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
2021-12-29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瑞明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瑞明
编者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化解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举措,更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着力消除家庭处境不利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已达16959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59.38%。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相关研究表明,由于生活环境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道德行为问题都在影响着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石家庄地区虽然经济条件整体水平较好,但同样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信息库数据显示,2019年石家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806人(小学5123人、初中1683人),其中82.5%的留守儿童被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16%的留守儿童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监护,1.5%的留守儿童受到其他形式监护(由哥哥姐姐或其他亲戚监护)。本文以实证调研和理论思辨相结合的方式,探究石家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农村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农村儿童而言,“留守”对他们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也可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例如,父母外出打工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等。但从整体来看,“留守”对于农村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是突出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第一,因监护人介入过少而导致的学习问题。相较于城市,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学校教学质量较低,再加上课后缺乏有效的指导,使得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并不理想。调查中,50.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学生的成绩差了”,44.3%的教师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同时,在留守的小学生中,父母外出之后,其成绩由“好”或“一般”变“差”的比例较大,且呈上升趋势。第二,因父母角色缺失而诱发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素在起作用。留守儿童大多处在青春发育期,意志力薄弱,加之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和教导,使得他们容易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调查中,54.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7%的留守儿童父母两三年才回来1次,7.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联系。第三,因家庭教育缺位而出现的行为偏差。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儿童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不服管理、我行我素;在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欺负同学,有的还沉迷于网络游戏。面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偏差,监护人、家长、学校都感到忧心。第四,因监管不力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4%的监护人只是“有时会注意”预防孩子发生意外,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从石家庄地区的调查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仅年纪较大,还要承担较为繁重的农活,他们一般没有精力看管儿童。特别是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一旦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以及临时监护人的管理不到位,就存在摔伤、烫伤、溺水等隐患。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第一,健全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这就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走出家门,但不能走出儿童的心。父母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尤其是母亲外出。注重与儿童经常联系,进行感情上的沟通。沟通方式应多样化,如视频聊天、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沟通内容上,不要只是简单地询问儿童的学习情况、是否听话等,应该向儿童描述父母在外工作的情况,让孩子理解父母,感受父母的爱。第三,加强统筹管理。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他们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口号上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另一方面,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留守地的镇、村设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办事机构,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和教育情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第四,做好教育引导。学校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心理表现和情感发展,积极回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诉求。首先,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注和辅导。学校在各项工作环节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缓解其孤独情绪。其次,加强安全教育。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演练,开展节假日安全家访,积极预防溺水、交通、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的伤害。最后,加强法制教育。多形式向留守儿童普及法律知识,及早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加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建设,有效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
综上所述,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合作,明确各自的行动边界和比较优势,构筑起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