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和方法
2021-12-29贺丽君刘振平
贺丽君,刘振平
(南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展现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就要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进而接受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承担着传播汉语的责任,在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中善于讲中国故事,无疑能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
一、在国际汉语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一)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阐述中国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治理建言献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因此,我们在国际汉语教育中,要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学习者真正认识中国,从而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二)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因为有优秀文化的传承、创造与发展。国际舆论秩序中“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还很明显[1]。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要想有效地提高国际地位和话语权,除了要提高综合国力外,还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从内心接受、尊重和认同中国,相信中国会维护世界和平和助力世界经济的发展,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通过讲述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故事,让大家了解中国的担当、对人民的责任、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只要我们能把中国故事讲好,让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中国的好,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就会慢慢得到全面提升[2]。
二、国际汉语教育中所讲中国故事的内容
(一)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
让世界了解我们,首先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做出了积极的示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为马克思主义展示其现实性并向前发展开辟了途径[3]。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介绍中国道路的时候,要着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点。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通常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而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会兼顾环境,把经济代价降到最低。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为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惠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从基础设施到民生改善,从贸易往来到文化交流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次,要讲清中国在摆脱贫穷、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安全感上所做的贡献。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所以,要具体地讲中国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故事,如中国是如何让“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考察此地后得出的结论)变成生态家园,如何啃下南疆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让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甩掉贫困的帽子等故事。
(二)讲关于中国梦的故事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每个人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志愿者冲郎加三年坚守高原,只为山村脱贫;陈薇26年与“毒”共舞,最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为代表的抗灾抢险群体,冒着狂风暴雨冲向码头抢险,用生命奏响了英雄的赞歌……他们都是中国梦的践行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学习者,让他们感受为中国梦而奋斗的人的实干精神。
(三)讲中华民族的文化、美德故事
中国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汇成了中华民族文化。
1.艺术背后的故事
中国民族艺术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音乐、舞蹈、戏曲、影视、手工艺、书法和中国画等,每种艺术形式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例如,赵飞燕掌上起舞的故事、程邈在狱中创隶书的故事、师宜官卖字换酒的故事等。中国的手工艺品,譬如青铜器、陶器、刺绣、剪纸等,就是故事的承载体;中国画虽大多是写意的,但作者往往会在画上题诗,这既是情感也是故事。这些艺术形式,或是直接阐述一个故事,或是承载一个故事,我们都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学习者,让他们感受中国的民族文化。
2.美德故事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形成了良好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产生了许多催人奋进的美德故事,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向学习者讲述中国人民恪守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传统道德观的故事;讲述我们在困难时期,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迎难而上的故事;讲述中国人民顾全大局、相互支援的故事……还可以结合此次全球性的新冠疫情,讲述中国政府及人民战胜疫情的故事,让学习者感受负责任、文明、仁义、众志成城的中国形象。
(四)人与自然的故事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人们利用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的跨度,采集、捡拾、挖掘、捕捞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可以讲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如在云南香格里拉寻找松茸的故事;在广西挖掘大头甜笋,制作酸笋的故事以及捕鱼捞鱼、祭湖祭鱼的故事等。
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环境保护的今天,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事关人类未来命运的问题,全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故事必然会显现出她的说服力和吸引力[4]。人们在与自然相处中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最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我们可以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学习者听,如中国政府如何治理工业污染、防治沙漠化、保护珍稀动植物,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等典型事例,让他们感受中国实践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进程和成果。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
面向国际社会讲中国故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道”,既要满足中国的需要,也要重视国际的需求。讲中国故事要有受众意识,要满足本土化需要,“需要更多地讲述与外国人利益相关的中国故事”[5],正如赵金铭教授所说:“既要讲解,更要适当调整我们的话语表达方式,用学习者所熟悉的话语体系,按照学习者喜欢并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讲解学习者听得懂的中国故事。故事要吸引人,要有魅力,要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要尽可能把握住学习者的诉求,激发学生对所学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如果完全从自我文化话语体系出发,用一种自白式的表达方式,会让人感到有一种宣传的意味,则难以调动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性。”[6]讲中国故事,要善于选好切入点,让学习者更直观感受,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一)从小视角中见大道理
“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要善于讲当代中国发生的小事,以小见大。讲发生在百姓生活中的日常事,例如,在讲述中国梦故事时,可以用大家都熟知的李子柒作切入点,她凭借品质过硬的视频作品、返璞归真的情感、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展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依托物质文化产品讲中国故事
艺术无国界,世界各国文化尽管差异巨大,但对于艺术的感觉却存在一致性[7]。要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要寻求与聆听者的共鸣,物质文化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如饮食、服饰、建筑等,这些物质产品都承载了民族的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优秀的产品开始走向世界,受到外国人的喜爱。如在维密秀中,Lady Gaga身穿红旗袍,大秀好身材,被粉丝们疯狂追捧。这是中国物质文化在国际上推广的一次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旗袍背后的故事。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我们以物质文化产品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切入点,把物品背后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给学习者听,其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三)利用文化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要考虑受众的特点与接受力、接受程度,要认真研究听众的文化、心理特点。莫言在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做了题为“孔子学院: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明确指出“应该引入一种比较的方法”[8]。在将学习者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之后,利用他们本国的文化进行切入,然后用故事引导他们发现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最后再用故事告诉他们其中的原因。例如,每个国家迎新年都不一样,在秘鲁迎新年要大打出手,把积攒的怒气发泄出来,使新年能充满欢乐和希望;在比利时要清早给牲畜拜年;而中国春节要放鞭炮,这一习俗是源于历史故事——驱年兽。在讲述中国春节文化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讲述自己国家新年的习俗,以此引出中国的故事。
(四)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创设语言内涵丰富的课堂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讲好中国故事,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
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9]。要认真研究听众的文化和心理特点,善于选择故事的内容,用受众感兴趣的方式讲述,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