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依族“竜谢”祭祖的现代价值探究布依族“竜谢”祭祖的现代价值探究*

2021-12-28吴国菊

龙岩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布依族祭祖祖先

吴国菊,念 颖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当今时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放到了较为重要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与人员流动加剧,人们难免被光怪陆离的“霓虹”与社会镜像所眩晕,精神振奋以及注重物质层面的扩张,导致了对民族文化热情的消退,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层与流失。“竜谢”祭祖是布依族最为盛大而重要的祭祀活动,涉及到布依族宗教、历史、民俗、道德等方方面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一、布依族“竜谢”祭祖简述

(一)布依族“竜谢”祭祖文化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布依族一年一度到“竜谢”祭祖的日子。这一天,村寨里的人们停止农业劳作,在家闲休,布依族称之为“夜乃”(停下劳累的意思)。布依族妇女和小孩在家包粽子、打糍粑、蒸花糯米饭,成年男子们共同到“竜谢”举行祭祖仪式,杀鸡宰狗,与祖先共吃同醉,好不热闹。每一个布依族村寨里有几片被保护得很好的林子,称为“竜(lóng)谢”。“竜”布依族语“luan”,指的是树林,森林或者山林。“谢”是鬼神的意思。“竜谢”就是指祖先和神灵居住的神林。布依族人认为祖先死后魂归“竜谢”,保一方安宁。因此,布依族人每年都要到“竜谢”举行祭祖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不同地区时间上略有差异),祭神是农历三月三,祭祀的对象不同时间不一。他们相信,祖先死后都会到“竜谢”这个地方相聚,形成一个共同体,共保族群人畜平安、粮食满仓、生活和谐美满。

布依族的祭祀文化衍生于人类的原始思维,其时间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1]。远古的布依族人民处于原始思维时期,他们不能划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界限,处于一种“未分化”的混沌状态,朴素地把自己的思维特性加于周围的一切客观事物,正如泰勒写到:“野蛮人的世界论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到处散播着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1]换句话说,在他们眼里,神、鬼或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是一种实在和自然。他们认为其操纵着人的命运,而对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之情。面对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现象,布依族人民渴望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只好借助于祭祀仪式来祈福驱灾,由此便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的产生和主持祭祀仪式的专职人员的出现,布依族原始宗教也随之产生。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2]原始宗教不同于人为宗教,其产生时还未有阶级斗争,他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

布依族崇拜祖先,每逢节日或家中大事,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尤其以“竜谢”祭祖最为盛大,这是全村的活动。布依族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会居住在“竜谢”这个地方,或者依附在“竜谢”的这些高大的树木之上。所以“竜谢”自然而然地成为布依族人祖先与神灵的“聚集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布依族民众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到“竜谢”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二)“竜谢”祭祖仪式的过程

祭祀的地点在称之为“竜谢”的树林中,祭祀的对象是巨大的石头或者是古树,因为布依族心中的神或者祖先没有具像。摆台点香,放置贡品,首先布依族民众请布摩念唱祷词以请祖先,这一过程称为“奈”。接下来所有来祭祖的布依族民众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与祖先共享烹饪好的美食。祭祀所用的食物由集体供给,每家拿出家里最好的酒肉,由轮班服务的村民统一收集,类似于很多地区的“百家饭”,寓意全村人用一年收成来祭祀祖先并告知祖先,在祖先的庇佑之下全村人有衣着,有粮享,幸福美满,人畜平安。这一过程持续很长时间。下午4点左右,所有美食享尽,布依族民众再次跪拜祖先,起辞离开“竜谢”。

整个仪式到此并未结束,布依族民众陆续离开“竜谢”后,会到约定地点再度聚集,重申村规民约,共商村寨大小事务。出于对祖先的敬畏,布依族民众不在“竜谢”商讨事务,怕惊扰祖先。以笔者参与的贵州省册亨县秧坝镇顺汉村伟外组布依族村寨的2019年农历正月十五“竜谢”祭祖仪式为例。这一年全体布依族民众先回顾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顺利解决村寨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新农村建设问题,并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激。其次,评议了王某家为了拓展自家菜园,私自占据村道,不利于人畜、车辆通行的问题,并要求他们限期改正。最后,布摩通过占卜(鸡骨卜或其他方式)推测来年的吉凶祸福(一般是大吉),以鼓励村民再接再厉,共同努力保护好、建设好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至此,一天的祭祖活动终于结束,人们陆续归家。

二、非遗视域下“竜谢”祭祖的意义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以及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公约》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极大的关注,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保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唤起中华民族特定情感的必然要求。根据《公约》的相关定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体现的五大“领域”(domains):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3]。

布依族“竜谢”祭祖仪式涉及多个领域的遗产项目。首先,涉及到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领域。祭祖仪式中布依族人念唱祷词,颂词请祖先,拜祖先以及祈求祖先保佑辖区内人畜平安、粮食满仓、和谐美满等部分涉及到开天辟地的神话和先民迁徙传说。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有利于传递地方性知识以及增强民族集体记忆和认同感。其次,在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方面,布依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社区里的许多成员共享与他们相关的习惯性活动,不论是对到“竜谢”祭祖的实践者还是在家闲休的妇女、小孩来说,这个仪式对社区的认同都具有再确认的作用,这种“集体的狂欢”对巩固族群的自我认同感和维持族群情感的连续性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认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往往包括相关社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形成的知识、诀窍、技能、实践和表述[3]。布依族民众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他们朴素地认为祖先死后魂归“竜谢”,形成一个共同体,庇佑族群安定和谐。反过来,他们以祖先的名誉,以神的名誉保护着神秘的“竜谢”,保护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自然环境。对聚居于祖国西南边陲生态极其脆弱的喀斯特地貌的布依族民众来说,保护这些分布广泛的大大小小的“竜谢”就是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就是保护自己的田野和土地,也就是保护自己的未来,以此维系着自己族群的生息、传衍。

对“竜谢”的保护以及到竜谢”祭祖仪式这种活动广泛地存在祖国西南滇黔桂地区,是布依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是至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竜谢”祭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今天随着研究与关注视角的转向,那些民族自发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也需关注,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

三、“竜谢”祭祖的现代价值体现

(一)保护生态环境

生活在祖国西南的布依族,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人口迁徙。学者周宗贤谈到岭南越族源流时认为,岭南的越族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是一个原始民族,处在一个独立发展阶段。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建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一部分汉族迁徙而来“与越杂处”,这些越人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越人则躲入广阔的边缘地区和高山密林地带,他们继续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留其传统文化特征和生活习俗。由于他们被山川河流等地形分隔为大小不一的聚居区,往来受阻,彼此不相统属,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氏族部落[4],此后就在各自领域上繁衍生息。历史的迁徙与生活的变迁,使得布依族民众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倍加珍惜。布依族“竜谢”祭祖的对象是古树或是石头,这正蕴含了布依族人民古朴的生态观念。他们对“竜谢”祖先与神灵的敬畏而产生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通常情况下,“竜谢”这片树林人畜不能靠近,不能砍伐树木,连掉在地面的枯枝也不能捡拾,他们信奉违者会生病,遭灾难,它被视为一个“生命的禁区”。

布依族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高谷深、沟壑相连,水土流失严重,而布依族是一个稻作民族,充足的水源是生存的基础。在现代人看来,布依族的祭祖仪式似乎毫无作用,恰恰是这些祭祖仪式维持着人们对山林的敬畏,才使得布依族地区千百座山四季常青、绿水长流。石头山上的树林有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功效,雨水受到树冠的截流并顺着树干流向地面,有充足的时间渗入到地下水库,此外,一部分水分还可以顺着树干直接补充到地下水库。其次,由于森林强烈蒸腾,大量的水汽形成雨雾进而形成降水,就会形成局部风调雨顺的小气候。显然,正是成千上万的“竜谢”形成了雨量充沛的小气候,形成了大山上的“蓄水池”,布依族大地才能终年流水潺潺。布依族民众渴求风调雨顺、粮食满仓[5]在这片土地上更好地传衍生息,他们必须守护好这些大大小小的“竜谢”,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布依族人民从内心自发地来保护“竜谢”,这种自觉跟自己切身的生存利益息息相关。

(二)促进社会和谐

“竜谢”祭祖不同于寻常的祭祖活动,不是自家祭祀,而是一种集体性的群体活动。在祭祀仪式中,人们共同的信仰得到确认和增强。“共同仪式的主要文化功能是集体效忠这种文化情感的再现与再确定,人们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显示进一步加强他们彼此认同与凝聚的意识。”[6]布依族“竜谢”祭祖活动是一种非常重大的集体活动,人们统一着民族服装,一起筹集食物,一起分享食物,也就意味着承担着一起保护“竜谢”的树木的责任。此外,大家在一起商议村内事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平等,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在一定程度上,“竜谢”祭祖仪式促进了布依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三)建构精神家园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流动地社会,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那样,流动的时代意味着社会形态不再是固定持久的,社会也已经越来越多被视为一种“网络”而非“结构”,无法为个体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7]。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布依族越来越频繁多地与外界发生接触。社会的变革与经济全球化,催动世界在物质层面的扩张与意识层面的集中将人们联系到一起,农村人不断流入到都市就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却也暴露出它的弊端。现阶段,我们生活的世界给我们造成极大的紧张与焦虑,并不是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多元社会中的自我定位、自我归属等一系列问题[8]。布依族人民随着时代的浪潮,一同卷入这流动的洪流里,但是随波逐流并不能使更多的人抵达胜利的彼岸。由于文化基因带来个体差异与不同文化的冲突,他们更多的是迷失,对自我定位和身份归属深感焦虑和不安。为了适应这个流动的社会,他们做出了许多努力,试图在异文化社会中构架一个乡土关系网,比如:在浙江省义乌、金华,广东省深圳、东莞等布依族人常务工地区,他们在都市组建一个新的共同体,过上群居的生活,属于白天离散晚上相聚的状态。这是一种异地乡土空间的精神建构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但“拔起来又抖净根须上的土的草和树”,是难以在他乡生根立足,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最终他们会选择逐渐逃离,每年春节农民工返乡大潮就是他们需要自我归属,自我定位的最好证明。在这个一切都在流动的时代,摒弃民族传统精神的原乡,失去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难以立足的。

流动的社会不仅给他们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变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漂零感,他们需要个在精神上构建一个意识共同体,建构一个精神家园。发展到今天,“竜谢”不仅仅是祖先和神灵的“聚集地”,更是一种家园的象征。随着社会剧烈变迁,布依族人应对着每天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流动社会,他们需要一个活态的文化,一个象征的家园,需要一个实现自我认同与价值的共同体,并通过这个虚拟的共同体,在现实中创造一个共享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而一年一度到“竜谢”祭祖这种集体欢腾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外在形式和载体。“竜谢”作为一个家园的象征,保护它不仅可以保护布依族人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更是他们自我的归属感和认同的精神故乡。将“竜谢”祭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化,通过祭祖的形式将其代表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下来,对族群共同精神家园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今天,类似到“竜谢”祭祖仪式的集体活动,越发受到当地人的重视,因为它在当下正散发出它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凝聚力。

(四)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祭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信仰行为而蕴涵着各民族文化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也是通过文化认同表现出来。

千百年前,布依族先民从岭南大地几经迁徙,逐水而居,主要汇集在今天云贵高原的南北盘江、红水河等流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竜谢”祭祖通过用物态的方式保留了布依族人的集体记忆,它把关乎道德、伦理、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等抽象的元素集中到一个有形的空间来,让那些抽象、虚幻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反过来,通过这个有形的文化空间,对布依族人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追寻与建构的精神家园,凝聚族群人类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目的是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家园意识。站在非遗的视域下对布依族到“竜谢”举行祭祖仪式加以整体性保护,是对少数民族区域和谐安定的推进的有益尝试,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推动。

四、小结

“竜谢”祭祖是布依族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之一,在布依族社会根基深厚,影响广泛。它之所以能保留到现在,与其现代社会价值息息相关。它可以保护喀斯特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布依族社会的生活和谐,增强布依族民众的集体认同感,成为凝聚人心、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此外,在激流涌动的现代社会,又能给予布依族人民精神的寄托和归属。“竜谢”祭祖这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对其加以整体性保护,这对落实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布依族祭祖祖先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绵 延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洪洞祭祖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祭祖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布依族小打音乐 斗弹达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