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朋辈教育视角下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思考

2021-12-28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内江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朋辈委员队伍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汤 倩

朋辈教育被认为是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尝试将朋辈教育运用于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探讨推进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增强心理委员角色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发挥辅导员在朋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等途径,为心理委员自身的发展提供心理能量,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回归育人本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自2004年天津大学率先在校园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以来,高校心理委员队伍逐渐走近大众视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前心理委员制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95后”、“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校园大学生群体主力军,他们个性鲜明,学习方式自主化、娱乐生活网络化、人生理想务实化等群体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格局为心理委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何切实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高校与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似年龄、生活背景、爱好兴趣的一类人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朋辈教育被认为具有双向互动性、榜样示范性和自我提升性等特点[1]。大学生朋辈教育是利用朋辈之间相互影响,对大学生整体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学者研究指出大学生朋辈教育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当前高校心理委员建设为主线,基于朋辈教育视角出发,对新时期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并结合心理委员发展实践探索进行思考,以期对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发展有所启示,对于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二、朋辈教育在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如何引导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成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2018年发布的《心理委员工作蓝皮书—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十二载》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层面均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高校心理委员当时的预估总人数超过74万人[2]。实践证明,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预防性和广泛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对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朋辈教育近年来也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心理委员队伍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实践价值。

新时期以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普遍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化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致力于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预防防控体系落地落实。对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和定位问题,被认为是当前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当前学者们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定位基本认同为“志愿者、同行者、学习者、示范者和宣传者”,心理委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承担积极参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策划,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成为班级同学心理力量朋辈获取者的主要职责。相较于中学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以班级、宿舍为基本单位进行。对于班级其他同学而言,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带头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朋辈教育形式表现。天津大学詹启生老师团队对天津大学125名2014级班级心理委员访谈调查中,多名心理委员提到感谢心理委员工作让自己和班级同学的心理距离更近了,感慨心理委员工作也让学生学会了人际沟通,自我成长为了更好的自己[3]。心理委员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老师或年级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委员工作的过程,是自身心理健康素养得到提升,帮助班级同学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和获取心理健康技能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接受和开展朋辈心理教育的过程。当前很多高校将朋辈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打造一支优秀的心理委员队伍,如通过开展心理委员朋辈培训、成立心理委员为主体的心理社团、举办大学生5.25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形式,借助大学生喜爱的QQ、微信公众平台等自媒体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搭建朋辈沟通交流平台,将朋辈教育融入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全过程。目前各高校在朋辈教育发展中更加明晰了心理委员队伍的工作对象应该是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工作内容更多应该倾向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而非让草率地让心理委员承担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危机排查等专业性强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让心理委员在朋辈教育过程中自我受教育,致力于成为守护班级青春心声的同行者。

三、对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马建青教授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上提出“班级心理委员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他指出心理委员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推进了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对世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中国的贡献[4]。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长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朋辈教育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育人提升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是我国高校心理育人的鲜明特色。当今世界呈现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等特点,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发生也产生了影响,利用朋辈教育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针对上述对当前高校心理委员朋辈教育应用现状研究梳理,笔者基于朋辈教育视角,对新时期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对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发展、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有所帮助。

(一)增强心理委员队伍自身角色认同感,引导其健康发展。

心理学认为个体作出某种行动一定是出于某种动机,或是外部奖励、环境等外部动机,或是来自内心价值观、驱动力等内部动机。笔者曾在所在学院对2018级心理委员队伍进行调查,学生们担任心理委员职位原因依次为:辅导员指定其担任或兼任、自我竞选成功、竞选其他班干失败调剂为心理委员、其他原因等。马斯洛认为个体都有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动力,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它需要激发和挖掘,而心理健康教育中设立心理委员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无论学生出于某种原因加入了心理委员队伍,最终目标都是希望通过心理委员工作过程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目前,多数高校心理委员对于自身班级班干部身份角色意识模糊,对心理委员工作也是基本完成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老师的工作安排,缺乏对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笔者认为,针对上述现实,高校要帮助心理委员首先要增强自身班级心理委员身份角色的认同感。相较于其他班干部,心理委员由于其工作职责的特殊性,各高校在班级心理委员名单确定后,都会开展心理委员统一培训,培训周期因各高校实际有所差异。基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高校可以利用心理委员集中岗前培训开展朋辈教育,作为新组建的一支队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在该群体内,心理委员队伍成员互相就是一种朋辈群体依靠,促进心理委员积极学习心理委员工作职责,积极丰富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技能。高校、院系二级学院要积极搭建心理委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校园、院系十佳心理委员评选等活动,增强心理委员自身价值感。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心理委员队伍的持续培养,无论选拔心理委员的方式如何,要做到对于后续心理委员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关注。心理委员自身的发展,在班级中能形成较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心理委员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在班级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最好的名片,让心理委员队伍成为校园内行走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播种机”,提升心理委员队伍综合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班集体人文环境,为其成长提供心理能量。

交互理论认为行为、个体和环境是相互影响,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状态。一方面心理委员队伍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落实落地到班级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组织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建设优秀班集体的重要内容,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班级作为开展朋辈教育的载体,良好的班集体人文环境有助于推动班级人员和事物正向发展。优秀班集体形成过程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优秀的班集体能够更加促进个体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如何引导、培育高校优秀班集体,不仅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能影响班级同学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发展。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优秀班团干部队伍建设、优良学风促班风、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是促进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必备因素,其中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建设被认为是对班级同学开展朋辈教育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委员队伍除了依托心理委员队伍之间的朋辈载体之外,更重要的是积极搭建心理委员与各自所在班级之间的朋辈载体。优秀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群体中的每一位同学,心理委员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其自身学生工作可以从优秀的班集体中汲取能量,更能反哺其更加创新性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能为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教师、年级辅导员在心理委员朋辈教育中的管理者、指导者身份作用,加强其对班级心理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等活动中的指导,为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定期的技术指导。

(三)发挥辅导员在朋辈教育中的作用,助力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有关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角色定位、作用等方面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各高校当前逐渐形成了“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辅导员为骨干,学生朋辈为补充,全体老师为基础”的心理育人工作团队。丁闵江指出新时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符合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并提出建立“四合一”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即学校心理中心(朋辈)、学院心理辅导站(朋辈)、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宿舍心理信息员(朋辈)的四级心理辅导模式[5]。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体系中的中间力量,对上需要落实学校、院系心理育人政策,对下需要参与并指导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在心理育人,乃至高校三全育人的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是协助辅导员管理班级事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助手,二者也同属于“四合一”朋辈心理辅导中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未来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朋辈教育中的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等九项内容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一方面,培养和开发优秀的学生朋辈资源,属于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内容;另一方面,心理委员队伍中朋辈教育的实施,也必须要在辅导员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辅导员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活动,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做好“指导者”、“参与者”两个身份,即作为“指导者”指导心理委员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作为“参与者”参与到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走进班级学生内心世界,做好学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助力心理委员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共同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力量。

纵观我国高校心理委员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国推及过程,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制度。从人人避之不及到人人喜欢、争做心理委员现象的转变,体现的是大学生、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朋辈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应用背后都处处体现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发展的优势和特征,这也与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质上是契合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互联网的出现,“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出现,都对心理委员队伍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推进朋辈教育在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实现朋辈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这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朋辈委员队伍
图片报道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委员风采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