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2021-12-28罗燕红梁思敏冯奇玉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4期
关键词:胶质瘤轨迹化疗

罗燕红,梁思敏,冯奇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东广州510060)

脑胶质瘤的发病主要与电离辐射、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近年来,由于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压力过大,脑胶质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胶质瘤的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居第3位,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经常接触化学、物理制品和年龄在20~50岁之间者是脑胶质瘤的高发人群,患者典型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癫痫、局灶性功能障碍、脑积水、认知功能障碍等[1]。治愈率低是脑胶质瘤的疾病特点,一旦患病,需长期治疗。目前临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化疗虽具有一定效果,但其时间长、不良反应多,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常给予患者相应干预措施。专业的护理同治疗一样,可改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情况,常规护理干预局限较多、整体干预效果欠佳。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是指多维度、可演变的慢性疾病进程,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随着脑胶质瘤轨迹分期的变化而改变,可延缓疾病进程,使患者症状得到控制,维持生活质量[2]。癌因性疲乏又称肿瘤相关性疲乏,是一种主观的疲乏或衰竭感,具有令人沮丧、持久的特点,与体力活动不成正比,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身体机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1日~2021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以《临床诊疗指南:2012版.神经外科学分册》[3]中脑胶质瘤的相关诊断标准作为参考。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70岁者;③具有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症状,且经CT、MRI检查确诊者;④立体定向活检可检查出病变组织者;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②合并术后严重感染者;③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存在精神障碍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5~78(60.87±3.89)岁;病程3~10(5.81±1.01)个月。实验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7~79(61.02±3.90)岁;病程4~11(5.88±1.0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①病情监测:每日定时对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同时注重对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告知医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②每日对病房、病床进行清扫、消毒,定期调整患者体位,避免压力性损伤的发生。③日常生活管理:在日常生活护理中,应注意在语言、行为上给予患者尊重,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合理调整患者饮食、作息。④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①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掌握脑胶质瘤化疗期间患者的情况,掌握该病的发展过程,并为患者进行疾病知识讲解,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消除患者因对疾病未知而产生的恐惧情绪。②在自我概念行为方面,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形成积极、正面的自我概念,指导患者适应术后生活,同时借助能动学理论,通过强大的行为与动力消除自我负性观念。③化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重建患病后的疾病概念,并将其自身与疾病的发展轨迹相结合,以提高患者适应性。两组患者均干预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理弹性量表简化表(CD-RISC)评分。SDS评估抑郁状态,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SAS评估焦虑状态,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CD-RISC评估心理弹性水平,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越高。②比较两组应对方式:采用Jalowies应对方式量表评分,包括面对、姑息、宿命、乐观、逃避、依靠自我、寻求支持、情感宣泄,每项总分3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应对方式越差。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OL-C30)评分,包括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比较两组癌因性疲乏程度:采用简短疲乏评估表(BFI)评分,总分为10分,7~10分为重度,4~6分为中度,1~3分为轻度,0分为无,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疲乏程度越严重。总疲乏率(%)=(中度例数+重度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CD-RISC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CD-RISC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Jalowies应对方式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Jalowies应对方式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EORTC QOL-C30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EORTC QOL-C30评分比较(分,

续表

2.4 两组BFI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BFI评分比较[例(%)]

3 讨论

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40%以上,属于神经外科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胶质瘤患者的症状表现与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速度等相关。当病情逐渐恶化,患者颅内压越来越高,会伴有脑功能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4]。不同脑胶质肿瘤细胞的形态也不相同,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此外,WHO将脑胶质瘤分为4个级别,包括低级别脑胶质瘤:Ⅰ级、Ⅱ级;高级别脑胶质瘤:Ⅲ级、Ⅳ级。高级别的肿瘤细胞侵袭性更强,对预后的影响更大[5]。脑胶质肿瘤细胞主要由正常脑细胞突变而来,随着病情的恶化,癌细胞逐渐生长失控,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更高。手术是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可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肿瘤,但术后易复发,患者需坚持药物治疗[6]。化疗主要包括替莫唑胺治疗方案和PCV化疗方案,但在两种方案治疗过程中,患者均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皮疹、疲乏等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7]。因此在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治疗中,常从心理护理、术后护理、日常生活管理及病情监测等方面进行干预,虽具有一定成效,但缺少对疾病进展的防控。

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纠正了常规护理干预的不确定性,通过扎根慢性疾病发展轨迹理论,获得慢性病患者生活、应对和管理方面的理解,注重对慢性病患者不同轨迹阶段的经历和体验。同时在干预中,帮助患者重建自我概念,依据个体情况帮助患者做好未来规划,对患者身心健康发挥较好的改善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Jalowies应对方式量表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EORTC QOL-C30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能改善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和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与陈敏[9]研究相符。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延缓疾病进程,避免疾病状况急剧恶化,稳定了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疾病的困扰,改善患者的疲劳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癌因性总疲乏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能减轻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利于病情稳定,与陈琼珍等[10]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能减轻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改善应对方式和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病情稳定。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还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胶质瘤轨迹化疗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
BFAR 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
恐惧应激对胶质瘤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轨迹
轨迹
跟踪导练(二)(3)
A kind kid helps a classmate beat cancer Aka
高级别岛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