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考历史学科改革类材料分析题解答方法

2021-12-28

林区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分析题答题审题

李 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改革类材料分析题是高考历史学科材料分析题中的一个选修种类,其主要考查的是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本书的内容。但是由于此书不在必修科目内,所以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时间都远远少于把课本吃通吃透的时间,该题目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要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更有必要重新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1]。而且,高考历史学科的材料分析题是一种综合类的考题,并不是单纯考查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大多是一个题目涉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等多方面,而且改革类材料分析题材料冗长、阅读量大,但是问题设计简洁明了、指向明确[2],所以材料分析题的机智性、灵活性、差异性都很强。改革类材料分析题既有自身的特点,也有材料分析题共同的属性,导致很多学生在“雾里看花”中丢分严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帮助学生提高解答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水平。下面就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5题为例详细剖析探讨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

一、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特点

1.问题设置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问题设置难度通常是逐级提升的,并且下一个题目的答案会反映上一题目的部分内容,总体来说,几个问题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是具有明显层次性的一个整体。举例来说,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5题中第一个设问题目是让学生比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而接下来的第二个设问则是让学生找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在改革措施上虽然具有共同之处但是改革结果却差异很大的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从这两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先让学生找出共同之处,接着在此基础上提炼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问题设置难度是层层递进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材料来源广泛,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材料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具体来说,首先是材料类型一般不是以一种孤单形式存在,通常都是史料、任务、事件等好几种类型选材相结合,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其次开放性还体现在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选材除个别情况外,一般都是出自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之外的材料,充分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这也正好体现了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开放性。举例来说,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5题材料选材来源于清末新政的历史知识,但是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几乎从未谈到。而一些其他年份的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材料选材,比如蒙古盟旗制度、魏晋法律改革、清代养廉银制度等知识点在高中历史中也基本未涉及,充分体现了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开放性,符合考试要求的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规定。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材料选择开放性和多样性特点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备考和授课过程中要广泛地补充课外材料,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视角。

3.选材一般都是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现状相接轨

高中历史改革类材料分析题一般都符合课标要求即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现状,并且在课堂中要求贯彻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性,做到“以史为鉴”。在体现与时俱进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能力。例如在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5题中,问题设置需要学生回答清末新政的实质依旧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到清末新政因为没有突破封建制度的桎梏,所以局限性是非常大的,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决定的前瞻性,这就将“以史为鉴”和“与时俱进”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这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尽量依托教材内容,联系历史和社会现实,总结归纳历史上改革的一般规律,从而从容地应对高考改革类材料分析题。

二、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解决方法

1.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水平

阅读和分析好题目提供的材料是做好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学生能否取得高分的重中之重,而且从材料与教科书的关系来看,材料均出自教科书之外,与教科书联系不大[3]。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5题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这就充分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以及日常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改革类材料分析题属于选修题目,它的问题设置通常是比较简单和直白的,就直接告诉考生需要回答什么,对问题设问的理解是比较简单的,所以重中之重就是把题目提供的材料搞明白弄清楚,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命题者要考什么、出题意图是什么,以此提高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契合度,提高整体分数。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教授和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在拿到问题时,先关注材料的来源或者是出处,因为有些材料分析题的来源或出处能够展示材料的时间或者描写的人物等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宏观把握材料,在时空框架下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提高作答的准确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材料中的细节性问题,有些细节性的东西反而是回答问题的关键。所以拿到材料时要逐词逐句地分析,不能自己想当然地去抓重点却忽视一些细节,造成丢分。最后阅读分析完材料后继续看问题,带着问题去审材料,因为第一遍分析阅读材料是从大范围上简单了解材料,但是如果带着问题去看材料,这样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就更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就能更好地把握材料,取得更高的分数。

2.带领学生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宏观把握出题规律,提高审题能力

改革类材料分析题通常是以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并且每年的分值基本都是固定的。如何高质量完成改革类材料分析题,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复习媒介,那就是历年的全国高考真题,从历年高考真题中可以抓住出题规律,更好地掌握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所以应该认真分析高考真题的材料呈现方式、问题设问角度等,从中掌握命题规律,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审题的过程是什么”。审题简单来说就是要彻底弄明白设问的意思、出题的角度、与课本知识联系于何处。完整的审题通常包括两部分:审清题干和问题。审题干指的是阅读试题给出的材料。对于材料的阅读,要充分抓住材料的时间、人物、措施、改革背景以及改革影响等等,并且要把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和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弄明白试题的出题范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采分点。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5题为例,回答本问题时一定要通过材料理解透彻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点、两场改革结果差异很大的原因以及清末新政的实质,这样答题才不会偏离主干道。

其次在问题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明白确定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数量。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搞明白设问中有几个问题,或者是一句话中包含了几个小问,避免出现漏答的情况导致失分。其次要审清问题的分值。在包括改革类材料分析题在内的历史材料分析题中几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即答案分为几点一般与分值密切相关,要通过分值多少确定答题量。最后要关注设问的答案能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找到。因为近年的历史分析题更重视考查学生观察阅读材料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背诵,所以有时问题的答案会直接体现在材料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上三个方法,这样答题才能得心应手。

3.培养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

组织答案的能力也是学生的必备能力,因为一个答案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常用的历史答题词语,比如回答意义类问题时,一般常用“加强、巩固、方便、有利、促进、奠基、贡献”等词语,回答危害时,常用“阻碍、激化、任意、加剧”等词语。同时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答题序号的规范使用等,尽量让自己的答案看起来更规范更好看,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阅卷教师的兴趣,阅卷教师对你的答案感兴趣才有拿到高分的可能性。而且所写答案一定要简洁明了、清晰完整,能够准确表达出题目考查的主旨。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5题为例来说,本道题两个小问的答案分别是:

第一问: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第二问: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从本道题的答案来看,用语十分简洁明了,不重复的答题语言更加吸引教师的注意力,能够完整地反映出题目主旨。这就需要教师在高考复习中既要注意总结高考真题的规律方法,也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等问题,例如改革史的知识要点基本就是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特点、成败原因、启示等方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答题模板,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组织答案。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题目已经基本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在考题中更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史料、分析材料、组织答案水平等能力。尤其是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提出之后,如何更好地运用历史五大维度去回答问题也是学生面临的一个挑战,而做好改革类材料分析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却更为重要[4]。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严格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和组织答案能力。根据教师讲授的方法和策略分析问题,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也可以较快地组织答案,与课本知识准确联系,从而取得改革类材料分析题的高分。

猜你喜欢

分析题答题审题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挑战答题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谈做好语文阅读分析题的策略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