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2021-12-28苏建茹孙忠博李浚郎海涛
苏建茹 孙忠博 李浚 郎海涛
摘 要: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仍然存在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有限、学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劳动实践载体不足等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鼓励学生通过付出劳动参与到校区的管理和服务中,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区治理格局,探索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更好地实现校区管理服务,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
关键词:劳动教育;分校区;管理效能;实践探索;专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9-0023-05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在阐释我党的教育方针时,提出德智体“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期望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然而,恢复高考以来,社会普遍重智育轻劳育,劳动教育开始被淡化、弱化,劳动的育人价值被忽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高度重视,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更要切实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
一、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3]。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育着重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劳动教育面临着被软化、弱化、淡化的困境,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价值观念异化,劳动意识不强
受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蔑视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忽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事实。
(二)学生劳动能力水平有限
如今的大学生基本是千禧年前后出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家里两代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代的大学生从小缺乏劳动的机会,从而导致当代青年大学生劳动水平有限。
(三)高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
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老师,暂未开设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可行性较强的教学计划,也无学分、课时、考核等相关要求,经费保障也不到位,缺乏统一的平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导致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劳动教育开展随意化,形式化。
(四)劳动实践载体尚存不足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很多学校存在劳动实践基地缺少的问题。随着高校大力推进以服务外包为主的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许多高校的后勤服务都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进行管理,这就使得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缺乏可用的载体。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不足也使得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化。
二、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为践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要求,许多高校针对劳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本文对一些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更为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教育[4,5]。在思政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围绕马克思提出的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来进行案例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念[6]。例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连续27年举办劳动模范教育,已有600余名劳模在学校接受本科教育,这些劳模对青年学生起到榜样引领和现身说法的作用[7]。东北大学则在本硕博思政课中开展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课堂的教学改革,让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华中师范大学推出家庭劳动“五个一”感恩实践,号召学生为家人做一次饭,为厨房做一次清洁、为家人整理一次卧室、为家人拖一次地、陪家人置办一次年货,将感恩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体系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等人认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主要侧重于具体劳动技能的培养,还欠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科学素养的培养[8]。高校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具体的劳动科学教育如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可以促使高校学生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行动上真正热爱劳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做法是将绝大部分劳动教育都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通过课程和学术研究来弘扬劳动精神[7,9]。
(三)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劳动教育光靠理论知识的教育是不行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常态化地开展劳动教育,是当前众多高校正在探索的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课程是探索性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个典型案例。田野考古教学实习课程是北大考古专业学生在野外考古现场进行的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必修课。考古实习期间,师生们需要开展田野发掘、室内整理、田野调查、报告编写四部分,师生们和工人一起在考古现场挥汗,动手动脑,直接面对考古前沿现象,较好地将专业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新中国教育史上,我党结合实践需要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2]。汕头大学通过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定位,设计以强化学生劳动服务为重点的公益课程,加大经费、师资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建立固定的服务实践基地等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方式,有力地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宁波财经学院通过学校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采取项目化管理,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申报制度,支持青年大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三、依托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目的的明确表述,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和政治属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领域。高校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尤其对于理工科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特色与学生特点开展“德智体美劳”的培育工作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劳育是五个培养方面相对薄弱的领域,劳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如何与社会大环境接轨方面占据很大一部分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一些社会经验与经历,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2017年9月北京化工大学正式启用昌平校区,该校区位于昌平区虎峪风景区旁,学校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目前主要承担低年级本科教学功能。校区启用伊始,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发挥各学院学科特点与学生自身特长,发挥“三全育人”的作用,着眼于各学院学生参与昌平校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鼓励学生通过付出劳动参与到校区的管理和服务中,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区治理格局,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经过三年的实践,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探索出一套以项目为抓手,“1+1+N”保障的全方位实践体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结合在每个项目中,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牢固组合,同时在学生参与校区的管理与服务中提高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创新具有北京化工大学特色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实践体系。下面对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结合校区管理服务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进行详述,以期对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一)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规范的制度和管理办法,良好的平台是保障高校劳动教育合理长效运行的前提。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为保障劳动教育的长效健康发展,构建“1+1+N”的劳动教育服务新机制,其中,第一个“1”是指昌平校区的北区办作为日常管理协调部门的牵头单位,统一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承担综合协调工作;第二个“1”是指1个学院,结合每个学院的学科特色开展劳动教育,各学院具体负责,承担项目的具体运行工作;第三个“N”是指由教务处、学工办、保卫处、后勤保障部、后勤服务集团等N个职能部门承担日常保障和支持工作。通过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合力运作,推动劳动实践项目落地落实。
(二)打造专业特色的创新劳动教育实践项目
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通过聚焦学生劳动实践与专业创新的融合,在校园环境、便利服务、节能环保、校地合作等方面深挖潜力,构建并持续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学院+项目”劳动实践平台(见表1),这些劳动实践平台的搭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区管理与服务中,让学生在投身劳动的同时提高专业认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创造力,并依托劳动实践平台开展科研创新。例如柳湖环保实践基地依托化工学院的专业特色,采取开放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开展湖区环境清理和水质的监测及净化劳动,讓学生体验用劳动改善校园环境带来的成就感,并且在劳动中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思考与创新。“宏德单车”劳育项目在新校区探索推广免费共享单车,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维修废旧无人认领的自行车用于校内共享单车,在劳动实践中融合机械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推动校区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教育家涂又光先生曾有一个著名的“泡菜坛理论”: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载体进行劳动教育宣传,能够在高校形成代代相传的崇尚劳动的氛围,学生们在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10]。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一直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宿舍卫生检查、十佳宿舍评比、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园内就置身于崇尚劳动的氛围中,通过劳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提升学校认同感。
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到学校开展的各类劳动活动中,昌平校区也注重劳动理念的宣传。校内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学生参与的劳动活动,宣传校内劳模典范;评选勤工助学岗位标兵和先进个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宣传劳动奋斗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国家大政方针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让劳动文化在校园文化中铺展开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积极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尊重劳动人民,认识职业无高低,岗位无贵贱,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结语
劳动教育乃立身之本,加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当前,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面对劳动主观能动性不强,家庭和社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大量存在。基于此,北京化工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持续深化“1+1+N”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二是坚持“辅导员+学生骨干”的先锋引领作用,凝聚力量保障项目的持续开展,打造常态化的长效育人机制。三是突破传统的劳育认知,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加强劳动教育的“智慧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开放式的志愿者申请制度,打破学院与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交叉。四是将劳动教育作为育人载体,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专业特长,推动以劳强体,加强美涵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参与校区管理,在劳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爱校荣校意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区治理格局,走出一条富有北化特色的坚持“五育并举”,实现“三全育人”的新路子。五是推动劳动教育与属地服务相融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联合属地政府和社会共建共享稳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光靠学校,需要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54,4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020-03-26.
[3]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4]冯刚,刘文博.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
[5]刘伟亮,谢红.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综述(2000-2019)[J]. 高教学刊,2020(10):133-136,140.
[6]胡佳佳,罗静,戴婧婧. 高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7):53-54.
[7]李淑玲. 劳动教育背景下高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置和推进的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12):132-134.
[8]赵健杰,刘向兵. 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J]. 北京教育(高教),2020(02):14-17.
[9]郭伟,郭瑞. 探求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劉向兵[J].大学(研究版),2019(05):4-10.
[10]刘瑶瑶.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 北京教育(德育),2019(Z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