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武术进校园有效开展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28黑龙江大学张东雪
◇黑龙江大学 张东雪
国民的核心素养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从人的基础教育阶段出发,与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相配合,并与武术进校园的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因此从我国的整个教育发展导向来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会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导取向,而武术进校园的这一实践活动正好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的实施与推进。
武术在中华文化的系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且武术对于国人来说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法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教育思想的转变,让武术进入校园必定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让武术进校园,积极探索武术开展的有效形式,使学生们既能强健体魄又能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此推动武术的传承和发扬。
一、通过武术课间操等多种传播形式,促使学生强身健体
武术走进校园的形式有限,为了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模式编制武术课间操确实能够让学生们走进武术的世界,了解多样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前几天的新闻报道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某学校新生因军训导致身体出现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下的身体健康问题。我们所培养的优秀学生必须要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学生的健康成长,想要通过劳动教育逐渐解决学生的这个难题,效果一直都不显著。主要原因还是集中在学校由于安全问题无法大规模的有效实施,再加上学生家长不同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还停留在“进学校就是为了学习”的传统观念之中。将武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学校,一方面可以打消学校基于安全考虑而无法大面积实行的劳动教育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借由练习武术来强身健体,大部分的家长都是持支持态度的。因此,武术进校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以及形式,才能有效推动武术精神和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除了通过课间操的传播形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开设专门的武术课程的形式,让一些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加入进来,可以起到传承武术的作用。当然,这是针对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采取的有效措施,重点还是应该落在全体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和符号,我们将学生分批进行武术的接触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在这项活动开展之前我们还存在诸多的顾虑,怕学生们不感兴趣,学生们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但是在活动开展之后就有学生来向笔者反馈练习武术后的变化,该学生的家长一直以学习成绩为重,父母连家务活也不让他碰,接触武术之后他瞬间产生了兴趣,课堂上那种懒洋洋的感觉不在了,整个人都是神清气爽的。这就是武术所发挥的力量,它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去除了依靠武力解决问题的刻板印象,在此推行下可以有更多的孩子们接触到武术,学习并练习武术并进行相应的传承,这也是最终中国武术要扎根于学校的重要原因。
二、构建学生对武术的见解,让学生爱上武术
中国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我们常常将跑步、跳绳、打球等视为学生锻炼身体和强健体魄的最普遍的运动方式。其实中国武术传承至今贵在于中国二字,为什么我们说中国武术是一种优秀的运动方式,又比其他的体育运动更适合中国人进行继承发扬,就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的呈现方式。它在中国产生与发展,在中国被继承和发扬,这种血脉相连的武术文化承载着中国的传统的世世代代的智慧凝练,是我国重要的瑰宝之一。
学生作为时代的新人,要牢牢把握武术文化的精髓,深入到传统文化之中,重新认识武术的魅力。其中的体魄和意志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力水平,进而可以提升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推动作用。
近期我们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佳,成就感低或者本身性格自卑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查。调查结果非常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的武术之后,自信心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学习生活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改观。杨宣同学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非常消沉,因为学习成绩差养成自卑的表现,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谈,课下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老师和家长对此都非常头疼,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帮助他找到自信,重新面对学习和生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武术学习之后,杨宣同学非常愿意与武术老师交谈武术练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逐渐改变了自己不愿意与人交谈的现状,自信心和成就感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由此我们特意推出了“走进武术文化,学习武术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都能在认识武术的过程中重塑对武术的认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武术精神。这次活动主要是让那些在武术学习中受益的学生们讲述自己在练习武术过程中的感受与变化,进行相应的武术表演。其间我们还请到了一直致力于武术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老师来为学生们讲解那些我们平时了解不到的武术文化。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讲述中感受身边同学们的变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感染下感知传统文化的底蕴。
三、体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将武术带入课堂中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学生间断练习而导致的效果差,没有相关的资源与此相匹配。按部就班的课程可以将学生每日武术打卡提上日程,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时间分阶段进行。体育课应该将武术包容进去,或者采用不同的模式上课学习,使武术与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体育存在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练就强健的身体,在练功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武德,习武先习德,这样能够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筑就他们勇往直前的信念和观点。这与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管哪种艺术形式,最终都要实现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武术中的武德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而在联系的过程中武术又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其中蕴含着优秀中国人的素养和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做好奠基之路。
核心素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实践创新,这也是新时代下教育对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武术进校园在有效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创新来巧妙地化解。当时班里有位沉迷游戏的男生,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劝导都不予理睬,笔者注意到他所玩的游戏都属于暴力游戏,于是判定该学生应该对武术有一定的兴趣,于是将制作武术进校园的宣传视频的任务交给这位同学,学生非常震惊又兴奋,一方面他觉得这样的任务不会落到差生的手里,另一方面他确实对武术非常感兴趣,趁此机会可以多接触武术,了解有关练习武术的事情。最终,不出所料,该学生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获益颇多,感触很深。他渐渐觉得打游戏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倒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到练习武术中。这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将武术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案例,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多与学生交流,引起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和学习。
四、重视家校合作,争取家长对武术课程与活动的理解和支持
任何一次的教育发展与变革都是需要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教育领域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在学校接受到的教育最终都会通过交流汇总到家长那里,如果家长对武术进校园的活动持反对意见,就会打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不愿意参与武术相关的活动。这势必会成为武术进入校园的一大阻碍,对学校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要注重面向家长的武术课程与活动的宣传和引导,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听取家长对武术文化的见解,把家长的担心和疑问记录下来,听取家长对学生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好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尊重家长想要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的想法,同时将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送到家长的手中,让家长明白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需要改正和补充。
随后将家长请进我们的武术课堂,一同与学生了解武术并参与到武术的练习过程中去,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一起探讨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共同成长进步的机遇。家长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孩子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精气神的提升和转变,自己也能在参与武术课程中重新认识武术,进一步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学校将武术带进校园的重要作用。
最后家长与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再次沟通交流,听取家长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再将家长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和担忧解答出来,彻底打消家长对于武术课程是否能够对学生有益的疑问。实现家校之间真正的互商互量,帮助武术教育顺利进入校园并实现有效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