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与健身:把握单元主旨,践行有效教学

2021-12-28王立新,李芳芳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练主旨课程标准

2021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的评选主题是“把握单元主旨,践行有效教学”。

一、主题概述

“把握单元主旨”是指把握一个单元的主要旨意,开展结构化、科学化的教学活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在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体能、技能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学练情境,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围绕单元学习任务,解析单元核心内容,聚焦单元教学主旨,设计主题学习活动,实施主题内容学练,进行单元综合评价,同时提供单元学习的配套资源。

“践行有效教学”是指一个单元的教学实践目标有效、内容有效、过程有效。实现目标有效需要基于课标,从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小学及初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高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来总体把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体现针对性、适切性和层次性;实现内容有效需要进行教材结构分析、教学准备要求、教学内容处理等;实现过程有效需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注重课堂中的有效学习评价,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等。

“把握单元主旨”是手段和途径,“践行有效教学”是目标。单元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体育知识技能”与“学科素养表现”的有机联系,应基于单元视域进行课时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形成结构化、科学化的教学活动。

二、实施要点

(一)基于课程标准,细析单元主旨

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简称“三化”)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标准”是课程静态结构设计、课程动态教学过程指引和课程学习结果规定的基本标准,即大部分中小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身(小学及初中)、体育与健康(高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体现国家对中小学生在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小学及初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高中)等方面的素养要求。因此基于课程标准是深化“三化课改”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单元主旨”的一级主题瞄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研析学科教材,重构单元内容,再造实施环节,精化培育方法,优化评价操作,多元交汇适切,丰富育人内涵,回应上海的基础与特点。

基于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思考如何体现活动与体验、情境与结构、迁移与创造、展示与评价,兼顾活动的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分析教材、结合学情,确定素养导向的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学科课程目标细化与分解的一般路径为:解析课程标准,细化学年要求→分析教材学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明晰内容主题,设计学习目标。

(二)素养导引设计,情境结构呈现

本届教学评比活动主题“把握单元主旨,践行有效教学”,是指素养导引下基于单元主旨对目标设计、内容结构、内容价值、学情分析等进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通过呈现情境结构的有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单元学习主题的设计应体现对主题内容和过程的结构、育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引领,其中内容结构和教学过程应体现结构化,内容呈现方式应体现情境化。着眼单元分析学情,确立单元学习目标,设计体现自主性、进阶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可操作的针对单元整体或关键学习活动的持续性学习评价和体现素养导向的单元作业。

课时教学设计应基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说明教材的内容主旨和教学思路,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基础和可能存在的困难,基于教材分析确定学习重点,基于学情分析说明学习难点及解决措施,学习活动设计应关注情境导入、活动过程、学练要求、活动评价,作业设计说明与学习目标的关联性等。

(三)渐进多样学练,过程增值评价

要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展) ”,需要“多样促进兴趣、兴趣活化学练”,主要体现在“教”与“学”两个层面。所谓“教”的逻辑,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小学及初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高中)。所谓“学”的逻辑,主要体现在学生渐进多样运动(活动)经历的设计与实施,与学科核心素养“自主健身”“健康行为”等密切相关。例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游戏或比赛,活动目标是否吻合教学目标,活动内容是否联系生活情境,活动规则是否合理适切,活动水平是否贴近实际,活动评价是否有利改进等是当今学科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

在渐进多样的学练过程中,建议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基础上,探索过程增值评价,将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小学及初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高中)三个维度同时进行考量。例如,学生运动能力前后成绩的进步;通过运动锻炼后学生健康行为的改善和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运动锻炼后学生在体育品德上的改善和提升,都视为体育与健康运动效果增值的参考范围。

(四)融合介入有意,动感培育彰显

学科“融合介入”是联动提升质量的一种自然介入和参与, 是融合式教学与提升课堂品质的探索与实践。这里的融合是“大融合”,不仅是信息技术的融合,而且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环节、教学评价、情境创设、学练资源的融合,更是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项目学练与运动能力获得的对接,课内外学练活动的延伸,健康行为与健康生活的联动,健康教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蕴含情境化、结构化等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融合,致力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学科“动感培育”主要包含健体、强心和育德三个层面,它们有机地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主要体现在: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紧密结合思维活动的学科特征,体现健体之本;激发并保持运动兴趣、练就健康体能和运动能力的教学,凸显强心之源;注重锻炼习惯育品行、指向自主健身和终身体育的课程,彰显育德之实。

学科“动感培育”的有效途径包括: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学科育人内涵;着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自主合作学练;合理组织教学形式,提高体育学习实效;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提升体育健身情趣;聚焦积极过程评价,激励自主健身发展;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其中,强化体育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行为能力,是彰显学科“动感培育”的关键。

基于上述认识,2021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将“把握单元主旨,践行有效教学”,作为衡量学科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和运用水平,作为考量学科教师体育与健身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准。

三、关于评选说明

本次评选活动的主题贯穿活动的全过程,评选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模拟教学+答辩(小学、初中),研课视频+答辩(高中)三个部分。

本次教学评选活动根据体育与健身(小学及初中)、体育与健康(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以基本内容Ⅰ中实践部分内容为学练主要载体)分为A类和B类。为充分体现“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导向,本次评选活动结合主题将小学、初中教学内容和课次安排进行限定、高中按要求自选内容主题,目的是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必需经历和核心能力(自主健身能力),同时也检测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围绕评选活动的主题,强调结构化和科学性,既要考虑教材因素(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对主题内容和过程的结构、育人意义和价值的引领。本次评选活动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单元教学流程(单元设计、单元进程、单元评价)+课时计划(课的设计、课时计划、场地布置图、教学进程图示)等文本资料,评比前两周上交,占评选总分的10%。

课堂教学是基于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但不是教学设计的再现,而是依据学生的身体、心理等反应,及时地调整已有的教学设计。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学练容量与运动负荷,给学生充分的身体练习(体能和技能的发展)时间,关注情境化、结构化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等,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体现系列性、自主性、进阶性的教学流程。本次评选活动课堂教学小学A类、B类各一节,初中A类、B类选一节,高中按要求自选内容主题。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运动负荷与教学效果+教师素养与学科育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等,占评选总分的70%。

模拟教学+答辩(小学、初中),模拟教学(如课堂教学内容为A类,模拟教学内容则为B类)的具体教学内容在当天抽签决定,重点考查执教教师驾驭不同教学内容的能力,具体操作为:执教教师准备30分钟后,根据抽签内容完成教材分析解读(重难点和育人价值),完整动作示范,组织教法手段(包括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易犯错误与纠正等)10分钟的模拟教学,占评选总分的15%。答辩一般安排在模拟教学之后,针对课堂教学或模拟教学存在问题,着重考查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约5分钟,占评选总分的5%。

研课视频+答辩(高中),结合前期研课视频片段+现场演示+重点说明/明示主旨、教学关注、关键活动、融合呈现、学练有效等,回应内容主旨的磨课演绎和答辩,“研课视频”10分钟,占评选总分的15%,“答辩”约5分钟,占评选总分的5%。

本次教学评选活动的操作流程为:教学设计文本资料→课堂教学(小学35分钟,初中、高中40分钟)→课后抽签→准备30分钟→小学、初中模拟教学,高中研课视频(10分钟)→答辩(5分钟),合计约90分钟。

注意事项:

1. 教学设计等文本资料应于上课当日复印5份交评委。

2. 课堂教学小学为35分钟,中学为40分钟。请做好晴雨两套方案准备,风雨无阻。如遇雨天(或场地潮湿),场地由各区自行解决。

猜你喜欢

学练主旨课程标准
以学练标准为基础促学练内容之有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平淡真实显主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