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在重构警察话语权中的作用研究

2021-12-28许斯威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警务信息

许斯威,王 卉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言

当前国内对于警察话语权的研究甚少,关于媒体与警察话语权关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仅有零星的几篇论文与访谈,尚无相关专著。与课题相关的还有几十篇针对媒体与政府话语权关系的论文。这些文献对媒体与政府、警察话语权关系进行了研究:一是阐述话语权的定义,分析话语权的组成要素。如《重建信任:自媒体视域下警察话语权的重塑》[2],《自媒体时代政府话语权的流失与重构》[3]等。二是指出自媒体的出现对于政府、警察话语权产生消解作用的事实,并进行话语权流失的原因分析。如《自媒体环境下的警察话语权研究》[4],《微媒体对政府网络话语权的影响及对策》[5]。三是探究重构政府、警察话语权的方法、对策、路径。如《从“话语权”到“话语力”—全媒体语境下“政府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探寻》[6],《新媒体视域下政府话语权构建面临的困境及破解》[7],《自媒体时代政府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8],《自媒体环境下政府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9]。但当前尚未有学者从具体实施的角度论述自媒体环境下重塑警察话语权的方法、手段以及工具。因此,探讨自媒体环境下重塑警察话语权的方法有很大的空间。

在中国,2010 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的扩大,使中国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警察站在了舆论场的风口浪尖上。《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指出,在涉警涉法类舆情事件中,2012 年微博作为首曝媒体的舆情事件相较前两年急剧增加,占比从2010 年的16.7%上升至25.0%。[1]负面舆情对警察话语权产生了消解作用,使得民众对于警察的信任度降低,警察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局面,使得警察话语权面临严峻的挑战。为重塑警察话语权,应探究为何信息媒介的变迁会导致负面涉警舆情增长的状况,并结合时代特点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重塑警察话语权,首先需要有理论的指引。研究警察话语权的构成、载体以及影响警察话语权的因素,可以明白从什么方向入手以重塑警察话语权。研究短视频等自媒体在重塑警察话语权的作用,可以明白如何更好地重塑警察话语权。这将丰富警察话语权的研究方向,为重塑警察话语权提供新的手段。研究短视频等自媒体在重构警察话语权中的作用,能够为重构警察话语权的各项工作提供新的手段。例如在警务宣传、舆情导控、警民关系建立、警务普法等警务工作中,能够利用短视频的各项特点、优点,提升内容的传播力、吸引力、公信力,使各项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自媒体环境下警察话语权的流失

(一)警察话语权与信息传播媒介

话语权指的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是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在《话语的秩序》中福柯认为“话语”是人们斗争的手段与目的。[10]“权”则表现了话语的影响力。在这个定义下“警察话语权”可以被理解为以警察机关及其警务人员为信息传播主体,在公众舆论中的影响力。

话语权的产生,与信息传播的能力、信息传播的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某企业在国内享有声誉,但企业营销只针对国内,不涉足国外,使得在国外无人问津。这时该企业的话语仅在国内范围拥有影响力。

21 世纪以前,传统媒体垄断了广大民众的信息来源。传统媒体是集中式的信息发布媒介,因此它在信息传播上拥有两个特征:一是“主导受众”,即以报社、电台为中心节点,呈放射状的单线传播信息;二是“低速传播”,传统媒体从信息搜集、审核、润色、制作到发布,拥有固定的、专业化的流程,其信息发布时间固定,传播速度较慢。

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拥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先是新兴的互联网媒体成为了传统媒体之外的信息来源。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成,每个人在进入互联网之后都拥有了发声的能力,自媒体一枝独秀。不仅如此,由于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它在信息传播上是交互式多节点的网状结构,这使得大范围“主导受众”变得十分困难,而民众在信息获取上拥有了更多的渠道以及选择权。新媒体成为了“受众主导”的信息来源,民众获取信息更多来自于新媒体而非传统媒体。

(二)自媒体时代警察话语权的流失

自媒体时代警察话语权的流失体现在对于警察群体的话语,民众“看不到”。这反映了警察话语权在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上的流失。

1.警察话语传播力流失

话语权的产生,与信息传播的能力、信息传播的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往警察话语主要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但在自媒体时代,民众的信息源重心发生转移,人们获取信息更偏好于通过自媒体渠道。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信息源的数据量飞速增长,形成“信息爆炸”的态势。过于庞大的信息数量远远超出人们的接受能力,使得人们必须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警察的声音也在这一过程中被“稀释淡化”。

2.警察话语吸引力流失

当前警察群体虽然已有主动进军自媒体领域的意识,但在民众的关注度上与各大网红明星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是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泛娱乐化严重,人们的关注偏好更加集中于新鲜有趣的娱乐信息。另一方面是一些警察自媒体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媒体时代“用户主导”的特征,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运营自媒体,或是在内容价值与深度上存在不足,使得警察话语吸引力流失。

3.警察话语公信力流失

民众对于涉警事件进行负面解读的倾向以及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是警察话语公信力流失的外在表现。一旦发生涉警事件,人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就习惯性地对警察展开批判。加上自媒体信息发布速度较快,很容易会给观看者以先入为主的印象。当警察官方媒体发布信息后,民众往往会采取不信任与怀疑的态度,甚至出现宁愿相信“小道消息”,也不相信官方信息的情况。

(三)警察话语权流失原因

造成警察话语权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媒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的作用,是工具性的。而警察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对于舆情事件的不当处置等因素则在自媒体的催化下对警察话语权产生了消解的作用。

1.警察执法仍存在问题

在警察执法的过程中滥用职权、程序违规、暴力执法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执法问题是警察话语权在一次次舆论危机中流失的引火点与核心成因。处于信息媒介转换“阵痛期”中的民警在执法形象意识上未能跟进,负面信息在自媒体的作用下被传播,从而使警察话语的影响力受损。从另一角度来说,信息媒介转换将会成为警察执法能力成长的动力与契机。

2.自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信息由传统媒体垄断的时代,由于信息加工量少、传播速度慢,警察组织存在的问题、民警执法的不规范等都没有得到全面的、大范围的传播。人们能接收到的关于警察的负面信息来自于传统媒体的有限报导、亲身经历以及道听途说,能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而自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会如同“放大器”一般,将警察执法存在的问题扩散到每一个互联网终端中,并在舆论情绪的作用下产生更大的“破坏力”,给警察话语权带来冲击。

3.警方对于舆情事件应对乏力

警察在舆情事件的应对中处于“阵痛期”。自媒体时代下的舆情事件相比以往拥有传播速度快、主体隐蔽、信源模糊、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许多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还不具有成熟的应对方法,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可能出现应对失误的情况,造成舆情事件的恶化。

三、重塑警察话语权的多种媒介方式

重塑警察话语权,必须从民众最常用的传播媒体入手。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终端应用的开发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其中有不少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此将各类主流传播媒体以媒介类型为划分依据,分析不同类型的媒介各自的优缺点。

(一)文字媒介

不同于博客、文摘等以单一文字为信息媒介,微博、微信这类媒体往往在以文字信息为核心的基础上,嵌入图片、视频等信息载体,使得整体内容变得更加饱满。由于文字信息在文字、声音、图像三种信息载体中理解难度最大,在追求快节奏的信息产品中需要通过缩短篇幅、突出关键文字、嵌入图片以及视频信息等手段,以提升内容的可读性,降低阅读的难度。在三类信息载体中,文字信息的阅读可操作性最强。接收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观看方式,如通篇浏览、跳读、回顾等。

(二)声音媒介

诸如喜马拉雅FM、蜻蜓FM 这类媒体可以说是广播媒体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不同于传统广播电台使用模拟信号对信息进行实时传输,喜马拉雅FM 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输,将音频文件储存在云端便于用户使用。这样一来用户在收听上就拥有更高的时间自由度,不但能收听实时播报的信息,还能收听过去的音频。

声音是人类较易于接收的信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声音的传播角度广。无论站在声源的哪个方向上,只要音量大小与距离相匹配,人们都能够接收到。二是听觉是独立于视觉、触觉等的感觉。声音媒介的最大优势是允许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从事其他活动。这一特性使得声音媒介在人们进行诸如开车、手工等非脑力输出型活动时深受欢迎。三是声音相对于文字较易于被理解。在远古时代,人与人的接触可能只依靠手势或高低不同的音节作为媒介。更多的劳动生活促使社会成员之间协作的场合增多了,使得原始人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语言产生了,成为人类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11]而后当大脑难以记住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人类迫切需要信息的体外存储形式时,符号、文字才得以出现。McLuhan 认为:史前社会的感知器官和社会导向主要是耳朵。[12]在人类交流方式中,语言要远早于文字出现,拥有更加久远的发展历程,因而更加易于被理解与接收。

(三)视频媒介

如今的视频媒介早已不是单纯的画面流动,而是与其他多种媒介相结合,成为一种多媒体技术。视频的最大优势在于多感官的融合能够大大降低接收者的理解难度。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来感知周围的信息。视频技术集合了其中的视觉与听觉两种感知方式。其中图像在信息的表达中更为具象、直观。音频则能对图像信息进行补充,增大了视频的信息承载能力。二者相结合使得视频成为当前主流的信息媒介中,最能还原人类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的一种。同时视频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一方面表现在视频易于嵌入其他元素。例如以虎牙、斗鱼为代表的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将视频结合实时转播、弹幕、打赏系统作为其内容的核心。抖音则基于心理学的蔡加尼克效应和间歇性变量奖励原理限制视频长度,打造沉浸式产品,成为近年来的现象级事物。另一方面表现在视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上。4K 视频、VR 技术、3D视频通讯技术,一批又一批的视频技术成为现实,加上5G 移动通讯技术的出现,将给视频在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应用前景。

四、短视频在重塑警察话语权中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短视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在排队、吃饭、坐公交地铁等等场景中,拿出手机刷刷抖音、美拍等等短视频平台,在旅行的时候拍下美丽的风景制作成一段视频博客,这些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加持为短视频平台的火爆奠定了基础。艾瑞咨询发布的《润物有声IV 中国互联网年度流量报告》①显示,2019 年12 月中国短视频行业月独立设备数达8.6 亿台。《2020 年 Q1 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季度分析报告》②显示,2020 年3 月,短视频平台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59.5 分钟。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通信业统计公报》③显示,2019 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 1220 亿 GB,比上年增长71.6%。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达7.82GB,是上年的1.69 倍。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210亿GB,比上年增长72.4%,在总流量中占99.2%。而针对流量问题,各大短视频平台都推出了相应的流量套餐服务。为何短视频能成为自媒体中的主流?究其本质,在于短视频在体裁、信息量、传播能力、制作成本等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下受众的信息需求。

(一)体裁与时代特征相适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时间碎片化程度高,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城市轨道交通2017 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④显示,截至2017 年末,中国内地共计34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并投入运营,其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033 公里,其中以地铁为主,总里程3844 公里,占比77.2%;其他制式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约 1149 公里,占比22.8%。越来越发达的交通让人们在离住所更远距离的地点工作成为可能。借助地铁、轻轨甚至高铁动车等经济快捷的交通方式通勤已成为主流的通勤方式。在自动化的轨道交通中,人们得以解放双手去做别的事,然而时间的碎片化又限制了可供选择的范围。短视频小巧精简的体裁正好契合了碎片化的时间限制,让人们几乎在任何闲暇之余都能够观看短视频。以抖音为例,大部分抖音短视频的时长被限制在15 秒以内,最长不超过一分钟,其他短视频平台的拍摄时长也都被限制在15 秒到五分钟的区间内。这将大大降低人们选择的心理门槛,相比观看电影、文摘等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人们更愿意选择接收体裁精简的内容。

(二)更高的信息承载量、易于理解的特征

短视频具有承载信息量更大、理解简单直观的特点。相比于文字、图片、广播等信息传播载体,视频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更大。一段视频中可以同时承载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使观看者能够同时接收到多维度的信息。另一方面,相较于单纯的文字、声音信息,观看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接收信息,而无需耗费过多的脑力去想象与理解,从而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视频将这两种特征结合,大大提升了人们接收信息的能力。

(三)传播能力强

短视频“短平快”的特征让分享与接收变得容易。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平均每个短视频的时长在15 秒左右,在4G 及以上网络的加持下可以达到秒速下载。每个短视频从点下分享按钮到发送给微信好友仅需要10 秒左右的时间,分享速度快。同时,从接收者的角度看,相比微博、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今日头条等软件需要点击链接、打开小程序、授权登陆,而后才能观看分享内容的模式,抖音能直接将短视频发送给微信好友。接收者无需经过繁琐的步骤就能直接查看短视频内容,点击观看的心理成本很低。短视频的体裁短小、内容直观的特征,进一步降低了人们观看短视频的心理成本。观看者对被推送的视频观看完成率很高,短视频传播效率不言而喻。

(四)制作门槛低

相较于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媒介,短视频的制作成本很低。无需大量的投入,也能获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短视频作品。警务宣传的内容往往是从日常警务工作中就地取材,相比恢弘磅礴的影视巨作,短小精干的短视频作品更加贴合基层警务工作者的实际需求。

五、短视频在重构警察话语权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机关近年来更加重视网络警务宣传工作,从先前的“两微一端”拓展到新的大流量平台。2018 年9 月14 日,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联合抖音,举办“全国网警巡查执法抖音号矩阵入驻仪式”,全国省级、地市级公安机关170 家网警单位集体入驻抖音,开通抖音官方账号,搭建全国网警短视频平台工作矩阵,标志着警民互动进入了短视频时代。目前,警务短视频自媒体已初具规模。中国警察网联合抖音发布的第 21期公安政务抖音号排行榜显示,2020 年2 月共有3744 家公安政务抖音号,较1 月新增账号149家;累计发布短视频53331 条;累计视频播放量达143 亿;累计视频点赞近4.4 亿次;累计视频评论2288 万条;累计视频分享1065 万次。⑤短视频作为警察话语的宣传工具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结合这些优点,警务宣传、舆情导控、警民互动等警务工作能够产生大放异彩的效果。在这方面现阶段已涌现出诸多成功案例。

(一)短视频对警察形象的宣传作用

由于人们偏好关注负面新闻的心理,自媒体在未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好事不传只传坏事”的猎丑现象。人们看不到警察流下的汗水与鲜血,却只记住了有关警察的种种负面形象。因此,对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宣传不能被动依赖他人,而应把握好主动性,积极宣传人民警察的正面形象。如2018 年5 月底,一段上海警察教科书式执法的视频走红了网络。视频中上海民警面对蛮横无赖的涉事车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程序规范合理执法,态度强硬但不暴力,获得了众多网友的认可。面对与涉事车主同行女性煽动围观起哄,民警也做到了从容不迫,大方表示可以拍照但需要保证视频完整性。网友通过视频了解了何为正确的执法方式,同时也领略了民警的执法风范。又如标题为“一串令人落泪的数字”的短视频上了热搜,获得了15 万以上的搜索量。短视频仅仅只有17 秒,向人们展示了自2012 年以来公安队伍及其他行政系统牺牲的人数,让民众看到了警察流下的鲜血,明白了今日的和平是用警察的生命换来的。无数网友点赞与评论,隔空点燃蜡烛为逝者哀悼。

民众心中的警察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次次的信息接收之后在心灵中留下的烙印。短视频将成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阵地。因为相较于其他媒介,视频能产生更加强烈的精神冲击力,尤其是在苦难的表达上,短视频的表现力更强。在表现警察工作过程中忍受艰难坎坷的过程中,短视频相比长视频能够在观众同情与敬佩心理到达高峰的时候适时收尾,不让这份心情因视频过长而消磨殆尽,以达到最好的树立警察英勇形象的效果。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警察往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备受世人瞩目。在新冠疫情期间,警察的担当为重塑警察形象带来了机遇。大量警察深入“战疫”一线的素材被制成短视频,赢得无数网友点赞。“疫情当前,警察不退”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口号。短视频让网友能够看到警察工作真实的一面。警察的流血与牺牲都被网友切切实实的看在眼里,许多网友表示自己深刻了解到了警察的辛苦与不易。警察勇于担当的形象被树立在网友们的心中。

(二)短视频在事件披露中的作用

民众对于涉警舆情事件进行负面解读的倾向以及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一方面来源于社会、警察、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文字对于真相还原的不直观。同样是目击者的证言,以文字的形式发出容易让人怀疑是否存在造假的情况。而若是将目击者的证言以视频采访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观看者来说确信度会高上许多。通过视频还原执法现场真相,可以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导致的舆论炒作,提升民众对警察的信任度。

以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为例,2015 年5 月2日,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农民徐某在庆安火车站与警察发生冲突,被警察击毙。一方面死者带有多项“弱者”标签,另一方面媒体不断炒作,使得此事件在舆论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之后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事件发生时站内的监控录像,解说事件发生的过程与关键点,舆论才得以平息。对于舆情事件,过度的信息封锁会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人们会通过各种主观的猜测去填补封锁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局面变得更加不利。应当对事件真相适当加以披露,避免舆论“乱长”“疯长”的情况发生。

在新冠疫情期间,与病毒一起传播的还有数不清的谣言。在灾害面前,人们容易感到焦虑与恐慌,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灾害有关的信息上,谣言的滋生就变得更加容易。对于已经产生的谣言,为尽可能降低谣言产生的危害,需要及时辟谣。疫情期间,微信成为谣言滋长的重灾区,而各大短视频平台则成为了辟谣的阵地。以公安政务抖音号“平安重庆”为例,在新冠疫情期间,“平安重庆”推出《死磕谣言》系列短视频合集,针对网络上与疫情有关的谣言,进行谣言溯源与事实展示。截至2020 年3 月30 日,该合集共发布辟谣短视频55 条,2 亿余次播放量,有效破解了谣言。此外“平安重庆”还相继推出《加油!重庆!》《疫情那些事》《战斗!战斗!》系列短视频合集,截至2020 年3 月30 日共计发布短视频271 条,累计播放量近4 亿次。这些短视频迎合了人们关注疫情动态的需求,内容包含科普、基层工作者的奋斗日常、国际疫情形势等,达到了用真实的信息照亮人们未知的领域,消除民众恐慌情绪的作用。

(三)短视频在密切警民关系中的作用

公安机关发布的信息出现吸引力流失主要源于两大原因:一方面是公安机关发布的一些信息内容枯燥,没有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民众自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民众对于警察这一群体不了解、接触少。自媒体时代的警务宣传需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同时提升内容与民众的相关性以及内容的互动性以密切警民之间的关系。

自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是用户对于信息选择的主动性。在海量的信息中,若是内容与民众不具有关联度,就很容易被人们筛除,也就达不到传播的目的。利用短视频,警务自媒体人在内容制作上能够轻松还原现实场景,配合贴近民众生活的素材,能够让民众更容易地代入其中,产生关联感。

警民之间的互动、遇险时的处理办法、民警的嘘寒问暖等能使民众了解什么是警察、警察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联。除了视频内容与民众的相关性,互动性也是密切警民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互动是警民关系的核心,警民关系是警民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互动关系。如今短视频平台大多融合了点赞、评论等互动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民众在观看短视频之余可以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与警务自媒体人互动,进而密切警民之间的心理距离。[13]

(四)短视频在警察普法工作中的作用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使普法成为警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让更多人看到并接受警察普法成为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警务媒体人意识到了自媒体时代受众主导的特性,转变思路,一反过去严肃高冷的形象,走起了幽默风趣的“官宣”道路。

以“四平警事”为例。“四平警事”运营人董政将自己平常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案例进行艺术化加工,以接地气的方式融入法律知识,制成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普法短视频,其寓教于乐的普法形式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好评。凭借“段子手”式普法,“四平警事”迅速走红,开号仅一年便收获1464 万粉丝,获赞近亿次,多次荣登政务短视频账号影响力榜首。

法律往往给人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要想让民众自愿接受严肃的法律知识,就必须降低观众的心理成本,提高获得感。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的形式解决了传统普法形式让人望而生畏的问题,又以生动活泼的情景再现让观众收获了欢笑,同时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被普及了法律知识。因此,近年来,短视频成为警务自媒体普法的主力军。

六、警务短视频媒体在运营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观看、分析大量警务短视频作品后,笔者发现当前警务短视频媒体在运营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包括不注重用户导向、抄袭复制、重视度不高、制作水平低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警务短视频媒体提高自身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用户导向,内容为王

自媒体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成为稀缺品。警务短视频要想与其他短视频内容同台竞技,赢取用户注意力,就要做到“观众感兴趣,内容有价值”。当前,仍存在部分警务自媒体未能意识到自媒体时代受众主导的特性,其视频或是不能迎合观众,或是内容质量低下。好的警务短视频,应该让观众易于接受,这就需要创作者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制作视频,避免官话式、说教式、恐吓式的语气。好的短视频,还应在视频创意、配音、剪辑等方面下功夫,以优质内容赢得百姓认可,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普法、宣传等目的。

(二)注重原创,避免同质化

当前各大短视频平台的警务短视频均存在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图片+背景音乐”式的短视频内容千篇一律,创意复制、内容抄袭等行为使警务短视频陷入有量无质的困境,同时也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警务短视频的创作可以学习创作经验、借鉴创作思路,但不可盲目复制、跟风抄袭。

(三)提高重视度,专业化运营

自媒体时代,警务宣传是警务工作的重要一环应成为共识。当前大多数警务短视频团队都谈不上专业,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同质化严重。原因主要在于重视度不足,导致警务宣传工作处于业余化、边缘化的困境。将警务宣传放在与其他警务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配置以专业的运营团队,越来越成为新时代警务宣传的刚需。“四平警事”的核心运营团队仅有三人,但都具有专业的演员素养,凭借优质的短视频作品,成为拥有千万粉丝,点赞破亿的公安政务抖音号。由此可见警务自媒体运营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七、结语

重塑警察话语权,是新时代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警察话语权的重塑需要从警察话语传播工具与手段、警察话语传播平台运营、警察执法规范性与执法意识、警民沟通机制、民众意识培养等等多角度同时进行,绝非是从单一角度入手就可以完成的。本文只是选取短视频作为警察话语传播工具这一角度进行论述。对于警察话语权的重塑,还需要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艾瑞咨询.润物有声IV 中国互联网年度流量报告[R/OL].上海:艾瑞咨询,2020.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3541.

②艾瑞咨询.2020 年Q1 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季度分析报告[R/OL].上海:艾瑞咨询,2020.http://report.irese arch.cn/report_pdf.aspx? id=3570.

③运行监测协调局.2019 年通信业统计公报[R/OL].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https://www.miit.gov.cn/jgsj/yxj/xxfb/art/202020/art_fba81d47 193a4f1f83e7ebe694313ab9.html.

④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17 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R/OL].北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8.https://www.camet.org.cn/tjxx/4513.

⑤中国警察网.公安政务抖音号排行榜[EB/OL].https://mp.weixin.qq.com/s/A1Yv74paj7WsVpHUma0qDQ.20 20-3-28.

猜你喜欢

话语权警务信息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订阅信息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警务专用手机ZD-P1
展会信息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