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2021-12-28原野
原 野
(辽宁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6)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战略任务。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和独特角色,决定了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公安高校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自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新机遇
自媒体时代要强化公安院校主流话语权的理论引领。现代性重塑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环境下,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得他们更青睐图像、具有冲击力的信息。学生自身的变化,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1]只有顺应自媒体发展的潮流,将意识形态话语与新兴媒体的特点,即与可视化、即时性等传播优势相结合,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以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应用于信息时代场域,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只有采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将理论变得立体鲜活,才能散发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魅力,进而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引领。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自媒体、云计算等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媒介管理结构、组织形态以及运作机制实现了有机重组,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公安院校应将新兴技术手段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自身的管控能力,实现网络生态的优化。公安院校应从两个方面着手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一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意识,合理设置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二是坚持创新为要,运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二、自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新挑战
总体上看,公安院校的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技术优势,以新媒介为载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公安院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自媒体的盛行解构了传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统摄地位
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自上而下、上传下达的闭路辐射式传导,为广大受众提供的是单向性的沉浸式教育,更容易达成灌输的效果与目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前沿阵地,网络发声主体走向全民化、大众化、国际化,权威被普泛化所替代,突破了国家的边界,消解了权威的话语权统摄地位。在自媒体之下,大众能够以自己的话语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方式由直线式的单一模式走向多元的、互动的网状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话语受到他话语的渗透性、无形性的多外力作用,从而加大了受众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难度。
(二)自媒体的“万花筒”使公安院校大学生在“一”与“多”的信息漩涡中应接不暇
新时代的中国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区。一方面,大学生高度自信于国家发展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存在理想主义色彩,不能够完全客观、理性、辩证地评价与分析中国目前发展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尤其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于网络,以文字、图片、声音与短视频的形式钩织成一个五彩缤纷又光怪陆离的大网,使广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这张大网中,世界被任意裁剪,各种各样社会思潮滋生蔓延、肆意生长,使价值观尚处于拔节孕穗阶段的大学生应接不暇。例如,校园贷的盛行正是“贫富差距”经由自媒体无限放大而产生的价值错乱。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单一的灌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自媒体的冲击下,深处于信息漩涡之中的大学生一方面标榜个性,一方面又彷徨游离,这都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要直面的新课题,尤其是公安院校作为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三、自媒体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意识形态话语构建,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为前提。
(一)转变观念,筑牢公安院校主流话语权工作网络阵地
1.公安院校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主动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积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建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利用公安院校的自身优势,结合大数据手段,采集学生代表性情境中的数字化信息,建立数据库。综合运用关系分析、文本挖掘、情绪识别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掌握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其认知倾向。在对学生群体思想动态有所把握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回应他们关注的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获得实效。
2.共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提高全国公安院校的意识形态管控能力。依托于公安院校的自身优势,着力推进媒介技术综合管理平台的功能拓展与升级,实现全国公安院校、班级及寝室的全覆盖。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能够实现舆情的可视化管理,以便于科学预判舆情在全国公安院校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实现舆情的实时可管可控。同时,应加强网络主流话语权工作制度建设,规范主流话语权网络阵地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3]
(二)坚定信念,激发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内在动力
1.公安院校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上下联动,在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的宣传思想工作梯队上花力气、下功夫。价值观是广大师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一旦确立将在长时间内影响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讲者与践行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传播需要投入相当的心血,唯有真信真懂真学,才能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另外,在对这支队伍的评价中,首要的考核标准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逐步转变在某些公安院校中存在的重能力轻素质的习惯,使其树立职业自信。
2.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公安院校坚持政治建校,肩负着培养国家卫士后备军的责任,这对教师尤其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和建立一支态度积极、有崇高理想、勇于担当的师生工作队伍,引领网络舆论,维护绿色网络空间。与此同时,孕育健康、积极向上的公安院校网络文化,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指向。公安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融合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着力打造数字化校报校刊、品牌校园文化,建好建强官微,创作跟进新时代的网络文化作品、专题和专栏,形成多层次的、政治过硬的浸润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
3.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提高舆情分析与引领能力。首先,大力弘扬正能量,将宣传模范、宣传典型作为宣传的主题,大力提升模范、典型的网络主流话语权的传播效果。其次,对报道的不实消息,要敢于亮剑,让事实说话,用权威报道来正确引导,有理有据,深入人心,合情合理。防止被标题党利用来大量炒作,防止出现歪曲、错误的思想观念,防止学生轻信错误的言论,被其所引导和利用。
(三)铸魂育人,强化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导向
1.强化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导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主流话语权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大学生的新特点以及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宣传思想工作要抛弃一味“灌输”的封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途径,在师生的互动与参与中将教育内容内化。将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店、翻转课堂、直播平台等多种方式共同运用,生动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与发展历程,让师生通过网络的学习把握中国历史走向、面对的实际挑战、时代使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话语的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正确思考社会政治等问题。同时,内容与形式要“两手抓”,在建强公安院校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中要聚焦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公安院校师生群体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通过网络动员、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价值追求。在建立公安院校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权领域的网络阵地时,一定要注意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防止坐而论道,积极推进宣传与教育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强化公安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导向,要深刻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与个性发展,关注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成长成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首先,应注重课堂教育主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增强学生获得感的创新举措,同时也要做好课外宣传教育,拓展“第二课堂”,使二者能够合二为一、协同发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教育只有得到学生充分的认同,才能实现从“话语”到“话语权”的落地。具体而言,要求教师首先改变课堂上单一宣讲模式,采用更为灵活的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理念、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枯燥乏味、老生常谈的固有印象,使教学活动严肃活泼、秩序井然。其次,在课外生活中,要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理念,既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也依靠学生进行发散性的主流话语宣传。最后,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家乡风俗的学生采用切合他们实际的主流话语权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体现人文关怀,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一致性。
(四)尊重传播规律,提升公安院校思想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自媒体时代要求推进公安院校意识形态阵地创新必须遵循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在内容和形式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个体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中。
1.公安院校要着重对于学术话语进行理论创新。依据公安院校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以打牢学术研究为学科基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扎根于党史、国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体系的主流话语,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体系,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
2.积极推动网络宣传的创新形式。要加强建设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为第一课堂打好基础;开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中国梦,我的梦”典型展演等活动,搞活第二课堂。通过创新网络创意,加大力度进行网络宣传,进而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主流话语权教育方面的创新。此外,还要进行网络管控手段创新,在网络安全防御、安全风险评估、舆情研判处置等方面通过改进技术提升“防火墙”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控制网络信息,严密防范渗透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