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
——以寄宿制初中为例
2021-12-29邯郸学院曲周分院赵菊敏
■邯郸学院曲周分院 赵菊敏
研究背景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路程远的难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首先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寄宿制学校已逐步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它在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关调查表明,生活环境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对儿童的成长有三个“不利”:不利于儿童的学习,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学者认为,在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学校应成为农村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寄宿制学校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那么,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与走读学校的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品行等方面是否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寄宿制学校能不能真正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笔者对邯郸市4所农村初中(2所寄宿制,2所走读学校),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发放学生问卷512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为91.02%,访谈教师17人),并据此进行了统计分析(详细分析过程受篇幅限制,从略)。结果表明,寄宿制初中的良好管理制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主要结论
学习情况。由于寄宿在学校有正确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规律,再加上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与走读初中的留守儿童相比,寄宿制初中的留守儿童学习愿望更强烈,学习态度更端正,学业成绩也更好。在回答自己学习的动力时,寄宿制初中占71.91%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高出走读初中的留守儿童6.91个百分点;“希望在课后得到更多的辅导”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77.53%,高出走读初中留守儿童7.53个百分点。同时,“没有逃过课”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89.89%,高出走读初中留守儿童12.39个百分点;“没有厌学情绪”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32.58%,比走读初中留守儿童低20.08个百分点。另外,寄宿制与走读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为优秀的比率相差不大,但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为中等以下的占比24.35%,比走读学校留守儿童低13.65个百分点。
心理情况。寄宿制初中的留守儿童一般较为内向,不愿将自己的心事向朋友倾诉,走读初中的留守儿童则相对任性,有一定的逆反倾向。调查中,选择“愿意将心事讲给朋友”的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占比25.84%,比走读初中留守儿童低14.16个百分点。走读初中留守儿童任性的报告率为20%,高出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9.89个百分点。选择“看到别的小孩与父母在一起,很难受”的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占比54.92%,高出走读初中留守儿童28.42个百分点;“偶尔感到无助”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6.74%,比走读初中留守儿童低13.26个百分点。
品行情况。从打架、课堂违纪、撒谎等方面考察,总体来看,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的品行比走读初中留守儿童要好。“从未打过架”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68.72%,高出走读初中留守儿童9.54个百分点。课堂违纪行为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33.71%,比走读初中留守儿童低8.79个百分点。“偶尔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5.62%,比走读初中留守儿童低6.88个百分点。
社会交往情况。由于长期处在学校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与走读初中的留守儿童相比,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交面基本上局限于同学之间,经常会躲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喜欢和同学交往”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85.39%,高出走读初中留守儿童5.62个百分点;“每学期参加3次以上社会实践活动”在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中的报告率为5.49%,比走读初中留守儿童低16.01个百分点。
讨论与交流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是否“寄宿”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品行、学习方面的差距,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除在心理上较为孤独、敏感,其他方面均优于走读初中的留守儿童。笔者认为,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学校因素。调研的样本学校均地处邯郸市偏远山区,一个乡镇通常只有一所初中。学生居住地分散,交通不便,上下学大多数是步行,居住地最远的学生上学要花2个小时。因此,部分学校开始实行寄宿制管理。为了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这些寄宿制学校向学生提供营养合理的膳食,相对安全、和谐、向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时间约束和教师督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第二,教师因素。笔者调查的寄宿制初中的教师白天都在学校坐班,晚上轮流值班。他们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疏导,为留守儿童打开心结,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教授留守儿童生理知识及卫生知识,培养他们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第三,家长因素。绝大部分父母在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教育问题之间综合权衡,通常只选择一人外出工作,同时主动通过网络视频、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途径与儿童沟通,满足他们对亲情的渴求。第四,儿童自身因素。通过与教师座谈了解到,寄宿制初中的留守儿童普遍理解父母外出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故而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较强的生活能力。
虽然寄宿制和学校的良好管理制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大社会问题,需要充分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层面,应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结合,确保他们同样享有“市民待遇”。乡镇、妇联、团组织等可协助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档案,设专人对留守儿童尤其是重点儿童给予关心和照顾。另外,强化父母对儿童的监管责任,鼓励家长多回家与儿童进行亲情交流,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饮食习惯、个人卫生、心理健康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