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类型理论视域下的工程类文献翻译研究

2021-12-28姜寰宇

林区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原语译法译文

李 靖,姜寰宇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40)

引言

工程类文献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推动全球一体化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发现工程类文献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最大化再现源语文本的信息,因此本文将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从词汇、语法及文本贴合程度三个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工程类文献翻译。

一、文本类型理论概述

彼得·纽马克将文本类型理论分为三个类型:表达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呼唤功能型[1]。表达功能型文本要求译者尽可能在译入语语义、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在翻译时要以原语为主,将作者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信息型功能文本则强调原语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相同。呼唤型功能文本则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主。

纽马克认为翻译的中心问题始终是选择直译还是意译,确切地说,冲突集中在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上。他提出,一篇译作可以从词汇、语法和文本贴切程度这三个角度进行翻译。从词汇角度入手,最常见的是词性转化、直译、释义;从语法上说,可通过调节语法结构进行翻译,以解决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原语对等的语法结构的问题;从文本贴切程度看,为尽可能忠实原语,纽马克提出了文化对等、成分分析法、描写对等、功能对等、调整译法、同义和释义等方法。

二、工程类文献翻译的意义及要求

(一)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地位大幅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强势回归,此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先进的工程技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国期待获得更多的国际工程订单,那么相关的高频专业词汇能否准确传达直接决定了我国是否能接到更多的国际订单,从而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二)要求

工程类文献术语属于专业术语,有精准性、专业性的特点,因此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词汇是否能被准确传达,这就要求译者要有过硬的语言基础、渊博的知识面,在精通工程类的专业知识外,也要通晓原语国家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甚至相关国家的地形地貌知识。

三、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工程类文献翻译

跨学科译本价值的最终实现有赖于读者的顺利接受,而读者的阅读体验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工程类文献的文本特点是措辞严谨、专业词汇量大、蕴含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果仅按照词对词翻译,那么目的语读者会很难理解其真实含义。纽马克翻译理论注重语义和交际两种概念的灵活应用,在此翻译理论指导下译出的典籍译本使得目的语读者更易理解。本文将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举例阐述其在工程类文献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一)意译法

意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文本的大意进行翻译,即按照字面意义进行翻译即可,不需考虑词语的言外之意[3]。由于中英文的文化差异较大,往往无法将原语完美再现,而是要在保证译文流畅的基础上,将原文本的大意准确表达出来,因此,在工程类文献的翻译过程中,常采用意译法。

例1:祈年殿中代表12个时辰的“檐柱”。由于西方建筑多以石材为原材料,而檐柱则是木结构中起支撑作用的柱子,因此对于译入语中不存在的单词,可通过解释其意思来进行翻译。檐柱是木建筑结构中最外一列柱子,可通过意译法,将其翻译为外柱,即eaves column.

例2:苏州园林。说到园林不得不提起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洞门。苏州园林中的洞门以圆形、多边形、植物花卉形、器物形居多。现以圆门为例,圆门是由于其形状就像一轮圆月而得名,因此可意译为doors in the shape of full moon,这样简单易懂,让目标语读者一目了然。

(二)直译加注

由于文化差异,译入语与原语没有对等词,造成词义空缺,直译加注译法因此应运而生。该译法是指直译原文并增加说明性解释。纽马克认为对目的语读者意义不明确的单词进行注释是对原语文化的尊重。

例1:“牌坊”是古时一种门洞形状的、用来表彰忠、孝、节、义所建立的建筑物,常见译文为archway,是指拱门。仅依靠其外形进行翻译而忽略其文化内涵,会使译入语读者无法真正理解建造牌坊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古建筑的喜爱大打折扣。因此宜在其后加注以进行解释:The archway in feudal society is a symbol of lofty honor, and the highest pursuit of people’s life.

例2: 赵州桥,作为我国古代极具代表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石家庄赵县。由于赵县在古时被称为赵州,因此得名赵州桥。其寓意很明显,就是位于赵州的桥,因此可直接将其译为Zhaozhou Bridge.但是由于该地名采用了拼音译法,目标语读者很可能不理解其含义,因此在翻译时可加以注解:It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ancient China.The bridge was named after the county, which was called Zhaozhou in ancient times.这样不单使得“Zhaozhou”的含义浅显易懂,同时也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到它在中国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文本贴切程度

1.文化对等

文化对语际的有效转换关系极大,不同的文化形式会阻塞信息通道的顺畅[4],因此凡谈及翻译,都不得不注意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对等,是将原语中所表达的词汇,用译入语中意思相近的文化词汇进行翻译,从而引发译文读者的共鸣。

翻译工程类文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译者无法做到将文献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完全传递给译入语读者。为了让其他国家的人民理解中国的工程类典籍,译者必须做到通晓典籍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目的语读者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将二者文化中表达相近的词汇配对,这样才能向目的语读者传达有效的信息。

例1: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皇家行宫御苑,其前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所建,后遭受英法联军毁坏。慈禧太后不顾民生疾苦,坚持动用军费将其修缮,并将清漪园改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由于中西方所处文化环境不同,如果单纯按照其含义翻译,目标语读者就会对此产生疑虑,该皇家园林如何做到让人心情舒畅,颐养天年?且很可能将该园林误认为是祈福纳祥之地。事实上,颐和园曾经是皇家夏天避暑的一个行宫,因此译成“Summer Palace”,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它的文化意义和政治功能。因此,通过文化对等译法,会使目标语读者更易理解原语的文化功能。

例2:影壁在我国庭院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它常被置于门前和院内,表明四合院内外有别,从风水角度来讲,有挡煞聚气的作用。其作用与屏风相似,都是起隔断作用,不同于屏风的是,壁影是中国古建筑中用于遮挡外人视线的墙壁,材质多为石材,而屏风材质多为木材、琉璃,所以在翻译时将影壁译为screen wall,最大程度上展示了它的功能,因此不同文化的目标读者也可以通过两个词的组合判断出其原意。

2.调整译法

翻译工程类典籍时,不仅要做到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还需要注意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果仅按照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方式,那么就很有可能使译文晦涩难懂,因此调整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译法,它能够使译文通顺流畅且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其阅读的工程类文献所表达的真实含义,避免了歧义。

调整译法包括调整词序译法与调整语序译法。调整词序译法即调整词的定义、功能、定语的词序、被动句的词序、状语的词序等方法。而调整语序译法则是通过主谓殊位、主宾颠倒、主居宾位、宾居状位、状语位移、定语后置等进行翻译。

工程类文献翻译之难在于需要将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同时还要对中英文之间的语态差异进行调整。中文大多为主动语态,而西方语法多用被动语态,为使句型结构协调、上下文的连贯性加强,在翻译时常把主动句转换成被动句。加之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顺序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既要注意主动被动语态的转换,也要重视句子的句型结构转换。

例1:夏晓春在《滋阳县志·艺文》中记载“泗水加堤,府河捞浅,每年三四月间,调用各社人夫”。现代汉语中句型结构一般为主谓宾,此时需要调整语序,将此句翻译为“每年三四月的时候,调用各家成年男子,在泗水河旁加筑河堤,挖出河中淤泥砂石”。值得注意的是“调用各社人夫”省略了施事者,需要采用被动语态,因此此句可译为Every year in March and April, each adult man is called to build a river embankment beside the Sishui River and to dig out the silt and gravel.

例2:《园冶》中有这样一句话“栏杆信画,因境而成”。意思是“栏杆的样式可以任意挑选,只要与周围环境相符即可”。中文与英文的句法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英语高度形式化,而且句型结构严谨,强调突出动词。相反中文更注重意境,句法结构无须过于完备。因此在翻译成英文时,要考虑主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由于栏杆的样式无法主动挑选,此处要将其转换为被动语态,即栏杆的样式可以被任意挑选:“The style of balustrade can be selected just as one wishes, as long as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结束语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工程类典籍的翻译已是大势所趋,它既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帮助中国工程类项目重建话语权,又可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的倡导下增加国民经济收入,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在翻译工程类典籍的过程中,仍然会有译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发生,究其原因,大多是译者对本国文化没有深入了解,或是无法将典籍所要表达的原意完美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因此在翻译时切忌望文生义,要在对原文进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达,即译者需充分了解中国与目的语国家在文化、社会背景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依据文本类型理论进行翻译,这样才能使译文通顺流畅,避免歧义。

猜你喜欢

原语译法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弟子规
弟子规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译文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