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运动对大学生人格健康的价值意蕴研究
2021-12-28王茂林张京菁任冬梅王定宣
王茂林 张京菁 仵 森 任冬梅 王定宣
①西南医科大学 ②西藏民族大学 ③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毽球运动的特性及其蕴含的价值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毽球运动对大学生人格健康的价值意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并总结出毽球运动对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优化学生社会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追求自我突破的精神和提高人格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与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文化的繁荣不仅离不开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在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毽球运动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特性及蕴含的价值国家政策与民族精神相契合,在高校发展视野下研究毽球运动的价值意蕴,对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毽球运动概况
毽球运动不仅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也是我国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的重点体育项目,毽球运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东汉时期就已有记录,在科技、艺术、文化空前繁荣的六朝开始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毽球运动的形式以及种类逐渐成熟。1963年毽球运动被编入小学体育教材;1984年毽球运动被原国家体委列为全国体育比赛项目并随之颁布了《毽球竞赛规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毽球协会的成立使得这项运动更加规范化、正式化。1995年的全国民运会、1996年的全国农运会和2008年的全国大运会,毽球运动先后被确立为正式比赛项目。
二十世纪末,国际毽球联合会在越南成立,促使这项运动走向世界,目前毽球运动已经传播到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毽球运动的国际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推广,宣扬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毽球运动中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追求胜利,顽强拼搏的竞技体育精神,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的体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性。
2 毽球运动特征
2.1 技巧性与观赏性
事物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把握事物的主要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点。毽球运动以基本动作为核心,以技战术为突破点,是技巧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运动,它是以脚部击打毽球为主,也可以利用除手臂以外的其他部位进行击打。由于可击打部位较多且要求技术细腻,要求参与者注意力集中、击打方向准确且力度适中,受这些条件的影响,参与者技术动作的交替连贯促使其观赏性提高。在毽球训练或比赛中,人们将自身的技术特点进行展现,尤其是在高水平多回合的攻防快节奏转换过程中,运动员所呈现的技术动作也会呈现出多样化、连贯性的特点,令人目不暇接。在展示其技巧性和观赏性的同时,毽球运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外在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赏者,间接使观赏者提升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提高民族自豪感。
2.2 趣味性与融合性
随着毽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比赛的规范性也逐渐提升,目前正式的毽球比赛是用排球比赛的规则、羽毛球的场地和足球运动的脚法,在规定了触球部位和场地以及其他规则后,毽球运动的趣味性也随之加强。如花式踢球的方法及救球的动作等,会让人们对毽球运动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这种汇集了多种运动特点的运动在提升了观赏性的同时也展现了毽球运动的融合性。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取精去糟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毽球运动上展示的较为明显,侧面展示着毽球运动及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毽球运动参与者切身体会到这种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增加彼此之间的技战术交流,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领悟到毽球运动中接纳、创新、分享的道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2.3 普及性和群众性
推动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民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搏精神的重要方式。毽球运动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对提升人们的灵敏性、反应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具有促进作用。毽球运动活动量适宜,简单有趣,不受职业、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多人配合和隔网对抗,对运动场地和运动装备的要求不高,运动成本较低,是大众在进行低成本投资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的运动项目。其普及性和群众性蕴含的价值是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学习要建立大局意识,对有利于集体发展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要持有积极态度,做到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3 毽球运动对培养高校大学生人格健康的价值意蕴
毽球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普及率较低,大部分学生并未系统学习过此项运动。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毽球运动能增强人们的心肺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在提升身体协调性、稳定性、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上效果显著,是适合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人格健康方面也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大众对这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毽球运动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集众多运动项目特点为一身又不失自身特色,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身心教育功能。有利于学生在学业紧张时调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同学友谊,也有利于缓解部分学生精神焦虑的现状。多人的毽球练习和课堂比赛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使学生本身对毽球运动的喜爱程度增加,提升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构建终身体育意识。训练和比赛期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彼此信任感增强,有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提高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让学生在毽球运动中体会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所表现出的开放性、兼容性等文化特点,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3.2 优化学生社会价值取向
随着某一体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比赛规则也会应运而生,规则在以公平为原则,保证攻守均衡为前提的基础上发生变化。规则的不断变化更新是为了促进比赛科学性、观赏性、情节流畅性的提高。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在将来择业就业时要有较强的规则意识,提倡合理竞争。毽球运动在提醒学生遵守比赛规则的同时,也会让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取向。提醒学生赛场上遵守规则,社会上遵守法律法规,让规则意识深深根植于心中,让行为规范和法制观念伴随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做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所需、社会所喜的当代新青年。所以,毽球运动的社会化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又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推动社会法制化、和谐化建设。
3.3 培养学生追求自我突破的精神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育运动从社会的强制性功利需求逐渐转向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需求。人们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力,体育运动不单单只是身体的运动,更是心灵的净化和提升自身价值的方式,是参与者追求自我和战胜自我的过程,人的身体健康程度以及团队凝聚力也会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强。毽球运动技术的灵活运用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在不断纠正错误、不断改进技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得到提升,掌握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高校学生,这种成熟的心理对他们提升自我追求的精神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意义非凡。
3.4 促进学生人格稳定性的提高
一般来说,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跨情景的一致性。大学生虽然身体发育已经趋近成熟,但社会阅历较少,心智尚未成熟,对待事物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心理状态会因外界变化而起伏较大。但在进行毽球运动中,需要掌握对身体和毽球运动轨迹的控制能力,需要面临不同的竞争对手和比赛结果,所以要求学生在掌握毽球技术的同时,需要对自己的身心状态的稳定性做好调整,在训练和比赛时随时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和协助队友的准备。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此类情况并不少见,学生通过汲取毽球运动价值并逐渐提高人格稳定性后,有利于自身毽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在未来人生中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高校学生在学习毽球运动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人格健康的培养过程。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及毽球课,使毽球运动文化对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使毽球文化更好地普及,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快体育强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