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1-12-28安徽三联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邵正香饶芬芳黄先伟钟杰焰
◇安徽三联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后 刚 邵正香 饶芬芳 黄先伟 钟杰焰
近些年来,大学生频繁出现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慢慢变成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守护者以及教育者,应承担起这个责任。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介绍了辅导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伴随国内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以及价值取向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1]。基于这种背景,年轻人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压力以及责任,使得他们在恋爱、交友、就业以及学业等方面也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进一步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于是尽量由辅导员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辅导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核心。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不长以及功能破坏程度还不大,辅导员借助于专业知识和学生开展深入交流,这些问题就不会出现[2]。学生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会使其可以准确面对人际交往、情感、就业以及学业等方面出现的困境,可以准确了解自我以及承受失败,一直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辅导员的核心任务是对大学生开展学习以及生活管理、思想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共同影响,所以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更应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有效了解两者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学生的意志、情感以及认知等方面,主要是为了使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学生的思想层面,关注大学生的道德、政治以及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思想觉悟的持续提升。通常来说,学生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升其思想水平及道德素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效果;相反,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3]。因此,两者教育工作相得益彰,相互推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辅导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具有更密切的情感联系,于是开展学生的心理工作具有特殊的优势。在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首先辅导员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异常,立即开展干预;其次辅导员应该强化本身整体素质,学习有关知识,持续总结相关案例,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归纳经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水平获得提升,对辅导员的知识面以及专业能力进行延伸,能够有效处理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辅导员要关心特殊群体。
伴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辅导员的工作难度以及强度也持续扩大,而且心理问题拥有一定的突发性。这就需要辅导员一定要保持预见性,关心班上的特殊学生,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失恋的学生以及家庭遭遇变故的学生,辅导员为学生进一步创建心理档案,且第一时间更新以及优化,在日常工作中要实施一对一的谈话,最好在初期就对部分心理问题开展疏导,以免造成极大的后果。
(三)辅导员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伴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已经变成对班级管理以及大学生成长构成严重威胁的核心因素[4]。于是,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充分掌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且在教育的时候持续累积谈心并注意谈话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水平获得提升。首先,在与学生的谈心以及谈话过程中有效总结经验以及教训,特别是学生产生休学以及退学想法时,怎样帮助学生有效认识自我,选取更合适的道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学生对心理压力进行缓解,主动指引学生更好地适应附近环境,充分培养学生冷静探究问题、敢于面对失败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针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心理援助是教会他们怎样“自助”,以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学会自我减压以及修复。
(四)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完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一般指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心理等可以影响大学生心理的校内环境。高校应该将其优势全面施展出来,为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创造合适的条件,从而构成自己的特色[5]。详细来讲,应重视如下几点:第一,创建制度。制度是高校开展管理的核心依据,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应该以充分创建激励体制为目的,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建立高校的制度文化,营造轻松以及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第二,创建价值文化。学院、学风、校风价值以及精神等是学校价值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学校的价值文化应该创造一种科学、民主、追求真善美以及尊重个体创造的学校价值氛围,以此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创建人际环境。人际关系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核心因素,高校应该进一步构建融洽的师生以及学生关系,充分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一定要引起高度关注,产生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特别需要重视人性化设计,进一步提供自我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空间,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五)辅导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获取家长的配合。
辅导员实施班级管理工作具有其特殊的优势。辅导员与学生经常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预见学生的大体动向,能够尽早发现、干预以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隐患[6]。然而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不是短时间产生的,并且密切关系到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其可能是诱发心理问题的根源,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若没有家长的广泛参与,很难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在与每位家长深入接触时,都可以充分体会到他们的矛盾心理,他们很想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可一般事与愿违。老师与家长的心情都是相同的,都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成长环境,于是对于不易缓解的心理问题,尽最大努力实现家庭与学校的整合,获取家长的大力支持以及有效配合,一起解决,使成效达到最大化。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提升本身专业能力,主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对学生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指导策略,进一步提供有效、实时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大学生有效缓解心理障碍,保持优良、乐观的心态,不断实现人格的成熟以及优化,顺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