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新高考历史命题视野下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以2021 年全国乙卷第26 题为例

2021-12-28江苏高文慧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6期
关键词:苏辙试题解题

江苏 高文慧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这明显指出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不是单一的,而是考查一个综合的知识系统;高考考查的能力往往也不是单一的能力要求,而是几种能力要求的“综合”。但是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不能“综合”迁移运用教材知识。笔者以2021 年全国乙卷第26 题为例,剖析学生在解题时常见的错误,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方法。

一、以小见大:诊断学生解题中常见的三种误区

例.(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C)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这道题的情境描述了宋代“官府”“苏辙”“郑至道”对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的“看法”。试题情境在呈现三者“看法”时,使用了文言文材料,这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求学生能对信息进行归类、综合、比较。试题的设问也较为“综合”,没有将设问聚焦在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采用“从中可以看出”这一设问方式,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常常会陷入以下三种类型的误区。

1.片面提炼或解读材料信息

这道题中文言文材料较多,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学生阅读试题情境材料时,会习惯性“挑”着看情境中的文字材料,尤其关注能够看懂的文字材料。在叙述“官府”“苏辙”“郑至道”对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看法”的文字材料中,叙述“官府”“看法”的文字相对简单,学生若重点关注这一部分材料,很容易得出“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的结论。如果学生片面运用这一信息,易推论出“宋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错选A 项。同理,如果学生因为片面解读“郑至道”的“看法”,也会得出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反映“士农工商四民社会地位相同”,从而错选D 项。

2.机械地调动运用教材知识

解答这道题时,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宋代”、高频字词“农”“商”,很容易联系教材知识点“宋代商业的发展”。这一知识点属于重难点知识,教师在处理该知识点时,除了浓墨重彩地讲解教材中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还会补充其他史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如西方学者费正清认为宋朝出现“商业革命”)。基于此,学生在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时,会更多地从“教师重点强调内容”的角度,突出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如果学生不对所学知识加以思考,只是机械地调动运用,会得出宋朝商业发展瓦解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从而错选B 项。

3.排查选项却忽视试题情境

排除法是学生在解题时常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尤其是在解答情境材料较难阅读的试题时,学生常通过这种方法来推断答案。在使用此类方法时,学生一般会把表述明显错误、表述与教材说法差距较大、表述与试题情境明显不符合的三类选项排除。这种排除思路可以应对大多试题,但在遇到与教材表述差异较大的材料时,学生很容易陷入误区。如这道题目的四个选项中,“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在教材叙述“宋代商业的发展”时并未涉及,学生对“社会群体间流动”这一概念也很陌生,如果学生忽视试题情境,仅通过排查选项的方式解题,很容易把本题正确的C 项排除。

以小见大,以上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不强的问题。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学生把教师讲授的教材知识奉为权威,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学生机械使用课堂“结论式”的方法,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外学习时,学生没有系统的自主学习方法,缺乏反思意识。

二、深造以道:掌握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的方法

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学习。正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主张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其意是强调学习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深度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有所收获。以上题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的三大方法。

1.充分理解试题情境

新材料、新情境是近年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也使得高考试题情境不同于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常通过挖掘教材资源、补充史料等方式构建问题情境,而高考命题时则从高考的核心功能和考查要求等视角选择素材。这决定了学生在面对试题情境时,必须充分理解试题情境。

(1)阅读试题情境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如上题中的时间信息“宋代”“官府”“苏辙”“郑至道”对从事农业、工商业的“看法”等都是有效信息。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情境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是充分理解试题情境的前提。

(2)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是充分理解试题情境的基础。如上题中“官府”“苏辙”“郑至道”对从事农业、工商业的“看法”其实不一样。“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苏辙”指出农工商贾“舍其旧而为士”的现象,“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古往今来没有人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官府”“苏辙”“郑至道”对从事农商的“看法”体现了宋代一些社会现象,如商品经济发展、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格局、士农工商格局间社会阶层的流动等。这些社会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士农工商群体间社会阶层流动”。厘清这个逻辑关系,学生自然能理解“官府”重农抑商是针对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士农工商群体间社会阶层流动”,“苏辙”描述的是当时“士农工商群体间社会阶层流动”的社会现象,“郑至道”所揭示的则是当时社会阶层的基本格局。

2.综合联系教材知识

高考题虽不拘泥于教科书,但与教材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试题情境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材某一知识。上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局限于“宋代商业的发展”,还包括“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发展”“宋代的时代特征”等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调动和运用知识时,切不可偏执地局限于某一知识点,应关注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如解答上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试题情境中所反映的宋代商业发展新现象与宋之前商业经营状况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之前封建政府都试行过与重农抑商政策相关的做法,如唐初颁布“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禁令,而从“苏辙”表述可以看出,当时农民、工人、商人都愿意舍弃自己的本来职业进入仕途,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科学甄别试题选项

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严谨,明显错误的选项越来越少。在此背景下,排除法不适用于学生直接解题。学生需在充分理解试题情境基础上,把试题选项“代入”试题情境中去验证,科学甄别。如上题A 项“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将其代入试题情境中去验证,“官府”的“看法”与“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存在因果关系,但“苏辙”“郑至道”的“看法”却与之无关,很明显这个选项不能完整、合理地解释试题情境,应排除。

三、触类旁通:通过试题情境丰富已有知识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的目的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还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题训练中不断探究与总结应把握的信息和知识。

1.对待教材知识,应自觉完善和理解

高考命题所指向的“必备知识”,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还应该包括与课程相关的生活知识。故此,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只关注教材中和课堂上的知识,还应关注在“知识纵横联系”“调动和运动知识”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解题训练是帮助学生检测已有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学生自觉收集试题情境材料中的知识,丰富已有知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已掌握知识的理解。如通过上题情境材料可以丰富学生已掌握的两个知识:其一,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之一是导致“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其二,士农工商皆本的思想由来已久,并非明清之际才产生。这两个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宋代商业发展”这一知识的认识。

2.对待解题方法,应在运用中自得自悟

题海战术不是提升解题能力的法宝,解题也没有“万能模板”,所谓方法必须要学生在运用中自得自悟。如何阅读并准确把握有效信息?如何分类比较、完整、合理地解读材料内容?如何迁移知识、科学甄别选项?这些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会以“结论”的形式整理给学生。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结论,并不能真正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在运用中不断总结和自得自悟,才能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在阅读情境材料时,不断实践“抓住时间信息、圈画关键信息”这个解题方法,很容易掌握准确定位时空、把握考查点的阅读技巧。学生处理“分类比较”情境材料时,不断实践“通过列表方式以表格呈现,直观清晰比较异同点”的解题方法,很容易养成“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

3.对待历史学习,应坚持体验和感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应试不是学生历史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应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主动体验和感悟。即便是在解题训练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试题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探究历史试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以及试题情境中隐含的“价值观和解释能力”,让解题训练和历史学习形成一种良性“互哺”。

总之,在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具体学习情境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跳出题海,积极主动地对待教材知识、解题方法和历史学习,真正学会“学知识”和“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苏辙试题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用“同样多”解题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