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2021-12-28佟拓

高教学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疫情时代课程改革

佟拓

摘  要:为满足大学生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心理成长需求,用好抗疫这本“生动教材”,推进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有必要从依据、内容和路径各方面,进行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6-014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growth to cope with the norma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anti-epidemic deeds as vivid teaching material, put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and various link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further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s to carry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re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basis, content and path, perfect the course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rry out the basic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up and become talents.

Keywords: the post-epidemic era;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urriculum reform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然而,疫情对世界、对中国乃至各行各业的影响和考验仍在持续,国际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风险依然存在,我国的疫情防控预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都将成为一种常态。从疫情暴发、迅速蔓延到基本控制、常态防控,这也代表着我国进入了“后疫情时代”。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彻底打乱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而且给人们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念、认知模式、行为方式等带来深远影响和必然改变,也给各种技术革新和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各高校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教育部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一方面采取延期开学、线上教学、网络辅导等应急举措,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的心理支持热线、网络辅导服务和危机干预工作,在坚决打赢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也形成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常态。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也从依据、内容和路径上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新理念、新任务、新挑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依据

(一)教育政策指引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方面提出了健全课程体系、完善教材体系、开发在线课程、创新教学手段四条指导意见,以期实现知识教育全员覆盖、教学内容科学规范、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四项任务目标,并强调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组织教育实践活动、拓展传播渠道载体、创新宣传平台媒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强化家校合力育人等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

2018年以来,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大部分高校面向新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一些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还有一些有条件的高校研发了在线课程,也相继出版了一大批课程教材。但是,对标教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还存在“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尚不健全、教学内容还不够规范系统、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还不够丰富、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还不够科学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还有待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很有必要。

(二)课程思政要求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强调“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又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策性。为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做出积极探索和相应改革,广泛深入挖掘课程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全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疫情形势影响

两个《指导纲要》的相继发布,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提上了日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又促使高校不得不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在疫情暴发之初,为满足“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高校普遍采取了线上课程的形式,利用慕课、智慧树、雨课堂等多种平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学,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途径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网络宣传,借助心理援助热线或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开展了个体、团体心理疏导,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给同学们远程提供心理发展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输送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

为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有序推进,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疫情影响、解决心理困惑、提升应对能力、增强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高校有必要开展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要在学期初准备线上线下两套课程平台以便应对疫情形势变化随时切换,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心理测评、心理访谈和教学反馈等多角度调查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影响,从而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手段、融合等方面精准施策,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适应“机遇挑战并存、平时战时衔接、预防干预结合”的新形势、新任务。

(四)学生成长需求

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涵盖“大要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及应对”等专题。

在《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本趋同。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大学生带来了生命和身心健康的严重威胁,以及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甚至诱发应激障碍或危机事件。虽然全民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校园学习生活也逐渐回归正轨,但是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学校因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而采取的管控措施,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并随疫情变化而实时调整。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需要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改革

2011年,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主要涉及“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和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我探索、心理调适及心理发展技能,学会客观评价和接纳自己”。2018年,教育部又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要求,不仅要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调适能力,而且要调动学生助管能动性,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不仅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不仅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而且要“促进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又要求高校持续关注和科学分析疫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持续进行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自助互助技能训练,并注重通过宣传实践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等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提升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可能产生的“疫后综合征”。

(二)教学内容改革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给学生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压力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议题,从而也打破了2011年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固定、趋同的模式。一方面,从心理课程本身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而言,要在全面调研和科学分析疫情之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表现、具体压力来源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在理论教学上增加对疫情引发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的识别评估、应对策略等相关内容,在实践教学上增加对学习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网瘾戒断等主题的团体辅导、沙龙分享、拓展活动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克服疫情给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从课程思政建设的挖掘和利用育人资源来看,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正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思政教材,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物、事迹素材,更为大学生们“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指引。运用抗疫素材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既可以避免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强行植入、生搬硬套,又能够结合大学生的亲所见眼和亲身经历来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实现“涵养品德、润泽心灵”的育人效果。

(三)教学手段改革

作为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知识普及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疫情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实践体验为主,以图书、讲座、咨询和主题宣传活动为辅。疫情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要总结运用疫情期间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开展心理测评、线上教学、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等教育服务,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益面;要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采取线上线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家校互动、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丰富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估改革

按照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来看,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估内容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参与课程实践体验的次数和表现情况为主。而2018年以后,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将教学评估的重点从知识层面转到应用层面,重点考察学生理解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从分数量化转到写实记录层面,通过贯穿课程前中后期的心理测评、心理访谈、心理体验和自我报告、他人反馈、客观记录等方式,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覆盖本科和研究生学段,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早在201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就提到了“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并且在三个月后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设置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开设一门覆盖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另一种是在第一学期开设必修课,在其他学期开设选修课,形成系列课程体系。而后续于2018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保持了一以贯之的政策指引。

以往观念中认为研究生比本科生年龄大、阅历多,所以心理素质相对更好、心理调适能力相对更强,但是结合近年来各地高校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测评状况的研究和披露情况,以及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来看,研究生较本科生的人际支持更差、科研压力更大、自我实现的欲望更强烈而容错率更低,并且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主动求助的意愿较本科生相比要低,所以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虽然文件中对于是否面向全体研究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但是从研究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角度而言,有必要针对研究生探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学分认证。

(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实现全员全息的教育教学供给

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该吸取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益经验,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全方位的输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运用多种渠道和形式载体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能力,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

一方面,积极开拓心理育人网络阵地。一是开发建设在线课程,提供网课、微课、慕课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确保平时战时无缝衔接。二是制作发布心理专题专栏推送,配合在线答疑等互动,突破课堂课时和学期学段的限制,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三是将访谈约谈、紧急热线、网络咨询、线上团体、朋辈支持等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延续下来,作为线下个体团体咨询活动的有力补充,做到全面覆盖又个别关爱,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拓展心理育人受益面,增强心理育人实效性。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家校协同育人。疫情期间,家庭亲子关系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双刃剑”。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教学内容中将“原生家庭与心理发展”列为必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原生家庭对心理成长的影响,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家长、接纳家庭;学会独立、自我负责;积极沟通、调节关系;关爱家人、承担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家校互动、亲子互动的机会和平台,例如组织亲子书信、亲子访谈、家庭心理剧、家庭心理咨询等心理体验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与家长间的良性沟通互动,也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配合。

(三)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注重运用抗疫生动教材,突出心理课程价值引领作用

运用抗疫生动教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促进育心与育德协同发展的有力举措。

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大学生往往在自我认识方面容易产生矛盾和迷失的心理困惑,一些學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志向很高远,行动很萎靡”,还有个别学生“无气力、无动力、无目标”,积重难返。针对这类情况,单纯地靠传授自我认识的心理知识和自我管理的训练方法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促成学生的改变。这时就可以尝试翻开抗疫这本“生动教材”,从中找到一些鲜活的人物事例,用疫情的冲击唤起学生沉寂内心的情感共鸣,进而用抗疫的思政元素去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例如,让学生自行收集整理战疫素材,用自己的口吻讲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背后的故事,并结合自身情况分享心得与感悟,深入领会政治认同、核心价值、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帮助他们汲取信仰的力量、培育积极的心态、振作行动的士气。这样的课程设计,在传统配方的“心灵鸡汤”中灌注了“精神养料”,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也变得更有意思、更有营养了。

(四)健体与健心相结合,促进健康教育与五育结合,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还要广泛传播“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四维”健康观念,注重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觉投入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加强个人防护和体育锻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倒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还需要大力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各类课程实践平台的协同联动,广泛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健康向上的体育运动、艺术活动、劳动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仲稳山.构建适应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27):74-78.

[2]李春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8):55-57.

[3]张玮,马姗姗,毛星懿.疫情防控期“响应式”线上教学创新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再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10):108-113.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疫情时代课程改革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