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内涵与意义

2021-12-28王宏坤赵文艳

林区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导师制本科生

王宏坤,赵文艳,于 滢

(哈尔滨体育学院 运动科学与健康系,哈尔滨 150008)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是为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民健康,经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并于2016年10月25日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履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积极行动,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将给大众健康带来新的挑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以预防为主,积极推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人民健康生活指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由2015年的3.6亿人提高到2020年的4.35亿人,到2030年需达到5.3亿人。“规划纲要”同时也指出,为实现上述目标需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到2030年力争达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1]。因此,体育教育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加快新形势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医科大学等都曾在部分本科专业尝试推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2],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对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组织领导机制不够健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所需软硬件条件不完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任务不明确,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上应发挥的效果[3]。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出发,深入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进一步探讨本科生导师制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现实意义,以期在原有教育模式基础上能更有效地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健康中国”建设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大众健康教育,普及健身知识和方法,促进全民健身常态化;促进开展特殊群体与残疾人群康复运动和健身运动;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健身公共设施需进一步建设;健身科技平台与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需一并展开;开发和应用体质健康互联网大数据,并对大众运动风险进行科学监测;积极开展休闲运动及产业,鼓励发展冰雪、水上、山地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培育马术、极限、航空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积极组织具有引领时尚的业余体育赛事活动等。“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体育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均需要社会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作保障。

为培养高度契合“健康中国2030”建设所需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将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制引入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来,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可将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分为五个方向进行导师制培养:体育健康教育与指导方向、特定人群健身与康复指导方向、休闲体育运动开展与产业开发方向、健身科技平台建设与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方向、体质健康互联网大数据建设等方向。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辅以导师制,着眼于培养目标,对接“规划纲要”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充分发挥导师制优势,通过重新规划课程学习与突出教育过程中的课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科研水平、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契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掌握精湛的体育健身技术和方法,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锻炼本科生独立思考与实战能力。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以做到个体指导,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效能[4],将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成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内涵

1.本科生导师制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规划纲要”中重点领域人才的需求,应在原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使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更符合“健康中国”建设人才需要。导师制培养模式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在达到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发本科生智力潜力,拓宽专业领域,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推进大众健康教育、普及健身知识和方法,开展特殊群体与残疾人群康复运动和健身运动,完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健身科技平台建设与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体质健康互联网大数据建设,开展时尚休闲运动及产业等新形势下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5]。

2.本科生导师制下的社会体育专业业务培养要求

通过导师制培养,使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业务能力更加突出,符合 “规划纲要”提出的相关领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上述导师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业务培养要求作如下细化:

体育健康教育与指导方向业务要求为:在达到原业务培养要求基础上,重点掌握教育、运动、心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运动项目基本技术与技能,具备教学和训练所必需的组织教学、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分析与纠正错误以及制定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具备体育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训练、科研、裁判、竞赛组织、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能力,了解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

特定人群(儿童、老年、残障人群等)健身与康复运动指导方向的业务要求为:在达到原业务培养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教育、运动、心理、运动康复、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特定人群健身与康复运动项目基本技术与技能,具备健身与康复训练所必需的组织、讲解、示范技能与方法,了解特定人群运动人体科学知识。

休闲体育运动开展与产业开发方向的业务要求为:在达到原业务培养要求基础上,掌握教育、运动、心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休闲运动项目(赛艇、马术、高尔夫、滑雪等)基本技术与技能,具备教学和训练所必需的组织教学、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分析与纠正错误等技能与方法,具备休闲运动产业运转、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了解休闲体育运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健身科技平台建设与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方向的业务要求为:在达到原业务培养要求基础上,掌握体育健身科技与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建设科学健身指导与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研发、组织、管理健身科技与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能力,了解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体质健康互联网大数据建设方向的业务培养要求为:在达到原业务培养要求基础上,掌握体育、社会学、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不同人群体质健康大数据的采集、录入、整合、存储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具有分析、应用与管理体质健康大数据的技能与方法,具备综合开发的基本能力,了解互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本科生导师制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业务开展

对体育健康教育与指导方向的本科生而言,在导师制培养下,首先应帮助学生确定与培养方向相符的课程结构[7],为达到业务培养要求,除要求学生正常完成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外,还需要督促、指导学生进一步对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进行学习。此外,为实现培养目标,加强教育实习环节也非常重要。本科生除了参加本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以外,导师应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实习,通过教学实习,熟悉教学流程,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的基本技能如教案书写、课件制作等。可安排学生通过参加社区体育健康知识普及宣讲活动、跟随体育教育专业进校实习、跟随导师进入课堂进行跟教助教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从事体育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对特定人群健身与康复指导方向的导师制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该培养方向学生需要的重点学习内容为: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运动康复治疗学等。学生的实践内容主要是老年、儿童、妇女等特定人群的健身指导以及残疾人的健身指导与康复训练指导[8]。可以安排学生加入到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在康复医院实习、深入社区对特定人群健身活动进行现场指导等方式,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健身与康复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增强他们对特定人群健身指导与康复指导的能力与经验。

休闲体育开展与产业开发方向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内容为:休闲运动的基本技能、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经济学等[9]。学生可跟随导师接触并了解滑雪、马术、极限、航空、赛艇等时尚休闲项目,并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学习掌握休闲体育项目技术;也可以通过参加导师关于时尚休闲体育项目开展、休闲体育产业开发方面的科研项目,通过参与课题调研、文献查找等环节增加该领域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可提高休闲体育项目开展与休闲体育产业开发领域的科研能力。

健身科技平台建设与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方向的培养,学生需要重点学习以下课程内容:社会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统计与科研方法、互联网技术。在实践方面,学生可跟随导师进行健身科技平台建设与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的实际工作。在工作中,接触了解这一新兴技术与产业;也可以通过加入导师或研究生科研课题组,承担健身科技平台建设或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研究中的部分任务,如协助查找文献、制作发放调查问卷、记录专家访谈内容等工作,逐步培养对健身科技平台建设与健身指导服务站建设方面的工作兴趣,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才干。

体质健康互联网大数据建设方向也是“规划纲要”提出的体育科技应用的新兴领域,该领域需要互联网与体育高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该培养方向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课程内容为:计算机技术、健康评价、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10]。在导师制培养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能力,结合其社会体育学专业基础,使学生能够将体育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例如通过加入导师或研究生的移动健身APP设计、研发等工作,在项目中分担一定任务等方式锻炼自身的实战能力。

4.本科生导师制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章制度的建立

导师制的有效实施,至少需要建立以下制度性文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遴选办法》《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导师制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下学校硬件设施使用办法》《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薪酬制度》《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成果奖励制度》《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效果考核制度》等。其中,培养方案应包括导师制下的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契合培养方向的核心课程与支撑课程、实践与科研环节规划等。导师遴选办法应规范导师遴选范围、资格,在职称、所属专业、研究领域、学缘关系等方面有所要求,确保导师能够符合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向的指导工作;另外还要制定导师遴选工作流程等,使导师遴选工作有序进行。建立导师工作职责,对导师进行本科生培养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学生思想教育、选课、课业辅导、实习、实践与科研活动、成果申报等环节,使导师在全程指导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任务。制订导师制下的本科生培养计划,首先要求导师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确定学生培养方向,并依此制定详尽的培养规划,包括思想、课程学习、技能培养、科研培训等方面。培养计划是导师进行本科生指导的依据,也是后续进行常规管理考核的依据。制定硬件设施使用办法则主要为明确导师制培养下的教室、场馆、设备、仪器等实验、实践环节所需的一些硬件设施的使用流程,以保证导师培养计划的顺畅实施。导师薪酬制度也是必须设立的,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是常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的劳动,设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合理的、必要的。可设定基础酬金与绩效酬金两部分,绩效酬金需要与学生取得成果挂钩,以此调动教师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学生成果奖励制度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学生成果水平鉴定需要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定,可根据学生取得成果水平设定不同等级的奖励学分或者物质奖励。设立导师制效果考核制度,科学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对导师制培养过程的客观整体监控,督促导师与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去完成职责与任务。总之,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能够在规范严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管理的机制下运行,能有效避免导师制培养流于形式,有利于导师制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能。

三、结语

在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进一步分解细化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向、完善与丰富人才培养目标与业务培养要求、建立健全导师制下的规章制度、强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等,充分发挥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个性化指导的优势作用,最大限度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人才保障,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导师制本科生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