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2021-12-28赵勇
赵 勇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警务系,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前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段话道出了文化建设对于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展现该校特色、为每一位师生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体系,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精神,提高校园综合实力,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警察类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中独特的分支,警察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在警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具有一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又具有符合警察职业的“警”字特性。通过“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彰显警校特色,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警”字特色文化建设对于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发展、对于提高警校生的警务素养、塑造警务精神,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二、目前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经多年的文化沉淀,我国警察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取得一定成效,体现在:有关警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日渐成熟,各个警察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基本成形,并对院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发挥着导向、规范、熏陶和凝聚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文化建设定位不准、警察院校特色体现不足
当前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前身大多是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时间较短,大多在十年左右,成立时间短的现状导致这些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定位不准。这些院校或者刻意去模仿其他职业院校的做法,与其他高职院校文化有趋同的现象,忽略自身所处行业尤其是警察职业的特色,警察特色体现不足;或者一味坚持自己中专时的管理模式、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在校园文化上虽有警字元素,但没有达到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清晰,培养的学生因缺乏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院校的发展前景面临挑战。
(二)文化建设形式化,精神内涵挖掘不足
目前有的警校片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形式建设方面。有的学校把物质建设作为发展校园的主要举措,把精力放在提升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却忽视了对师生人文素养、警察职业信念、警察文化的培育。有的学校缺乏长期的文化积淀,文化精髓挖掘不够。
(三)文化建设功利性明显,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有些警察类高职院校明确自身的培养对象是公检法司等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倾注较多,但对于真正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职业精神、人文素养、企业文化等内容关注较少。有些警察类高职院校注意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但并未深入挖掘其精神实质。这种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略人文素养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会在职业技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职业素养等方面则表现不佳,影响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是非常值得教育者关注的现象。
三、“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院校成立时间短,特色文化积淀薄弱
每一种群体文化都必须经过时间积累逐渐积淀才能形成特色,校园文化亦是如此。我国警察类高职院校的成立时间相对比较短,这使得警察文化与高职院校的融合处于探索整合期。在这样的阶段,院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警察文化要经过各种实践检验才能最终养成。当然,其中也需要人为的积极指引与创新,而不能被动等待。
(二)特色文化重视不够,保障力度不足
当前一些警察类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轻人文”和“重知识轻文化”的理念和做法,没有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结合起来,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校园文化建设成效不明显。
(三)就业渠道多元化,特色文化认同不够
整体而言,当前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渠道并不仅限于从事公检法司等行业,就业呈现多元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少之又少。那些认为自己毕业的时候考不上公检法司公务员的学生可能就认为院校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各种“警”字文化与自己关系不大,开始质疑甚至反感这些制度文化带给自己的约束与限制。
(四)缺乏校企深度融合,行业企业文化影响不深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并取得成效。目前校企合作双方往往冷热不均,校企没有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警察类行业企业文化没有真正走进警校、走到学生的思维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深不透。
四、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建议
(一)整合资源,物化“警”字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有着很强的直观性,是一种能够让全体师生直接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也最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警察类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资源,将“警”字特色加以物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浓烈的“警”字文化氛围。
1.警察服饰
警察服饰具有鲜明的标识性功能,它能够确定警察的职业性质和社会角色,能够增强服饰穿着人员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具有展现警察仪表的审美功能,是警容风纪的外在表现。学生身穿警服时,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学生内心会产生拼搏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严格行为举止的自我约束意识以及要向外界展示警察坚忍不拔、庄严威武、无坚不摧优良品格和良好形象的内心冲动。因此,警察类高职院校要加大警容风纪的管理,对警校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警容风纪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加强检查督导,对违反警容风纪规定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教育批评和相应的处理,避免不文明不合规现象的出现。
2.警察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显而易见的。警察类高职院校除了保持校园环境的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秩序井然以外,还要加强警察人文环境的打造和渲染,使警校学生在浓烈的“警”字文化氛围中得到充分浸染和熏陶。
第一,简洁雄伟的学院大门门楣上高悬警徽、大门两侧悬挂刻有警察院校名字的醒目牌匾以及挺拔肃立的哨位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校园内的街道、广场、建筑等可以用“警”字词组或富含“警”字寓意的词语命名;第三,在教学楼或宿舍楼的走廊悬挂富有“警”字特色的名言警句;第四,在教学楼宿舍楼前、食堂图书馆附近等适宜位置开辟宣传窗、橱窗栏,刊登院校警务化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公检法司最新法律法规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辟专门区域设立“警”字主题雕塑园、公检法司安保行业的优秀毕业校友事迹展或者由警察历史图片展、警察事迹展等组成的“警”字特色文化长廊;第五,统一制作带有“警”字标识的办公文具(信封、便签、纸张等)、办公指示牌、宣传材料等。
当学生漫步在校园,沉浸在这种人文环境时,立即会体会到浓厚的“警”字校园文化氛围,并油然产生对警察院校的崇敬感,达到教育广大学生的目的。
3.实训场所
院校与公检法司安保等“警”字特色鲜明的行业单位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注入“警”字行业文化,强化校内实训场所的“警”字气息,提高实训场所的警务仿真度。
大力建设警体馆、功力训练场、仿真打靶场、器械训练馆、警务急救实训室、消防技能实训室、公共安全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警”字特色鲜明的实训场所,通过物化的仿真警务化实训环境及仿真的警务化教学,使学生对将来要面对的警务工作环境、警械设备等都有直观的接触和提前了解,耳濡目染的切身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警务素养,提高实训效果,增强将来的职业适应性。
(二)优化管理,创新“警”字育警制度
警察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为公检法司等“警”字色彩鲜明的行业输送人才的重任。相当比例的警察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之后是进入同类行业工作。因此,秉承“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方针,警察类高职院校应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明确育警理念,创新育警制度,确保学生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
1.明确育警理念
警察类高职院校应坚持“政治性、严格性、统一性”的育警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育警铸魂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忠诚警魂教育为核心,以警务训练管理一体运行模式为载体,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创建文明校园。
警务化管理侧重于学生警务素质的教育和训练,用制度管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中的作用,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实战能力的培养。但是,警务化管理不能简单地与学生管理划等号,它是集教师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于一体、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综合管理体系。
2.创新育警制度
制度是一个单位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是调节单位内部各种关系的重要纽带。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是警务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好的制度的落地可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从而更加服从管理、服务大局。警务化管理需要育警制度加以保障。
第一,要制定并坚持一日生活制度。把学生从起床、早操、整理内务、上课、午休、课外活动到晚自习、晚点名、就寝等一天中各个环节的要求和规范都进行明确的规定,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警务素质和作风,提高个人修养。第二,建立量化考评制度。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加分或减分,每月在学生中进行公示,量化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使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三,完善走访谈心制度。学生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事无小事,经常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寝室中去,多与学生谈话谈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将走访谈心制度化经常化,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第四,强化检查监督制度。科学全面的规章制度是警务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而强化检查监督则是确保警务化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得力举措。因此,对学生一日生活制度、量化考评制度、走访谈心制度以及其他各项配套制度等要加强检查监督,学生管理人员要深入宿舍、深入教室、走进校园定期检查,也可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纠察队、宿舍督查队、纪律检查队等每天定时检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学管人员以及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警务化管理的配套制度还有很多,应规范各种制度流程,让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逐步使警务化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3.彰显育警效果
在警务化管理过程中,以规章制度为依据,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规范养成为要求,以育警铸魂为目标,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使警校生具有革命化的思想、战斗化的作风、制度化的生活、标准化的内务,用统一的标准努力做到令行禁止、务实高效、团结紧张、秩序井然,学生们每天身着藏蓝警服,行动整齐划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校企合作,塑造“警”字职业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学校与企业等行业单位联合打造校园文化,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警察类高职院校通过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局和社会安保等单位的深度合作,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共同开展课外活动,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将行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以下举措努力塑造“警”字职业精神。这里所指的“警”字职业精神主要指的是警察的职业精神。
1.抓好高校意识形态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警察类高职院校是培养公检法司等政法行业人员的摇篮,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加强警察类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尤其重要。因此,警察类高职院校要创新工作方法,借助各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
2.树立警察职业形象
职业形象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警察的职业形象是警察展现给社会和公众的一种主观印象和精神面貌。警校学员入学后都要接受全面的警务化管理,通过一日生活制度、警容风纪检查、内务卫生检查、晚点名、请销假等规章制度的管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警务习惯,培养学生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警察作风,强化警察职业意识,展现良好的警察形象。
3.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
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在高考选择志愿时就选择的警察职业,这是最初始的职业认同感。入校之后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军训、日常养成教育、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进行正面积极引导;通过警察行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加强宣传;通过鼓励学生到公检法司安保等行业一线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切身体验警察职业的崇高与神圣,树立警察职业自豪感。
4.锻造警察职业能力
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警察职业能力,将来才能履行好自己庄严的使命。警察类高职院校本着“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的原则,加强与公检法司社会安保等行业单位的校企合作,强化警务师资队伍建设,在对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化“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警务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警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警务比赛和社会安全保卫工作,达到教为学、学为练、练为战的目的,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警察职业能力。
警察类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使警校生在学生时代就能提前接触到公检法司社会安保等政法行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广大警校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准职业人”的心理预期,毕业以后能更好地适应警务职业岗位的需求。
(四)社团引领,培育“警”字行为规范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2]警察类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能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警校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1.打造“警”字特色社团
警察类高职院校在社团建设中离不开“警”字,否则就与院校的办学特色背道而驰了。要重点打造“警”字特色鲜明的社团,如警棍盾牌社团、擒拿社团、散打社团、硬气功社团、武术社团、安全保卫社团、国旗护卫社团、队列小教官社团、警务礼仪社团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参加。“警”字社团多以警务训练为主,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警务意识,更加适应警务化管理的要求。
2.明确社团发展目标
“警”字社团以提高学生警务素质和警务实践水平为宗旨,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适应公检法司社会安保等岗位工作需要,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守纪律、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技能型警务人才为目标,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丰富课余生活。学生以兴趣爱好为纽带,自主选择参加社团,不同的院系、年级、班级的学生均可成为某一社团成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浓厚的学风。形式新颖、特色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相应的警务技能之外,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管理执行、团结协作等各种能力,使学生在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中,学以致用,提高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3.培育社团学生骨干
社团学生骨干是引领社团前进的重要力量,是社团活动的谋划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任人为贤,选拔那些德才兼备、学习成绩好、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愿意为同学们服务的成员担任社团骨干,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发挥好骨干的引领作用。同时,要注意培育关爱温暖的社团文化,增加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发挥高年级学长的优势,以老带新,给低年级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尽快成长;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将学生在社团表现以及成绩作为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4.创新社团活动模式
形式多样、内容独特的社团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可探索实行“社团+”模式,即以社团为载体,以特色主题为内容开展活动。
(1)“社团+技能竞赛”模式。比如,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技能竞赛,很多警校的警体课上都学习了擒敌拳,学生课余时间组建的擒拿社团可组织院校范围内的擒敌拳比赛,让课堂的技能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时间。
(2)“社团+实践课程”模式。比如,队列训练是警察院校学生一般都要开设的课程,属于典型的实践课程,因为受课时、教师、学生人数、学生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很好消化所学内容,加之很多警校每年都会组织大规模的阅警活动,各年级均要组建阅警方队,而方队的训练教官缺乏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将高年级队列素质突出的学生组成队列小教官社团,平时课余时间开展训练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个别同学“补课”的需求,还能解决阅警训练教官不足的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方式。
(3)“社团+志愿服务”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警察院校可组建警务礼仪社团到社区、到企业进行警务礼仪的普及,可组建社会安保社团参加重要社会活动和重要赛事的安全保卫工作。类似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警务技能,提高学生警务素质,还可以扩大警察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4)“社团+特色表演”模式。当警察院校举行重大活动或重要庆典时,能够展现其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特色项目的表演。特色表演不仅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已有的教学成果,还能彰显院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凝聚团结进取的昂扬力量。比如,硬气功社团的开砖、断石、金刚指等硬气功表演,武术社团的传统武术套路表演,警棍盾牌社团的警棍盾牌方队表演都是很有特色的表演项目。
“警”字社团多以警务训练为主,通过社团活动的引领,警校生的行为方式得到进一步规范,警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更加适应警察院校警务化管理的要求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