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宽城满族自治县的实地调研
2021-12-29宽城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付利娜
■宽城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付利娜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培养平和心态、健全人格和挖掘潜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中小学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现留守儿童的精神健康,是未来留守儿童社会救助重点关注的方向,也是国家和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努力的方向。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
宽城满族自治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其心理健康与安全保护问题已日益凸显。近年来,在县教体局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爱下,各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关爱特殊儿童活动,如开展教师包保活动,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社会爱心人士给予必要的物质资助,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个别学校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引领留守儿童精神的成长。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采用座谈、访谈等方式,对16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留守儿童、有关教师(包括德育负责人、班主任、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断优化,整体发展状况趋于良好,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属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有很多空白之处。首先,学校重“文化”轻“心理”。大多数学校未能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学校寥寥无几,心理辅导室利用率不高;存在重“硬件配置”轻“软件配置”的情况,有些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中心,却未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由于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无法有效地帮助解决。其次,家长重“养育”轻“教育”。我县大力推进家校共育工作,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涉及内容较少。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有限,其他监护人,如祖父母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教养方式上,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衣食等基本生理需求,而忽略孩子的安全感、爱的需要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以至于出现物质上溺爱、精神心理上贫乏的状态。第三,社会重“教育部门”轻“协同部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包括社区、妇联、共青团、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积极参加,但是目前这种让留守儿童得到全面照顾的“大家管”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
针对我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性缺失的问题,既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考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也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高效而持久。
开展专业有效的个体心理咨询。中小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心理调节能力尚不成熟,更容易产生心理矛盾与困惑。留守儿童在家庭中获得的情感支持较为有限,如果心理困扰长期得不到疏导和排解,负面情绪累积,容易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留守儿童宣泄情绪、倾诉烦恼、解决心理困惑的重要途径。首先,各农村中小学应建设并开放个体心理咨询室。针对农村学校心理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可以以学区为单位设置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本区域内的学生常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父母或监护人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消除烦恼;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学会识别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协助孩子求助心理咨询等。最后,社区和乡镇应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招募有心理咨询从业资质的社工或志愿者担任心理咨询员。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重点关注,社区咨询室长期免费对留守儿童及家长开放;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满足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不同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留守儿童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在团体情境中能够相互理解,更容易释放焦虑、愤怒和不满等情绪,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品质。首先,学校应根据班级、年龄、性别、个性等因素,以学区或中心校为单位,做好留守儿童团体的组建工作。其次,心理学会、心理援助中心等公益组织可以针对不同团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团辅方案,为专业师资不足的学区、中心校的留守儿童开展规范化、专业化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后,监护人应积极参与并协助团体辅导工作,做好孩子活动前后的后勤保障,如按时接送、适当准备活动材料等,必要时参与到团体活动中来,增加亲子互动,增进对孩子心理的了解。
为发生心理危机的留守儿童开展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留守儿童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心理危机的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首先,学校应通过心理科普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方式,让教职员工、学生、家长掌握心理危机常识,能够初步识别留守儿童的心理危机状况,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在发现留守儿童有自虐、暴力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要向家长提供专业心理干预渠道,协助送医诊治。其次,父母要勤于与学校、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通过心理学习提高危机辨别能力,必要时带孩子主动求医、规范治疗。最后,卫生健康部门应为留守儿童提供评估诊断、心理治疗等援助,民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聘请高校或社会心理专家对其进行专业心理危机干预。
另外,社会和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校园文化墙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沙盘游戏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活动,以及艺术、体育等文娱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利用假期、家长会等契机开展亲子团辅、亲子沙盘等活动,帮助改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