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文化自觉研究
2021-12-29徐喜春
徐喜春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网络信息技术的勃兴极大地丰富了民众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构建出“现实—虚拟”交互的社会生活空间。在网络技术深度影响生活的今天,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受网络技术影响也不断处于“建构—解构—再建构”的动态过程之中。部分西方国家借力网络技术优势将本国的政治信仰、价值观点和生活方式渗透其中,企图干扰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态度体系。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将党和国家科学健康的思想政治体系融入民众日常的网络生活之中,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向。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不能陷入西方的话语逻辑,必须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自觉的认识与意识。
一、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文化属性分析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对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舆论、信息的领导力和引导力。加强对网络空间思想价值和舆论信息的引领和管控,始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应有之义。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根植于民众生活实践之中,与民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存在紧密深刻的联系,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属性。
(一)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文化观念的集中性体现
从内容结构上讲,意识形态本质上从属于文化范畴,由具体化的文化元素即观念构成。“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涵盖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多种意识形态,是一整套哲学世界观的逻辑体系。”[1]意识形态呈现出强烈的上层建筑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上层建筑受制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的良性互动直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正是基于此,任何政党、国家都矢志不移地生产、宣传和巩固与本社会相适应并具有正面引领功能的意识形态体系。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然呼唤和催生中国特色意识形态。中国特色意识形态生成和发展于时代实践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点,也深受中国深层次的文化思维影响。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长期以来的社会文化观念的集中性体现。列宁对此有深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299一言以蔽之,意识形态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观念的政治性和集中性表达,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
(二)意识形态必然依靠文化机制发挥作用
意识形态作为高度浓缩化的思想政治价值体系,无论对于政治实践、经济建设或者精神生活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规约作用,但是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不可能依靠苍白无力的口号或空谈,必须引发民众的心理共鸣。“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基础源自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自发认可。”[3]意识形态为深化其影响力,不断探索传播手段与载体,而文化就成了其最有力、最有效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349文化广泛存在和流通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建构其思想价值和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将其核心精神和价值蕴藏于普遍性和日常化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之中。约翰·B·汤普森在其著作《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提出了“价值化”的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无论是生成或者传播,都必须依赖于象征形式,而意识形态的象征形式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节日、仪式、影视、图书、话语和行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象征形式将宏观高远的意识形态元素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并依靠文化熏陶的机制实现意识形态深度的教化和布道功能。意识形态从顶层的信仰体系、政治体系、理论体系向日常化的活动内容转变的过程,就是运用文化育人的机制,将国家政党层面的政治观点以及价值期待转化为民众的思想行为自觉。
(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内容与先进文化具有同质性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就是增强党和国家主流的思想政治观点、生活价值观念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国家主流的思想政治观点、生活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化叙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41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不同部分。所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内容与先进文化具有高度重复性,两者就是同一问题在不同语境和情形下的不同形式表达,两者具有高度同质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浓缩,折射出的是党和国家对民众强烈的价值期待,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容重复性。
二、文化语境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程度较低
在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转化的程度远远不够。局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不足,在话语权建设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精神内核上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观照性,但是在话语风格和叙事方式上较现代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全过程,对宣传思想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部分宣传思想干部选择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边缘化的做法。实践中,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建设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元素。以节日为例,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蕴含着鲜明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但是传统节日在网络空间的“存在感”相对较低,而“洋节”的“出镜率”则比较频繁。
(二)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建设力度不够
在推进和深化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增强其文化性的表达。“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既注重文化的非意识形态性,又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使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始终对接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诉求。”[6]但是,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更多聚焦于政治性向度,而对于文化性向度的聚焦力度不够。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就党和国家的政治话语进行简单复述,而并非立足于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等维度展开阐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为例,在网络空间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重复展播,则很难促使其从意识形态符码转化为网民自觉自为的日常价值指南。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政治性与文化性失衡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建立“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有效机制,就可能造成意识形态内容欠缺吸引力与亲和力,弱化其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三)网络空间中文化育人的自觉性不足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肩承着多重使命,其中很重要的一重使命就是文化育人,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7]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不断加强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网络空间作为民众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域,具有贴近民众、使用便捷等特点。发挥网络空间优势加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已经成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应有之义。但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相当薄弱,没有专门引导民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实践力。
三、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文化自觉路径
(一)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运用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运用。一方面,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内容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要善于活化和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之时,可以向网民传播“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等思想和话语。这些话语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更能引发网民的深度共鸣。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可以借力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开发传统文化学习的App或者举办诸如网络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有意识地穿插意识形态教育目的性强烈的内容,在网络参与中养成科学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强化文化育人的思想自觉
“文化自信培育要善于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与自媒体思维、技术与手段,构建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发挥它们的同频共振效应与正能量集群效应。”[8]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既要着眼于向民众输出思想政治观念,又要不断提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要增补文化育人的思想自觉,不断培育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一,营造文化自信的清朗空间。要规范网络空间低俗化的网络语言和文化现象,为网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涵养提供风清气朗的网络氛围。其二,凸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维度。在开展网络教育引导活动或者创造网络思想宣传作品时,要将“文化自信”作为常态化的主题。例如,可以与知名网络主播合作,开展专题性的文化自信教育等。
(三)加强不同文化力量之间的交流合作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单边”或“霸权”,而是要实现主流与支流之间的和谐统一。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提升其文化自觉的历程,也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中,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融入异质文化。在网络空间中,要及时借鉴时代化、流行化的话语方式,将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蕴藏其中。以“四个意识”的宣传为例,就可以将“四个意识”的精神内核融会贯通于网络表情包、短视频、直播之中。如此,严肃规范的思想政治内容就转化为有趣活泼的文化形式,更能引发网民的深度共鸣和共振。
在信息混杂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势在必行。但话语权的建构过程要不断强化文化自觉,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活跃度”与影响力,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