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诰命文书及其价值探析
2021-12-28王敬野
王敬野
一、引言
“在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权力和地位,往往根据等级品秩给一些官员及其亲属以物质的赏赐或名誉上的‘封赠’,以沽名钓誉,笼络人心。”[1]55我国封建社会流行的“封赠”制度产生于晋代,是皇帝在庆典时授予官员及其祖先、父母及妻室的封赏,为了继续给官员名誉上的封赠,“一种封授官员爵位的专用的凭证类文书”[2]121出现了,便是诰命,一直到清代,封赠也常以诰命的形式来体现。清代诰命文书是皇帝对于五品以上官员的封赠,自顺治元年(1644)正式沿袭了明代的诰命制度,在此基础上对于受封赠者的条件、称谓、职级以及诰命的样式、内容格式要求等均有了明确的规定。“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谓之诰。”[3]27“既是帝王荣宠臣下的象征,又是受封人员显赫身份与地位的凭证。”[4]48我国现存的清代诰命文书有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清黑龙江水师营总管三升保诰命》和《光绪元年黑龙江将军丰绅及妻诰命》等,长春市档案馆、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东营区档案馆等都藏有清代诰命文书,为我们研究清代诰命文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通过现存的实物,我们可以了解清代诰命文书的封赠制度及其格式规范,找到清代诰命文书与现代文书的共性以及清代诰命文书的价值。本文主要通过清代诰命文书及其封赠制度、清代诰命文书格式规范两大方面研究清代诰命文书,通过对清代诰命文书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清代文书制度乃至清代封建等级制度的了解。最后,本文还谈到了清代诰命文书所具有的文物价值、政治价值以及历史研究价值。
二、清代诰命文书及其封赠制度
清代诰命是封赠给大小官员及其先代、妻室和子孙的一种文书,是封建君主通过给予官员以荣誉、地位来获取官员的效忠和支持,从而巩固自身的专制统治,维持无上的权力。清代诰命除了对官员本人封赠,还可以对官员的家人进行封赠,包括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室及子孙。
1.清代诰命文书封赠的职级和称谓。清代诰命所封赠的对象为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官员的家人。清代关于文武官员封赠的诰命称谓根据等级均有所不同:一品文武官员分别封为光禄大夫与建威大夫、从一品文武官员分别封为荣禄大夫与振威大夫、二品文武官员为资政大夫与武显大夫、从二品文武官员为通奉大夫与武功大夫、三品文武官员为通仪大夫与武义大夫、从三品文武官员为中义大夫与武翼大夫、四品文武官员为中宪大夫与昭武大夫、从四品封为朝议大夫与宣武大夫、五品为奉政大夫与武德郎、从五品为奉直大夫与武略郎。对官员妻室的封赠,也是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即一品为一品夫人、二品为夫人、三品为淑人、四品为恭人、五品为宜人。根据官职的大小,官员及其妻子的服饰及朝服质地等都按规定有所不同,体现出封建王朝统治的严格,且其妻子有俸禄却无实权。在辽宁省档案馆《清代皇室档案展》中,列有顺治皇帝对噶把喜贤章京罗鼐之妻赐封为“淑人”的诰命。
2.清代诰命文书封赠的范围和数量。清代诰命的封赠范围广、封赠量很大,既包括王公、贵族、一二品大员,也包括五品官员,都被囊括在诰的体系中。这也是为什么清代自中叶以后,虽然国库余银不多,诰命材质质量下降,清政府却依旧广泛颁发诰命的原因。
(1)受封赠人员的范围。清代受封赠者的范围可以包括四类,第一类是亲王、郡王、贝勒、公主、郡主、县主等等的皇家宗室成员;第二类是文武官员,且是处于逐渐升职得到封赏的;第三类是有封贡关系国家的王妃、世子以及世孙;最后一类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王公首领和各个宗教首领。初期对于诰命的封赠,皇帝最初的意愿是奖赏大小官员,根据官员的功绩大小以及官职的高低封赠给官员诰命,但后来随着封建官僚制度及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皇帝不再只是将诰命作为奖赏官员的一种文书,而是想通过颁发诰命来笼络朝臣,加强其君主专制。
(2)清代诰命文书封赠的数量。清代民间视诰命为珍宝,清代用于封赠官员的诰命数量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很少,清代诰命的颁发数量也有规定:“一品四轴,二、三品三轴,四、五品二轴。”[5]122
3.清代诰命文书封赠的条件。“清代之官文书,关系国家典制而经内阁出纳者,其目有八:凡大典礼宣示百寮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宪有诏,有诰;中外文武各官遇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有诰命。”[6]43清代诰命通常是皇帝在庆典时颁给官员及其家人,清代入关之前对官员封赠诰命的制度尚不健全,基本仿照明朝的封赠制度,格式尚且不规范;入关后,逐渐确定了诰命的封赠制度和条件。
4.清代诰命文书封赠的流程。按照制度,清代诰命先由吏部和兵部提准受封赠者的职务及姓名,之后由翰林院按照规定样式拟写诰文。在举行庆典之前,由中书科缮写,内阁专设诰敕房,“经内阁诰敕房核对无误后,加盖御宝颁发”[7]29。康熙二十四年,根据官员品级的大小拟写诰文再颁给受封者,其文式在内阁存储并印刷成册。
5.清代诰命文书的保管和补发。通常情况下,清代诰命是皇帝在庆典时按照规定的仪式颁发。诰命由官员家人妥善保管,保管不当甚至丢失均会受到处罚。但是如果有诰命被损坏或者被盗等非人为原因,可以视情况补发诰命,首先由本地方官请旨向上启奏,之后由吏部按照先前的诰文重新撰写补发。
三、清代诰命文书的格式规范
清代诰命除了在封赠制度上有严格的规定,在诰命的样式、内容格式等方面均有着详细的规定,且都是按照官员品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清代诰命从制度到格式规范都体现出清代对于等级制度的重视。
1.清代诰命文书的样式。根据官员受封等级的高低,清代诰命文书的卷身长度、材质以及颜色均有所区别,受封赠官员的等级越高,其诰命的卷身颜色越丰富,卷身及轴头的材质越珍贵,在诰命样式的差异上体现出清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1)清代诰命文书的卷身长度。清代诰命为卷轴式,是写在丝织物上的一种封赠文书,长度根据官员的官职大小和受封赠的次数有所不同,宽度约30厘米。到清乾隆年间规定:“诰命长丈六尺,高一尺。”[8]7厦门市博物馆藏有嘉庆帝封赠给李廷钰曾祖父母、祖父母以及父母的三道诰命,其中,李廷钰曾祖父母的诰命长310厘米,宽31厘米。
(2)清代诰命文书的材质及颜色。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诰命的轴头部所用的材质也有所不同,以体现出级别差异。封赠一品官员的诰命轴头用玉质材料,诰命卷身用狮面锦及鹤锦。二品官员卷身为赤尾虎锦面,轴头为犀角。三品、四品官员的诰命卷身为瑞荷锦面,轴头用裹金或贴金。五品以下官员的诰命轴头俱用角,但叫法不完全相同。清代诰命文书的颜色种类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而不同,官员的品级越高,诰命颜色越丰富,对五品以上官员封赠的诰命颜色较为丰富,“诰命卷面有苍、青、黄、赤、黑五种颜色”[9]38。嘉庆帝封赠李廷钰曾祖父母的诰命为七色。
2.清代诰命文书的内容格式要求。清代诰命文书都有其固定的开头用语,且对于字数也有严格的要求。清代诰命文书只有少部分内容较为朴实,记录了官员的功勋和事迹等内容,而通常情况下,清代诰命大多是官样文书,内容格式化。清代诰命的内容由翰林院负责撰写,文武官员各不相同,文武官员依次使用玉箸篆、柳叶篆书写,正文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清代入关前及入关初期,诰命内容较为朴实,没有形成格式化的趋势,对于诰命的字数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到了顺治十二年,清代明确规定了诰命对于不同等级的字数要求:对一品至三品官员进行封赠,诰命的正文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均为六句,中间陈述事实的部分按照官职大小依次是十四句、十二句、十句;对四品和五品官员进行封赠的诰命,正文内容开头和结尾均是四句,中间事实为八句。诰命是以满汉合璧的形式书写的,其中,自左向右书写满文,自右向左书写汉文,在满文和汉文中间书写撰写诰文的时间,在时间处盖“制诰之宝”宝玺。
四、清代诰命文书的价值
清代诰命文书由于诰命形制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从封赠制度到格式规范,最能体现出的就是清代诰命的政治价值,封建君主通过颁发诰命来获取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官员也通过受到君主的封赠获得特殊的荣誉和地位,实现了诰命的政治价值;同时,清代诰命文书的封赠制度及格式规范对于目前的文书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清代诰命文书的文物价值。清代诰命文书为探索清代诰命制度及清代典章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诰命质地多为织锦,众所周知,丝织物是较为珍贵的材质,清代后期的诰命质地较差,其他年代的诰命质量都很好,且清代诰命形制特殊,因此清代诰命具有较大的文物文化价值。另外,根据官员等级的高低,诰命的图案、颜色、样式等都各有不同,不管是诰命的图案、颜色,还是材质,都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诰命上绘有的多种丰富图案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含义。所以,“人们多是把它当做文物收藏”[10]8。
2.清代诰命文书的政治价值。清代之所以对诰命的封赠条件、职级范围甚至是诰命的格式规范等内容均有明确的规定,是因为清代统治者知道诰命对于其统治的重要性,他们想通过封赠官员来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实现专制。封建王朝的君主和官员的利益是相互挂钩的。“封建君主以大小官宦作为实行专制独裁的可靠支柱,而大小官宦又以维护君主的统治来获取自身的地位、荣誉、享受和特权。”[11]30封建王朝通过实行一种“契约”制度,根据品级不同官员的战绩和功劳封赠给官员诰命,官员因此获得特殊的荣誉和地位,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还可以惠及子孙,而获得无上荣誉的官员必定会更加效忠君主,君主因此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帮助其维护封建统治。
3.清代诰命文书的历史研究价值。清代诰命作为一种文书,其封赠制度与格式规范均有着严格要求,对于现代文书工作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具体可从两方面阐述清代诰命文书与现今文书工作的关联。首先是清代诰命文书撰写格式与现代公文结构的基本要求。清代对于诰命文书的撰写有明确的规定,即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且每部分句数都有严格规定,而现在,“分层表达式是多数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12]111,其中的三层表达式为开头+主体+结尾形式,与诰命文书三部分内容一一对应。其次是清代诰命文书的封赠流程与现代发文处理流程。清代诰命文书的封赠流程为:吏部和兵部提准职务和姓名—翰林院拟写诰文—中书科缮写—内阁诰敕房核对—加盖御宝—颁发。目前,文书工作的发文处理流程基本为“酝酿、拟稿—审核、签发—复核、校对—用印、登记、发出”[13]265-281,且负责每个流程的部门是不相同的,如审核是由机构综合办公部门对文稿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修正。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出,现今的发文流程与清代时期封赠流程大致相同,每一项工作由不同的部门负责,部门之间权责分明;不同点是现代的发文处理流程更为细致,要求更明确。清代诰命文书不管是从封赠制度还是格式规范上,与现代文书工作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且能够为现代文书工作提供历史研究价值,有助于档案工作者不断完善、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五、结语
清代诰命文书是帝王按照官员功绩大小封赠官员的一种圣旨,诰命由于它的形制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帝王通过封赠官员不同品级的诰命巩固对官员的统治,清代诰命对于巩固封建王朝制度来说尤其重要;除了有维护封建王朝的一种政治价值,我们可以通过现存的清代诰命文书总结出清代诰命的相关知识,如封赠制度以及清代诰命文书的卷身长度、材质、颜色及内容格式要求等,对于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档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档案工作者不断完善、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此外,幸运的是,目前各个博物馆、档案馆现存的清代诰命数量不少,对于我们研究清代诰命文书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