织力”的内涵。
邓小平在一些讲话中论述了某些党员和党员干部,存在着失去党的根基的问题,指明“组织力”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他告诫这些人认清我们党是由许多个人集合组织起来的,只有党的组织力强大起来,才能使党的事业取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伟大的成就。1956年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了起来。”[10]2361985年3月他在《一靠理想 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文中明确指出“组织起来就有力量”[11]111。
江泽民对于“组织力中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论述颇多。1994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党建设好这一崭新课题和艰巨任务,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2]403的论断。他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3]571
胡锦涛提到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建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这与以往的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理论是一脉相承的。2003年12月26日他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继续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眼于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4]147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不断强化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依靠党的基层组织,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形成了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中的核心力量。
5.习近平把“组织力”建设全面提升到新的高度
习近平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就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反“四风”问题,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都在思想上坚定了全党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全党的“四个意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提出,更是将重点瞄向了基层党组织,彰显出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1983年8月习近平在《建设适应四化需要的党的基层组织》的报告中讲到基层党组织出现了“组织生活涣散”的问题,为打开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全新局面,“要充分认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和党的领导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在社会基层中领导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战斗堡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党的基层组织来贯彻,党的工作任务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带领广大群众来完成”[15]86。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与村“两委”、部分党员同志座谈时谈道:“希望你们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6]43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要重点提升“组织力”。2012年11月15日,他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7]5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只要组织起来,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就能创造历史。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文中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17]395,明确提出了组织力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内聚力这一科学论断。2016年2月4日,习近平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一文中指出:“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18]173提出“以‘两学一做’学习为契机,使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识树起来、把责任扛起来,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在这里,习近平明确提出“组织力”的概念。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的要求。2018年7月3日至4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从严从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19]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组织力建设的思考,到习近平全面提升“组织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都为建设党的基层党组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成为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的力量来源。
(三)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性
组织力的强弱,是考量一个政党能力的重要参数,关系到政党建设的成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客观形势的正确判断,对群众需求的深刻洞察,对既定目标的矢志追求,对科学方法的纯熟运用,是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让群众自觉自愿围绕在党组织周围,在党组织领导下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因此,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稳固群众基础、厚植执政根基的需要。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共同不懈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持之以恒自我提升组织力的历史。
二、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力提升方面尚存不少“短板”。
(一)政治功能“淡化”
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功能建设方面存在淡化现象,存在“走一步算一步,干点意思意思”的错误思想;存在“大家都有自己的主业是硬指标,其他党建工作就是软任务”的错误认识。使党建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工期,质量,成本这三个字词在一项工程中往往是最被看重的,它们也必须综合来看。部分企业过于重视进度控制,忽视了质量的挂空,导致工程质量发生问题,使企业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失。
(二)支部作用“弱化”
党支部发挥作用弱化,首先体现在支部的整体合力不强,部分支部委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足,存在软弱涣散现象。此外,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够严格,问责力度不强,造成了部分干部宗旨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利己思想严重,支部委员会集体决策的职能存在弱化现象。
(三)班子建设“软化”
有些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出现“虚团结”现象,表面一团和气,私下“你敲你的锣,我唱我的曲”,相互猜疑、相互算计、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班子负责人,不按照民主集中制议事,大搞“一言堂”,独断专行;或者只议不决,决而不行;还有极个别的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根本不担当、不作为。
(四)党建创新“碎片化”
党建工作创新浮在表面,零碎而不系统。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上只注重“放礼花”,吸吸“眼球”作罢,没有在“入脑入心”,取得实效上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创新上是有些亮点,但在整体系统设计上、内部相互联系上、实践载体配套上却没有显著成效。
(五)问责机制“缺失化”
部分上级党组织在抓党建过程中存在“网开一面”“情大于规(党规、党纪)”的现象。有的虽然有所动作,也只是“拿出针头挤点药水吓唬吓唬”就可以了;对于部分基层党组织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没有及时地启动问责机制,有的即使启动了也只是“蜻蜓点水”、避重就轻,最后也就成为 “隔靴搔痒”了,警示作用不明显。从近几年官方问责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就能找出一些“焦点部门”如:环保、信访、安全部门等,被问责的干部确实较多,但是在“问责”文字表述里几乎没有发现因为抓党建不到位启动问责的。因此,势必造成有些基层干部对党建工作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三、新时代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策略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20]作为世界上最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行稳致远,不仅仅要体现在数量上的最大,更应该是质量上的最优、效能上的最强。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顺利开启,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我们更需攻坚克难,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组织力理论,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1]16在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下,我们要用党的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聚力,增强组织领导力。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基层党组织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把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力支持和推进党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理论有高度,政策有保障,功能有实效”的政治领导体系,打通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最后一公里”,筑牢党对基层党组织治理的战斗堡垒,让领导力全面提质增效。
(二)把“人民”装在心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个党的凝聚力的有无、凝聚力的大小,决定着一个党的生死存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党凝聚力量的源泉。如何充分地落实“根植于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的初心,更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上述目标达成的唯一途径就是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赢得民心,凝聚人民的力量,让群众从内心里听党的话,跟着党的政策走。近几年来,我们有的地方基层党组织大力推行的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基层党支部、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民生110”制度等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这些举措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从而不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把“头雁培育”作为关键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头雁勤,群雁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头雁惰,将会形成“万里寒云雁阵迟”。“头雁”的领航,是组织强不强的关键。只有大力贯彻实施好“头雁”工程,把那些政治合格、能力过硬、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党组织领路者和带头人培育好,才能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根基。以高校基层党建为例,“双带头人”已经成为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在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上两轮驱动,相互融合,齐头并进。在这些先锋模范带领下,形成的中坚力量对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四)把强化党员管理作为内在要求,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力”
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但是发挥的多少,发挥的尽没尽力,发挥的透不透彻,也是反映我们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基层党组织应多开展一些“戴党徽、亮身份”行动、“先锋示范岗”活动、“党员承诺践诺一览表”上墙等活动。在党员教育工程中,改变传统的“枯燥单一”方式,可以在形式上、载体上、针对性上多下功夫,采用“弹钢琴”式培训,通过上述一系列“组合拳”对党员内部的强化管理,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力”方面就会呈现勃勃生机。
(五)把“压实主体责任”作为重要举措,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力”
落实主体责任的根本保证在于制度,要强化制度治党,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对于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的基层党组织,监管部门要敢于“亮剑”,敢于“刀刃向内”,更要敢于“亮红牌”“亮清单”,较真碰硬,启动问责。只有“上下同欲”,拧成一股绳,才能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才能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党员心里,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
注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和实践路径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党强调的组织力只有从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职责出发,与基层党组织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的工作职能相匹配,将理论探源和实践路径相结合,不断创新,才能彰显新时代下党的基层组织力的特色,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和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