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艺术实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2021-12-28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芮雪婷毋张明张智程

内江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文化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芮雪婷 毋张明 张智程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长期发展的指引和方向。积极探索并参与到我国乡村振兴中,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艺术实践促进了艺术资源与乡村文化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推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提升。通过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联性与有效性,能够为乡村文化、经济、精神的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 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面对城市文化的冲击逐渐衰微。乡村文化的没落使得农民主体认同感缺失,而这一现象则加剧了农村资源丧失,年轻人离开农村扎根城市,使农村失去生机与发展活力。而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乡村文化的重塑与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以及共建文化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对于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灵魂与活力基础,能够让乡村的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复兴达到新高度。只有在先进文明和精神的指导下,乡村振兴才能够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社会才能在时代浪潮的翻涌中保护好根基,实现文明传承。

2 艺术实践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对于艺术的挖崛和历史的研究往往也离不开古朴的乡村背景。艺术实践对于乡村文化振兴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2.1 唤醒对于主体文化的认同

艺术的价值是满足人类的视觉享受,并从精神层面对人进行情感认知的教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思维和技能而存在。乡村文化曾经辉煌过,如今大多处于落寞和边缘化的状态。乡民对于自身的文化也缺乏认同感,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通过艺术实践,唤醒乡民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能够促进他们加入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成为文化振兴的行动的主人翁,理解并支持这项事业。

2.2 强化公共艺术文化传播

公共艺术文化是政府部门开展的基层文化活动,目的是满足并丰富基层人民的艺术文化需要。受众面广泛,传播途径多样,可以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文化思想,起到教化的作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公共艺术文化传播,有助于提升乡民们的精神提升和丰富精神生活,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要求。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合力。

2.3 强化整合资源,鼓励发展文化

中国的乡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将传统乡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现今的艺术实践展现现代化发展的乡村,独立发展优秀且精华的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借助乡村振兴这一社会战略,共同搭建高校与社会的人才培养平台,可以有效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从实际出发深化专业特色,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为社会发展、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将高校专业建设与乡村文化发展相结合,开拓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下乡服务等方式,能在高校这一平台为乡村振兴、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中国心、爱国情、有担当、重责任的优秀人才。

3 高校人才培养中艺术实践缺失的现状

3.1 培养整体合力尚未形成

目前,就艺术类专业而言,高校针对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合力尚不完善,因此使得艺术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制约。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院校在招生考试、教育管理、科研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不断健全完善教育制度。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属于缓慢稳步进行却难有突破性变革,在加强艺术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绝大多数高校在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管理上依然按照老一套方式,对于教育体制的创新发展缺乏大力推进。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中,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缺少通过多元化方式培养学生的求知、实践和创造欲。

3.2 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培养目标在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培养质量这一问题中具有指导性作用,它规定了培养内容的选择,同时决定了教学及管理的模式。针对不同等级的教育体系,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最终实现。由于在校时间有限,培养学生主要以“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前沿发展,具有基本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为培养目标,因此各类专业课程数量较多,但大多对于专业是点到即止,少有更深入的研究。因此,难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而在无限的基础学习中消磨了学生对于专业的热情。相对来说,目前高校针对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较为理想化与空泛化,没有很好的从社会实际需求、专业特色及未来发展出发制定具体的目标。

3.3 教学结构单一

目前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进展较为迟缓,在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现行的教学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目前艺术类院校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上几乎与10年前别无二致,由此可见改革甚微。尽管教师团队也在带领学生大力吸收专业的最新成果知识,并运用于教学之中。但就将其运用于实践并出落为成果的,依然属于少数,并没有作为一项改革举措在教学中进行大力推行与试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行的教学方式,有时过于强调“概念性”,在某种程度上专业学习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在学生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容易适得其反。

4 艺术实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4.1 强化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开展艺术实践,将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巩固专业能力,更是将专业落实在实处,使得专业才能真正能够为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发挥其作用。通过艺术实践,采用项目制等实训方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将实践教学与国家社会民情相结合,能够极大的激发青年学生的的家国情怀,增强教师与学生关心体察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将专业实践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相结合,能够增强教育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影响力。

4.2 明确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习总书记曾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重要目标。艺术实践深入关心考察民生,研究民情与社会现实状况,将理论知识、专业才干根植于解决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社会热点与难点,并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因此,将社会实践与教育相结合,明确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与高校的联系,既要重视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又需要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不脱离实际,将理论与成熟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为民服务。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需要加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这一推动正是建立在高校培养目标的重新制定上。

4.3 完善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艺术实践模式,将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扩展及延伸,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加强和乡村文化振兴增加了广阔空间。目前,不少高校在这两类课堂的教育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精力,着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与综合文化素质,却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这一层面上难有成效,使得培养专业人才成为基本问题。因此,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尤为重要。加强专业实践在教学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专业上的沟通,优化教师团队,通过项目实践的形式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的建设与拓展加深了对于第一课堂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及实践运用。通过此类方式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反面体现了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的需要,更加强了学生对于社会文化与现实的认识与理解。艺术实践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运用整体综合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增强了对社会生活的自我体验感,对于学生认识专业特色及社会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理论,而要打造高校与实践平台的交互式课堂。以乡村文化建设为载体,以艺术实践为依托,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扎根基层、深入体察生活的过程中,开展多元化形式教育教学,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与智力支持。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下,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