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探析

2021-12-28凌瑾熊平安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程思政

凌瑾 熊平安

摘 要:新时代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需要。高校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首先要自觉将立德树人要求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其次可以从政治认同、价值观教育、科学精神、社会规范、审美情操这五个维度挖掘各类学科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最后是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育人效果,包括在运用教学方法中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在回应问题中拓展课程思政的育人广度、在言传身教中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魅力、在师生互动中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时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思政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9-0093-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课程思政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全部课程,旨在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教育理念层面的新突破,是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焦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乱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为各高校做好课程思政改革确立了指导方针。当下,进一步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有利于更好的将其落到实处。

一、自觉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3]虽然高校各门课程的学科属性和知识结构不同,但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教育理念,都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都能发挥育人的作用,这是课程思政之所以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的根本原因。所有任课教师都要自觉挑起立德树人的“担子”,形成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关乎着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学资源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是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质量规范和标准。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4]长期以来,专业课的教学目标重教学轻育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呈现出随意性、零散性和碎片化的特征。为系统整合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明确课程思政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准则、最大化发挥课程育人的功效,势必要将立德树人要求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专业课教学大纲中人才培养任务应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价值塑造目标,而价值塑造目标可具体细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5]。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教师可通过深入剖析教材,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课程素材中体现的国家元素,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也可以充分挖掘学科的榜样人物,通过榜样人物的引领、典型事例的触动,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光辉。对于情感态度目标,专业课程除了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等目标的达成,还应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世界眼光。对于职业素养目标,就业择业是大学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素养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课程中职业素养目标的确定需要主要结合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特征,明确各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挖掘各类学科课程中的思政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6]。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所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这些素材是专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政治内涵、道德启示、人文关怀。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

(一)政治认同

在对思政资源进行挖掘时,要考虑到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坚定大学生政治认同要以哲学社会科学课堂为抓手,哲學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作用。[7]比如,政治学相关课程中,政治主体、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等相关理论的讲授,能帮助大学生清晰地了解国家机构设置、我国社会运行的规律、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力义务、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化等等。社会学能帮助大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用社会学的方法、工具、理论、模型去了解社会、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热门话题。心理学研究人类政治参与时的思考、情绪和行为,帮助大学生理解政治动机、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其中对于中西方政治心理的比较能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政治话语体系、自觉抵制西方思潮的不良影响。总之,这些关切国内重大民生和国际人类命运问题的思政元素,以学科的学理性为支撑,能加强大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引导他们辩证的思考我国在新时期的种种机遇与挑战,努力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二)价值观念

目前在校大学生以“00”“95”后为主,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全球化的经济浪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他们带来较为丰盈的物质享受,但自媒体和网络舆论的泛滥以及娱乐至上、消费主义风气的兴起,也使得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失去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观不断激荡,如果大学生不能扣好价值观这“第一颗扣子”,那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8]理工科可以讲一些科学家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发展、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刻苦专研、义无反顾投入祖国科技建设的故事,告诉学生要为国家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励志奋斗,让科研攻关的成果造福人民。历史学可以通过挖掘革命史、英雄史、改革史的重要资源,讲述共产党人为了崇高信仰,坚韧不拔、舍生取义的故事,为大学生讲清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的道理。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实验实践类课程是引導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重要渠道。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在《人体解剖学》的课程实践中,带领学生参与红十字会的遗体捐赠活动、采访捐赠志愿者,让学生感受到普通人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实践能启发学生思考专业技能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促使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行动自觉。

(三)科学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没有世界领先的关键科技。强国富民的青年一代,远离硝烟战火,需要用智慧和科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注入青春活力。而科学精神在此过程中不可或缺。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指路明灯,给大学生注入信念之光,让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坚韧不拔、攻坚克难。

其一,教师可以挖掘学科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每个学科从诞生、萌芽到发展完善都有一定的时间沉淀过程,是无数先辈孜孜求索的结果。因此对于理工科类的专业课程,教师能通过对学科历史的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明白学科的使命,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其二,学科发展史上名人伟人也是重要的思政资源,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科学家从无数的失败中摸索出来的,他们的克服困难的历程能启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其三,我国在对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也体现了科学精神。“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9]虽然我国近些年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有重大突破,但材料科学、电子芯片等领域的高端技术仍被外国“卡脖子”。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离不开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发扬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之志。

(四)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学习和运用这些规范,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一方面,要深化伦理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10]是新时代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挖掘思政资源的抓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新时代各行业的道德规范和优秀工作者先进事迹,帮助学生掌握行为标准、明辨是非,引导学生们树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各门学科的知识在职业情境的具体运用中都会面临一些伦理问题,也需要教师的引导。例如,经济学通过对市场经济伦理、信用伦理、道德资本、分配正义、企业伦理等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和人生道德方向。新闻学通过对虚假新闻、媒体炒作、报道中侵犯隐私、缺乏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道德的行为进行探讨,启发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保持专业定力,回应新闻人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

另一方面,有机渗透宪法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哲学社会科学类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公平正义、违法责任等方面的教育;法学类专业课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审判,使学生理解法律的至上权威,培养法治实践能力;自然科学类可以重点了解国家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对重点科研领域的战略支持等。

(五)审美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1]对美的追求、向往是古往今来的永恒命题。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对生命的鉴赏力,脱离低级趣味,拓展其精神力量,从而养成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好准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审美资源,无论是文学、美术专业中对古典诗词、名著、书画的欣赏,还是历史专业对古代建筑、器具的考察,都有利于熏陶大学生的情操,树立文化自信。艺术学类的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艺术创作中育人,融入对人民大众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审美资源不仅广泛存在于人文学科里,理工科的课程也可以通过思政资源的挖掘,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审美。科技之美,在于严整、精密、简约。例如,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比在绘画、人体美学中被广泛运用,简单的几何图案也是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将关于审美的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框架之中,必将为课程思政带来新活力。

三、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育人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丰富的思政资源挖掘出来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过程,将思政资源完美的融入课堂之中,使学生入脑入心,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在运用教学方法中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如果说不同维度的思政资源是一颗颗色泽晶莹的珍珠,那么教学方法就是一根串起珍珠的线。教学方法服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突出课程思政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方面要创新情理结合的话语体系,不用似是而非的理论、耸人听闻的故事误导学生,而要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相融合,“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2]人文社科类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摆脱对西方理论学说与话语的盲目崇拜,不断增强理论自信。自然科学类要将辩证法、唯物主义渗透到课程中,讲明建设科技强国的挑战,树立对攀登科技制高点的追求。另一方面,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对比分析和案例教学法,可以讲授相同的专业技术在正确与错误的不同思想引领下的结果,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创新教学情境,避免将价值引领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二)在回应问题中拓展课程思政的育人广度

大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强,但在心理层面又未真正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扰。发现他们面临的真问题、真困境是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前提。专业课教师要以学生呈现出的问题为抓手,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问题成因,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对症下药,让课程思政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解惑中,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

一方面是回应学生的价值困惑。目前,一些大学生对于亚文化和错误思潮所带来的影响不知如何辨别,也不知如何将自我成长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教师要敢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发声亮剑,通过分析和学科相关的热点事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乃至网络舆论中遇到的困惑,站在理论高度帮助学生辨析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新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纾解自我的焦虑、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

另一方面是回应学生的学习之惑。一些学生不认同专业课程的价值、一些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还有一些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这些学习上的问题反映在学生的阅读、作业、提问等环节中。教师可以深入到各个环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超越规律”,在指导学生提升知识水平的过程中彰显课程思政的魅力。比如,指导学生阅读专业的前沿期刊和经典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选题问题上,鼓励学生选取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的题目,选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题目。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要及时评讲并回应重难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反饋,培养学生面对科研的信心和耐心。

(三)在言传身教中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13]在课程思政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活性的思政资源,教师的精神面貌、政治立场、情感态度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高尚言行将成为点亮学生的明灯。

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14]教师要坚定政治方向、树立崇高职业理想,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此外,教师渊博深厚的学科素养、清爽干净的仪容、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善可亲的表情都是一种美的示范,能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从而加深对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和效仿。教师也可以通过分享个人独特的求学经历和人生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特别是海归教师能结合自身海外经历丰趣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四)在师生互动中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时效

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参与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场域,不能变成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一潭死水”,而是师生在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理解,由此不断建构课程思政的意义,实现共同成长。

教师若能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运用规范、幽默的语言教导,积极开展如辩论赛、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训练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不光要在情感上贴近学生,而且要从认知上启发学生。

参考文献:

[1][12][1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1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

[3][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2020-05-28.

[5]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6).

[6][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8]习近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N]. 人民日报, 2013-07-18.

[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28.

[10]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2019-10-27.

[1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