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视角下的扬州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2021-12-28

林区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范畴原型英语课程

邵 群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系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自从2006年被遴选为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以来,扬州大学始终坚持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2018年扬州大学进一步调整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优化了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从原型认知的角度对本次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探讨。

一、原型理论

客观世界复杂多变、千头万绪,要想对它形成准确而又深入的认识,分类无疑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分类就是范畴化的过程。以往对范畴的认识主要经历了经典范畴理论阶段和现代范畴理论阶段。经典范畴理论的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虽未给予范畴准确且抽象的定义,但依据事物的共同性质提出了十个基本范畴。判断成员的归属是通过一系列共有属性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范畴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经典范畴理论虽简单实用,但过于机械,因此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通过对“游戏(game)”这一范畴的分析,发现无法用一系列充分必要特征来定义这个范畴,成员之间只具有家族相似性,不存在属于全体成员的共有属性。因此,他认为不能用一个或几个共有属性来决定范畴成员的归属,而应依赖于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是认知的参照点。该理论认为,人类对范畴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该范畴中的原型来完成的。换句话说,当提到“鸟”这个范畴时,大脑中出现的表征不是“有羽毛,会飞”这样的共有特征,而是“麻雀”或“鸽子”这样的原型成员。此外,在判断范畴成员归属时也不是通过共有属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和原型成员的比对来展开的。由此可见,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型无疑是范畴的核心,其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将原型作为认知的重点,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一个范畴是由原型和非原型成员共同组成的,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定义的关系。因此,对一个范畴要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除要以原型为认知重点外,对非原型成员的认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原型理论视角下的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界争论的焦点是: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哪一个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教学重点。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是同属英语这个大范畴中的两个成员,如能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所裨益。

通用英语教学不受学生专业学科的限制,讲授语言体系、语言技能、学习技能,培养学生获得语言的共核,即所有不同专业中共同的技能和语言[1]。通用英语注重语言基础、语言应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所选用的材料通常来自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特点更多地呈现出直观性和实用性。学术英语的语言特点则更具正式性和抽象性。学术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术环境中学习不同学科所需具备的英语语言技能,注重所选教学材料的学术性,从而选择了大量科技类的文章作为学习材料。科技英语似乎已成为学术英语的原型,充当了其他学科学术文本特点的典范[2]。单从总体的、概括性的语言特征来区分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谁是原型成员、谁是非原型成员是很难的,但如果从名词化、被动句的使用比例和多义词的常用义项这三个具体方面逐一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1.名词化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不同的意义要用不同的形式与之相匹配。人类在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将外部世界范畴化为实体、过程和关系,这几个基本范畴在大多数语言中对应的形式分别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然,这些形式只是这些范畴的原型表达,它们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有别于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比方说,为了实现客观和超然,可以使用名词来表示关系和过程,把关系和过程实体化,这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方式,是原型表达的拓展和衍生。科技英语最突出的一个语言特点就是名词化,也就是用名词来表示关系和过程。这一传统是乔叟创立的,随后由牛顿确立并使之成为科技文体的一种典范,并一直延续至今。而通用英语由于注重语言基础、语言应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所选用的语言材料更贴近日常表达,更习惯于用认知原型来描述客观世界,也就是倾向于使用名词来表达实体,用动词来表达过程和关系,用形容词来表达性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用英语要比学术英语更接近英语表达的原型。

2.被动句的使用比例

认知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就在于它强调语言生产和语言理解中人的因数和认知的因数。客观世界通过人类的认知在语言中得以反映,因此语言中的句法结构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类在与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发现,能量的传递通常是一个从主动的施事到被动的受事的过程,反映到语言中,能动的施事就成了主语的原型,静止和惰性的受事就成了宾语的原型,主动句就成了英语句式的原型表达。当然这种反映不是简单机械的,而是主观能动的。通过对主动句的演变可以突出这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比方说可以用被动句的形式来突出受事和隐匿施事。统计表明,学术英语语言材料中被动句的使用比例、受事和工具作主语的比例都要远远高于通用英语[3],这些都是科技英语突出的语言特征,目的是通过隐匿施事而凸显超然、客观。这同时也说明从句法结构上来看,学术英语不具备英语原型表达的特点。

3.多义词的常用义项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很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词义的拓展往往是从本义出发,基于相似性的原则,通过暗喻或借喻等认知机制来完成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链状结构或辐射状结构。无论是哪种结构,它们或是以本义为出发点或是围绕本义来展开词义拓展。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单词就是一个概念范畴:单词是由独立但相互联系的多种意义组成并呈现出原型效应的一个范畴[4]。本义往往来自于人类的直接生活体验,最容易被提取和记忆,即整个语义范畴的原型。引申义或拓展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图式转化、暗喻等认知机制扩展而来的。通用英语由于其基础性和直观性,在使用多义词时,其常用意义往往是这个词的本义,而学术英语由于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在使用多义词时,其常用意义则往往是这个词的引申义或拓展义。因此,从多义词的常用义项这个角度来看,和学术英语相比,通用英语更具原型性。

综上所述,通用英语在这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都属于相关范畴的原型表达,因而可以得出结论,通用英语是“英语”这一范畴的范畴原型,而学术英语则是范畴中的非原型成员。根据原型认知理论,若将通用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学术英语,势必产生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效果。扬州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对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三、原型视角下的扬州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作为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秉承其创始人张謇先生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按照“更加国际化、更加地方化”的办学思路,聚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行业领域拔尖人才,也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5]。本着遵循外语教学规律和既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又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精神,扬州大学在2018年进一步调整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优化了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修课,第1—4学期开设,共计12学分,3学分/学期(含网络学习1学分/学期)[6]。

基于语言学习的渐进性、持续性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大学英语高级课程、大学英语应用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6]。

在教学计划之外,我校还开设了国际化能力提升课程,以雅思英语、托福英语教学为主,学生可选择性学习[6]。同时,根据优势学科、重点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际需要,我校可提供“订单式”英语课程[6]。

2.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在第1—2学期开设,教学内容为通用英语,旨在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可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规定的“提高目标”的各项要求。

大学英语高级课程和大学英语应用课程在第3—4学期同时开设。其中,大学英语高级课程针对一般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英语、高级口语等,旨在提高学生使用外语从事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汲取国际前沿信息、交流创新思想和科研成果的能力;大学英语应用课程针对艺术类、体育类、烹饪专业、民族班学生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用翻译、实用写作、中级口语、英美文化等,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未来所从事职业对外语使用的实际需求。

跨文化交际课程为在线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进行在线学习。该课程主要讲授中西方文化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社会习俗的差异,提升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下使用有效、得体的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国际化能力提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雅思英语、托福英语等,旨在提升学生参加国际考试的能力,助力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该课程常年开设,不计学分,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

3.教学效果

为充分了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笔者就扬州大学目前在校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大一和大二各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其中男女生各半,他们所学专业覆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表示满意,25%的学生基本满意,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此外,笔者还就扬州用人单位对扬州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结果表明,70%的用人单位对扬州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是满意的,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可以满足当前岗位的要求,20%的用人单位基本满意,10%的用人单位不满意。最后,笔者调查了我校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该考试虽不是检验一个学校大学英语教学优劣的唯一标准和最科学的标准,但却是教学效果最直观、最便捷的体现。仅以2017级学生为例,经过两年大学英语的学习,到2019年7月该届学生的四、六级累计通过率分别达到86%和67%,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由此可见,扬州大学这种以通用英语为重点兼顾学术英语和专门英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既满足了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特点和意义

扬州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重点突出:强调通用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第1—2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在教务处下达的文件中已被明确表述为通用英语的主要教学内容;在线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讲授中西方基础文化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全人”教育,这恰恰就是通用英语要实现的教学目的,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归入通用英语的范畴;该课程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也决定了教师的授课语言必定是以通俗易懂的通用英语为主,所以,该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属于通用英语的范畴。

(2)特色鲜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第3—4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高级课程和大学英语应用课程主要开展学术英语(EAP)和专业英语(ESP)教学,既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在国际化的趋势下用英语进行专业课学习的需求,也满足了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国际交往越发频繁的形势下夯实就业基础的需求。此外,针对部分学生有海外求学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常年开设的国际化能力提升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海外考试能力,实现交流学习的梦想。

上述特点既体现了原型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也和通用英语、学术英语不同的范畴地位相契合。通用英语在范畴中处于原型地位,因此扬州大学在课程设置时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和重点。但是,以原型为全部内容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它忽视了世界的多样性,因此,在原型的基础之上,认知的过程还应包括那些非原型成员,这样才会对一个范畴形成全面和正确的认知。扬州大学在第3—4学期开展的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既是对通用英语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良好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与原型认知相契合的课程设置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困扰大学英语教育界的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之争,似乎也可以从原型认知的角度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此外,扬州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国内其他地方综合性高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结束语

扬州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原型认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义。原型认知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若运用其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一定会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原型认知理论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理论,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词汇教学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理应加强这一理论在英语语法、听力、写作等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相信对于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英语课程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包裹的一切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