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地方高校ESP教材适切度调查
2021-12-28韩晓
韩 晓
(陇东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同年甘肃省发布《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陇东学院、河西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成为该省首批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的试点院校。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由通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已成必然。同时,甘肃省二本院校多半远离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且周边一般再无其他高校。特殊的地缘经济特征使得二本院校ESP教学既表现出与其它院校类似的普遍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许多适合国内重点大学、知名院校的ESP教学理念、措施并不完全适合二本院校的教学实情。迄今为止,几乎没有针对我国二本院校ESP教材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适切性、紧迫性和合理性。
一、研究现状
随着ESP成为高校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学界日渐重视ESP教材的有效性评估。教材是基于学生需求、实现课程目标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越是有用的教材,就越能满足适切、适用的标准,科学的教材评估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学者指出,系统化的教材评估有助于促进教材选择进程,确保教材与使用者的需求和兴趣相一致,并能协调语言学习与现行教育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1]。Sheldon认为教材的选择是教育决策的体现,而教育决策又是众多专业知识、财政投入甚至政治投资合力作用的结果[2]237-246。科学的教材评估能帮助教师熟悉教材内容,认清教材弱点和优势;教材评估也是教师培训内容之一,学员有机会把握和领悟教学素材及其关键特征。Cunningsworth把教材评估视作行动研究手段和专业赋能形式,包括用前评估、用中评估、用后评估[3]。Hutchinson和Waters将教材评估定义为学生需求与可行解决方案匹配的能动过程,包括确定标准、主观分析、客观分析及匹配等阶段,为了选定最佳教材,必须同时考虑教师、学生及赞助者三方因素[4]。Robinson提出ESP教材评估低效的原因,区分了预评估、总结评估、形成评估等教材评估类型,指出业内人士和非业内人士都可参与教材评估[5]94。除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外,Richards强调启发性评估,认为启发性评估旨在对课程的教学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必因此以任何方式改变课程[6]。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分三类:对国外ESP教材研究成果的介绍、述评和分析[7];运用国外较有影响力的评估理论框架评估教材[8];评估教材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性原则[9][10]。总体来说,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尚处宏观层面,微观研究不深入、不系统,没有形成评估体系;对国外ESP理论引介多,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少,没有针对地方本科高校ESP教材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教材编写理论研究多,而研发、出版研究少。这明显制约着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为本文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间。
二、需求分析
ESP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由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决定,这是ESP和EGP的本质区别。ESP教学源于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ESP教材编写、出版的出发点和中心,ESP教材的编写必须分析、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要“时刻把教材使用者放在心中”[11]。教材能否满足使用者学习需求是评估教材的依据和前提。Brown将需求分析定义为“收集特定客户群体需求信息的过程”,指出虽然不可能将所有学习者的需求囊括在一本教材之中,但“妄顾特定语言能力学习者的需求必定降低其学习积极性”[12]83。基于需求的“多样性、独特性、情境性”特点,Amirian和Tavakoli将需求分析视为课程设计的先决条件,指出必须通过满足学生的需要来规划令人满意的课程[13]。因此,无论是教材准备还是课程设计,都必须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必须首先确定学生学习需求,将之转化为学习目标,使之成为教材选择、课堂教学、作业及测试等教学决策的来源。就评估内容而言,早期ESP教材需求分析旨在找出使用者学习英语的大致目的,调查学习者用英语学习某门课程的原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英语,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做什么。后来Swales把ESP教材使用者的需求分析归纳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大类,前者分析教材使用者的预期交际情景,包括工作、社会文化环境等;后者分析教材使用者为达成目标需求所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14]。Brown在综合分析Brindley、West以及Jordan等学者需求分类的基础上,提出需求分析的目标-情境分析、缺欠分析、现状分析、策略分析、技能分析等九种不同类型,囊括了教材评估的方方面面[12]91-97。Dudley-Evans和St.John分析了教材建设需求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将教材评估定义为提出问题并就其回答采取行动,认为教材评估“始于确定要收集的信息,止于对当前活动带来变化或对未来活动产生影响”;教材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前者包括一系列“微型评估”,有助于对课程全程以及教材及其辅助材料进行必要的改进,后者多发生于课程后程或课程结束时,不会对课程产生影响,多用于衡量教材的效度,并改进后续课程及教材的再版。ESP教学实践参与者应更多关注形成性评估,因为形成性评估多发生于课堂教学中或者教学间隙[15]。因此,ESP教材使用者对教材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教材本身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标准或者学习需求,这由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期望、英语水平、双语知识面、兴趣范围等因素来决定。需求分析需要调研学生使用英语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影响教学方式的因素、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现有语言水平与目标语言水平间的差距、学生在目标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学生希望从ESP课程中得到什么、授课环境等方面的信息。ESP教材编写和出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教材使用者的各种需求,做到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三、调研目标学校ESP课程开设及ESP教材基本情况
该校现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17个非英语专业在EGP课程结束后陆续(5-7学期)开设ESP课程,总计16门,其中专业基础课3门,专业必修课4门,专业选修课9门,从16到48学时不等,均为考查课程;我们调研了目标学校ESP教材基本情况,把该校现有15本ESP教材分为EGAP(通用学术英语)、ESAP(专门学术英语)和EOP(行业英语)三类(见表1)。
四、受访学校ESP教材使用满意度调查
(一)调查目的
对目标学校所使用的16本ESP教材从课程目标、单元主题、语言难度、学习技能、作业练习、版面设计六个维度20个问题进行满意度调研,以期为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各专业ESP教材的研发、编写出版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
一是目标学校目前使用ESP教材的学生,从每本教材的使用者中抽取40-120人做抽样调查;二是该校所有从事过ESP教学的老师。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我们在借鉴Dudley-Evans和St John研究的基础上,结合Sheldon的评估模式[2]237-246,修改形成《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从课程目标、单元主题、语言难度、学习技能、作业练习、版面设计6个一级指标考察了教材及其使用者之间的适切程度;6个一级指标下设20个二级指标,由20个问题构成。问题采用多选形式,评估部分采用等级列表(很满意、满意、还可以、不满意、很不满意,相应赋值为5、4、3、2、1),共发放问卷960份,收回有效问卷925份,有效问卷占比96.4%。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总体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值为0.905,说明本研究的信度水平较高。
(四)调查结果(见表2)
五、讨论与建议
ESP教材应有明确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ESP教材的供应、开发既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也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16]。Liton也认为教材必须“精挑细选,其辅助材料必须紧密反映教学目的、方法,必须反映教学计划的价值”[17]。本文调查结果反映:近60%的受访教材没有明确呈现课程目标,许多学生也不知道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对此给出否定回答。受访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即“教材与使用者的适合程度”的得分极低,均值仅为2.69,且标准差高达1.193分,说明该校多数受访学生对教材与使用者的适合程度表达了不满意。因此我们建议教材编写者要主动向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看齐,提高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同时,开课前教师要对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做以说明,减少学生听课的盲目性。
关于单元主题本问卷共设计了5个问题,受访者对“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兴趣的满意度”(2.68±1.182)、“根据学生需要和背景知识对内容分级的满意度”(2.69±1.205)做出消极反应,认为受访教材在单元主题的选择上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性、知识难度相对较高,趣味性较低,没有根据学生需要和背景知识对教学内容科学分级。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受访学校所用ESP教材的针对性相对较差,大多数教材没有把该校学生真实的英语学习水平考虑在内,内容缺乏吸引力,对学生没有激励作用。
Kazemi指出,ESP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学生背景、跨文化交际等知识以及现有英语语言水平等差异性因素,词汇、语法、背景等知识的呈现要渐次发展[18]。关于语言问题,65%的受访者对教材语法和词汇的呈现模式给出较为满意回答,说明受访教材基本能满足学生对ESP语法和词汇方面的期待。然而,受访者却对“语法和词汇从简到难呈现的满意度”(2.71±0.869)、“新词汇和语法后续复现、巩固的满意度”(2.73±0.994)做出了消极评价,他们认为受访教材超出其英语水平,没有做到语法和词汇从简到难的呈现,从简到难没有逻辑顺序,教材的新词汇和语法在后续单元中没有得到较好地复现和巩固,这说明大多数受访教材在语言难度的处理方面随意性较大,缺乏严密、周到的安排,用心不够。就语言的呈现顺序而言,ESP教材的编写理应先介绍相对简单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以避免后期被新呈现的语法结构、词汇所淹没,这是现行大多数ESP教材努力改进的方面。
ESP教材内容评估主要包括技能技巧的展示、教学材料评级定序、听力、口语材料的真实性、测试及材料的适当性、教材对学生的适切性以及作者对自学者提出的要求等[19]103。关于学习技能,调查显示:学生最满意教材对“阅读技巧的传授”(3.72±0.872),其次是“学术写作技巧的传授”(3.32±0.871),最不满意的是教材对“听说技巧的传授”,得分极低,均值仅为2.72,且标准差高达1.117分。ESP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练习使用推理、根据上下文猜测未知词含义等阅读技巧和策略教会学生如何有效阅读,78%的受访者表示受访教材基本能满足这一需求。受访者对教材在阅读技巧等方面的表现给出较为积极的回应,说明受访教材基本满足学习者的阅读需求,这也符合受访学校ESP教材以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为主这一现状。受访者明确表示受访教材没有明确甚至含蓄地安排学术写作、听说技能技巧及策略相关能力的训练,说明受访学校现行ESP教材普遍存在重视阅读教学,轻视学术写作以及听说教学,严重背离ESP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Robinson区分了过程评估和产品评估,前者涉及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行政及决策过程,后者涉及学生端产品,比如课后练习及活动、考试成绩、学业论文等[5]85。课后练习及活动应能鼓励学习者思考主要教学内容,利用其认知能力解决给定问题。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该校受访ESP教材在练习形式、学习目标的切合度、练习容量的设定等方面没有很好体现其适用性,没有体现或者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其原因在于,在开发、设计ESP教材前期,教材设计者忽略了教材受众的需求分析,缺少市场调研与分析。设计课后练习及活动时,教材作者头脑中没有预期读者,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单纯遵循预定的指导方针,致使相关设计无法切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英语水平。
McDonough和Shaw的三阶段教材评估模式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外观评估,该模式对教材的组织框架,包括封面页声明、引言信息及目录等版面设计信息进行了重点评估[19]125。ESP教材应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之一就是使用图片、插图、任务和真实的教学材料。教材应能提供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表格、流程图和图表,以帮助学习者讨论问题、预测活动、略读并刺激对所读内容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估。好教材的版面设计能抓住使用者的眼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受访者勉强认可教材版面设计的新颖度(3.63±0.645),也较为认可教材目录、索引、图表相关设计(3.77±0.866),但多数受访者认为教材使用的照片和插图不能有效刺激他们对教学内容发表看法(2.78±1.189),认为许多图片和插图与所在文章的文字内容关联不大或者没有关联,部分教材甚至找不到任何图片或者插图,这也是该校部分受访教材让人无聊透顶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访教材的满意度。
六、结论
本文调查了受访者对所学ESP教材的课程目标、单元主题、语言难度、学习技能、作业练习、版面设计等的满意程度。应该指出,每一本教材都有其优点,同时也不存在完美无瑕的教材。本次调查问卷设定的20个问题中,有13个问题受访学生给出了否定回答,不满意度高达65%,对所用教材的课程目标、作业练习这两个维度下的6个问题甚至全部给出否定回答,这说明:其一,鉴于地方普通院校生源普遍不尽人意、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现实,受访学校ESP教材对教学任务难度的设定高于该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经过一定时间的ESP课程教学,多数学生仍无法理想完成课后练习;其二,该校多数受访ESP教材的编写者用心不够,没有体察教材使用者对教材内容分级、语法和词汇从简到难呈现、新词汇和语法后续复现、巩固的现实需要,笼而统之、简单、粗暴地处理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大多数受访教材单元知识的渐进性、合理性、科学性欠佳;其三,目前我国ESP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没有从国家层面进行整体规划,没有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高校编写、出版具有较强针对性的ESP教材,缺乏专门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ESP教材。总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ESP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针对地方性普通高校学生特点的ESP教材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进行教材编写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