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体系构建
——以高脚竞速为例
2021-12-28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李静静何宝莹戴东明宇张致豪
◇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李静静 何宝莹 戴东明宇 张致豪 陈 芬 朱 欢
高脚竞速作为湖北民族大学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亮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高脚竞速运动的竞争力,认为未来应从基础教学阶段重视正确运动技能的形成,强化阶段重视错误技术工作的改正,将途中新技术“跑跳”贯应用于技术训练,以简易指标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训练质量监控进行监控,确保训练的科学性、超距离训练计时训练,保证训练质量、强调日常训练的量与强度,提高运动员对高强度训练的承受力、赛前训练强调“强度刺激”,使运动员身体处于高水平的应激状态以及重视运动员基础体能训练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项目的竞技水平。
湖北民族大学作为民族性本科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学科的亮点,同时也是向外界展示的明信片。高脚竞速作为湖北民族大学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亮点。虽然目前学校高脚竞速运动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高脚竞速运动的竞争力,在全国民运会赛场上取得突破,应将现有的训练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作为湖北省高脚竞速训练基地之一,在近年的国内比赛中,基地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民运会上夺得多块金牌,其中在2015年鄂尔多斯全国民运会和2019年郑州全国民运会上共获得10块金牌(全国民运会共设7块金牌,每队限报6项),其中运动员陈芬一人获7块金牌(所参项目全部获得金牌),被誉为“竹马女飞人”称号。毋庸置疑,该校高脚竞速队伍已成为引流我国高脚竞速运动发展的主力军,而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该校高脚竞速运动的训练体系密切有关。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借鉴湖北省高脚竞速训练基地(恩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运动员训练体系,对湖北民族大学高脚竞速训练体系进行构建。
1 基础教学阶段重视正确运动技能的形成及错误技术工作的改正
技术是主导高脚竞速运动员运动成绩最为关键的因素,基地高度重视运动员正确运动技术的形成,只要在训练初期形成了正确的技术动作,运动员在后期才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技术动作高度主导的运动,技术动作的改进是贯穿高脚竞速运动始终的内容。多年的训练发现,即使是诸如陈芬、孙先锋等优秀的老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技术动作也会存在一定的瑕疵和问题,如常见的大腿提的高度低、腿折叠角度不够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不仅影响运动员成绩进步,且易对运动员造成运动损失,甚至形成持续性的慢性伤害,因此技术动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贯穿于运动员整体运动生涯。恩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训练基地日常训练中特别注意错误运动技能的改正与纠正,常用的方法是间歇跑该动作。间歇跑是训练中对运动员技术动作改进的较好办法,可提高技术动作改进的质量和效果,具体的方法为:跑前采取形象直观的方法指出运动员的技术问题,让运动员在慢跑中改正技术动作,然后在快跑中检验动作改正情况,快跑之后再次进入慢跑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运动员对跑的技术进行思考,最后不断重复上述过程。这种方法要求运动员在快速奔跑中改进技术,如果运动员能在快速奔跑中能够将错误动作改进,在高强度的比赛中运动员便可避免错误的技术动作。
2 将途中新技术“跑跳”贯应用于技术训练
途中跑指经起跑、起跑后加速跑转入高速度跑的一段跑程,是决定运动成绩最重要的环节。跑的周期由支撑阶段和腾空阶段组成。支撑腿的有力后蹬和同侧手臂有力的撑地为身体重心快速腾起和摆动腿的充分摆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摆动腿的快速摆动和同侧臂的快速提拉又能给予后蹬和撑地动作以积极的影响。前进时,上体前压,两臂作同侧摆动,配合腿部动作,保持跑动中的平衡。在途中跑的过程中,运动员形成“跑跳”的感觉很关键。传统的训练认为高脚运动员类似于一般的短跑运动员,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单纯跑的速度。但经过多年的训练经验和实践,认为高脚竞速运动不能仅追求运动员跑的感觉,而是要“跑与跳”的结合。
不同于传统的短跑,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同侧的上肢和下肢被竹马所连接,上肢与下肢同时前拉和后摆,而短跑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同侧的上肢和下肢摆动方向相反。从单一的技术动作角度而论,竹马运动员跑跳的过程中与跳远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跳远运动员腾空起跳的过程中双侧的上肢与下肢运动员方向一致。综合短跑和跳远两项运动,认为从技术动作角度而言高脚竞速是短跑与跳远运动的结合,其技术动作也必然是短跑中“跑”与跳远中的“跳”结合,所以高脚竞速运动途中跑要形成跑跳的感觉。训练过程中既要训练跑,也要训练跳。在训练的过程中可采取定距离的跑跳练习。训练初期,可让运动员在不规定时间的前提下沿着划定的间距进行跑跳,但要求运动员必须达到要求的间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则要求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随着训练的进一步深入,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加大训练间距。
在跑跳的过程中,要在提拉和向前奔跑二者中找到平衡点,如果过度强调向上提高则会减少向前的动量(频率),影响向前奔跑的速度;但如果只注重向前的动量而忽略向上的充分提拉,将会降低运动员跑跳的距离(跑跳距离),同时也会影响向前奔跑的速度,因此在运动员选材中应注意运动员肌肉的爆发力和肌肉力量,只有强的爆发力和肌肉力量,运动员在不失向前动量的情况下充分提拉提高每一步的距离。运动员陈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竞技水平,主要得益于快速的起跑和稳定的途中跑。陈芬的技术动作十分优美,不仅步幅大且频率高。100米的距离,陈芬的步数在47~49步,每步的平均的距离大于2米,而队伍中优秀的男子运动员跑完100米步数在40步左右,每步2.5米左右。陈芬在途中跑的过程中发力充分,向前的动量充足,而其力量主要是靠腿部大肌群的快速发力以及脚步快速蹬地提拉,而其他选手还要依靠上肢的提拉。从力学角度分析,上肢和下肢同时发力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力量无法通过二者共同的力线,使一部分力量丢失,而陈芬较好的腿部法力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力量的丢失,将力量全部转化为向前的动力。各项技术动作的完美结合,使陈芬与竹马达到了“人马合一”[1]。
3 以简易指标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训练质量监控进行监控确保训练的科学性
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训练质量监控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费限制,民族体育的训练不能像奥运项目建立全面的训练监控体系,但可采用晨脉、血压、尿液颜色等生理指标及主观疲劳量表可用于高脚竞速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同时心率还可以用于训练强度监控,以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2-3]。
4 超距离训练计时训练,保证训练质量
超距离训练手段所谓超距离训练手段即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实际完成的距离大于比赛时所需距离。虽然比赛中高脚竞速只有100米、200米的距离,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运动员后程的速度保持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就必须要求队员跑的距离多于比赛要求的距离,比如100米训练可要求运动员跑110~120米,200米训练要求运动员跑250~270米等。训练中,运动员每跑一次都要按照训练计划的规定要求,并记录成绩,并要求运动员组间的训练成绩不能有大的差异,甚至要一组优于一组,只有在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每一组都按照既定的强度和量完成才是有效的训练,训练的质量才能保证。
5 强调日常训练的量与强度提高运动员对高强度训练的承受力
有些运动员之所以在赛强大强度的训练中容易受伤,平时训练量与强度不足导致运动员对高强度运动负荷程度能力有限是关键原因之一。由于平时训练时运动员承受的有效训练强度和量不足,若想运动员在赛前高强度训练时能够按照要求完成预定的大强度负荷训练较难实现。在这种高强度负荷刺激下,运动员身体生理机能会发生两种变化:一是充分调动身体机能,机体产生高强度的应激反应,在这种高强度的应激下运动员身体的反应往往会超出正常身体机能和身体承受能力,继而产生身体伤害和运动伤害[4-5];二是在运动员主观的意志的控制下运动员自我保护,降低训练的强度和量。这种情况虽然避免了运动伤害的发生,但是承受的有效负荷刺激较小,达不到训练要求,训练质量自然不够,因此为了避免赛前高强度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运动损伤和身体伤害的发生,就要在训练的量与度上对运动员严格要求,使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身体能力保持在高强度的运转当中。
6 赛前训练强调“强度刺激”促使运动员身体处于高水平的应激状态
传统的赛前训练多采用“降强度保运动量”的方法,以避免运动员过度疲劳的产生。但研究发现,如果赛前训练降低运动强度,可能会引起运动员应激水平的下降,导致运动员不能很好的适应高强度的比赛节奏[6]。恩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运动员在赛强强化训练时,高度重视运动强度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刺激,在不导致运动员明细安定运动损伤前提下,保证高强度的训练刺激,充分调动运动员身体潜能,并保持着高强度的应激状态。此外,高脚竞速属于短时间爆发类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较高。若想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必须拥有较强体能作为基础。
7 结语
湖北民族大学未来应从基础教学阶段重视正确运动技能的形成,强化阶段重视错误技术工作的改正、将途中新技术“跑跳”贯应用于技术训练、以简易指标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训练质量监控进行监控,确保训练的科学性、超距离训练计时训练,保证训练质量、强调日常训练的量与强度,提高运动员对高强度训练的承受力、赛前训练强调“强度刺激”,使运动员身体处于高水平的应激状态以及重视运动员基础体能训练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项目的竞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