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台茗韵

2021-12-28张雷

绿叶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台山徐霞客天台

◎张雷

登临天台山,品鉴云雾茶。

一缕茗烟,几许清幽,渲染了江南温润绵长的春天,烘托出一个清疏淡远的明前,还原了天台山云遮雾罩、层峦叠翠的仙境。人生如茶,悠长的日子在舌尖回甘,浓郁的茗香蕴含着山林川泽的味道,纠缠在江南的缱绻绮梦之中……

因为云雾茶,天台山更显古韵清绝、绰约淡雅。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里,曾是闻名中外的浙东唐诗之路的终极归宿。无论是从自然地理,还是从文化溯源、宗教渊源来看,天台山都是源远流长的诗路极地、三教圣境。天台山钟灵毓秀,造化鬼斧神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慕名而来,选择从这里启程,把经天纬地的游历开局与瑰丽奇伟的开篇均倾情献给了天台,终其一生,三游天台山,足迹遍及天台的山山水水,石梁飞瀑、华顶、赤城山、琼台仙谷、明岩、寒岩、桃源春晓等自然景致以及国清寺、高明寺、桐柏宫等寺观,都曾出现过徐霞客的身影。在他的日记里,山峰、山洞、溪流、林木、宫阙“拥峦夹翠,涉目成赏”,于诗情画意之中寄寓高洁的情怀和理想追求,留下千古传颂的名篇。

山水神秀的天台山,以千年不散的烟岚,凝固了迷幻朦胧的古典意蕴。天台山地理环境独特,6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之中,峰峦重叠,晓雾岚烟,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雨水丰沛,日照充足。造化独厚天台,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适宜的纬度、适中的海拔、适度的日照、湿润的环境,以超然的和谐与绝佳的生态双重加持,造就了高山云雾茶奇特的生命形态。一草一木、一石一花都在云蒸霞蔚中被赋予了灵性和神韵,组合成世外绮丽的亘古胜境,在雄奇的峭壁间诉说着神奇的故事。

天台山自古以来即是名副其实的茶乡、云雾茶发祥地,也是茶文化的肇始地、“中国茶叶海上之路”的源头,被称为“江南茶祖”。天台山云雾茶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灵宝祖师葛玄登临天台山,在华顶归云洞前开辟茶园,在茶道体悟中修行精进。葛玄祖师也与众多的名宿高僧、文人墨客一起,修成了天台无可企及的文化巅峰,让千年云雾茶笼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高山云雾出好茶。

天台云雾茶以华顶产茶为最佳,故又名华顶云雾茶。华顶素有“南国雪域”之美誉,以观云揽日、品茗探幽赏奇花著称。诗仙李白游历华顶,留下了“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的千古名篇。天台华顶主峰高逾千米,群峰层叠辽远,隐现于云雾缭绕之中。相传徐霞客曾为观赏极顶日出,曾“五鼓乘月上华顶”,孰料雾深露重,山色迷蒙渺远,“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云雾并非搅兴,却让徐霞客切身感受到天台华顶重峦叠翠的仙境。华顶云雾茶藏匿于深山之中,山间昼夜温差大,土壤湿润松软,水质纯正清冽,茶树生长缓慢,幸得这烟岚的滋养、云雾的浸润、灵秀的熏陶、佛光的照临,才成就了茶中的隐士、茗界的君子,也才有了“佛天雨露、帝苑仙浆”的美誉。

天台山种茶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明代屠隆所著《茶笺》描述了天台茶园的云雾景观:“天台山雾悠悠,大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造化用天道法则精心安排了这一方净土,用缥缈的云霞、蓊郁的丘陵、葳蕤的茶园、不羁的山水,匠心独运地布局了一个世外仙境,高山茶树布陈山坡,绵延不绝的大山是一幅天然立体的画布,是哪位神仙饱蘸绿汁的画笔率意地泼洒、任性恣肆地涂抹?漫山遍野奢华地铺陈,不吝笔墨地皴染,挥就成一长幅清凉的山水茶园画卷,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到极致的挥洒。

高山多雾可以让茶树叶芽长时间保持幼嫩,使茶叶中芳香油积聚,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多酚类等营养成分得以充分蕴蓄。天台云雾茶采山川之钟灵,吸日月之精华,集四时之真元,蕴天地之灵气,是大自然的馈赠,已伴随古老中国走过漫长岁月。

钟情天台山的徐霞客,在《游天台山日记》中记述了一个与茶有关的有趣片段:“丛山杳冥中,得村家,溣茗饮石上”。“溣茗”即煮茶。茶界素有“唐煮宋点明冲泡”之谓。在天台山巅,徐霞客汲泉溣茗,就地取材毫不含糊,以唐代陆羽提倡的煮茶方式,复原回归了茶文化传统。“溣茗”是茶道完整文化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蕴含大道至简、厚积薄发的朴素的哲学思想。而轻茗细啜于石上,与诸君同赴烟霞,则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完成了一次山林野趣与名士风范的因缘辐凑,经历了一场从“有我”至“无我”,最终天人合一的境界升华。

在名山极顶、云岚深处,对着千载的寺观、万年的古木、葳蕤的茶园,席地而坐,围炉品茗,一缕茶香散尽尘缘,一盅茶汤苦尽甘来,方识人生本味,这是怎样畅达致远的情怀?

在天台山,茶的功能,远不仅限于涵养心性、放松心情,时代赋予它超越自然属性的品质与使命。

天台地处东南濒海一隅,“所立冥奥,其路幽迥”“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千峰竞秀,百壑争流,瑰丽多姿,海内誉为山岳之神秀。山势逐层抬升,既有开阔空旷的缓坡,又有深邃奥曲的幽谷,加上古木参天、奇葩匝地,空气清新,自古以来即是修炼隐读的理想环境。因此东晋名士孙绰《天台山赋》得以名扬天下,高士、名僧、鸿儒争相至此游历栖息,弘扬文教。

据史料记载,至宋嘉定年间,天台山有佛寺61座、道观20座、庙宇16座、书院多所。素有天台山标志之称的赤城山,既是天台宗五祖灌顶、九祖湛然讲经说法之地,又是道教高士葛洪、魏夫人修炼的第六洞天玉京洞之所在,还是儒师学子的教读之处,曹勋、陆游、朱熹等硕儒耆宿先后到此讲学,海内各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建构了天台三教共栖的文化高地、宗源圣地。

天台山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度。地处越绝,巉峻翘楚,具备三教修为的所有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漫长的岁月里,儒、释、道三教在哲学思想上一直存在斗争和分歧。儒家修人道,反对出家修行,主张仁、义、礼、智、信;道家修天道,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佛教修佛道,主张发菩提心,以脱离苦海普度众生为宗旨。在形胜无双的天台,三教的冲突亦在所难免。然而,“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这是三教归一的核心与基石。

天台论剑的转圜,在于漫山遍野的茶园和冲淡清远的茶汤。“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凝结云雾茶天然谦谦君子之风,维系着不变的初心和纯正的品质,赋予了草本以生命的厚度与温度,在和谐有序、阴阳交融中孕育出超凡脱俗的佳茗,滋养超越宗教流派的融会贯通的茶文化,应于天性、穷神达化,荡涤心灵的尘埃,洗去尘世的喧嚣,达到中庸和融的境界。和衷共济、宁静致远是儒茶;法天顺地、自然超脱是道茶;任性随缘、清虚淡远是佛茶。三教九流在天台会聚共生,在汲水煮汤、把盏奉斟、嗅赏品饮中相逢一笑,又相忘于江湖。

绿烟袅袅,轻盈曼妙,清幽淡雅如丝如缕,水墨写意的青花盛放着更迭的春秋,清浅的茶汤消释了一己的偏执,起落的芽尖观照人生的沉浮。云雾茶里的修行大道至简,“茶禅一味,梵我一如。”真正的道潜隐于每个人的内心。无论是身着袈裟还是道袍,一声“吃茶去”,颔首应答间已达成了一种超然的默契,伴随善意的自然流露,那一瞬间的顿悟,也许已唤醒内心深藏不露的道。茶汤澄澈的天地包容会通、旷达超逸,空灵虚静中心无杂念,清寂玄远中啜饮世味,紫砂壶里煮着心照不宣的乾坤,一切尽在不言中……云雾茶激发东方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智慧,让三教在论争冲突中融通,在功法修持中趋同,在义理互补中睦居,在观念碰撞中弥合了分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天台山和合文化。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1613年,大地行者徐霞客青衣箬笠、竹杖芒鞋,顾不上车船劳顿,风尘仆仆赶赴天台山,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传奇的游历生涯,实现了“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的夙愿。在文化专制登峰造极的封建时代,他没有选择寒窗苦读走经济仕途,可谓离经叛道,立志“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探”。徐霞客是幸运的。在天台山,他不仅看到摄人心魄的绝美风光,体悟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神韵,而且品鉴了华顶云雾茶,相识了云峰和尚、高明僧人等一众僧友,感受到洞天福地的佛缘,并切身领会到天台山三教睦邻而居的和融局面。徐霞客是爱茶之人,其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具有典型的茶人精神。

其实,徐霞客思想渊源本身就是多元的,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并受到家乡浓郁的吴文化的浸润渗透。这与中国茶道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认同。在传统文化中,“道”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是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中国人不轻言“道”,不像日本有花道、香道、剑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也是唯一的草木之道。茶可谓雅俗共赏、兼容并包,既可登大雅之堂、芝兰之室,亦可进寻常人家;茶可修身,亦可齐家;宜共饮,亦宜独品——一个人心无旁骛地品茶,更能参破心中的执念。

人生至味是清欢。天台山云雾茶终年受云雾滋润,得“仙源佛窟”之灵气,由“仙茗”而至“佛茶”,其品质备受历代茶人的青睐与赞美。云雾茶冲淡平和,更有君子之风。品茗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生命奇迹的过程,也是还原初心、洗心涤虑、自我净化的过程。不同的茶,不同的滋味,就好像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往日的思绪,人间的缘分,纷纷扰扰总能在茶里浸润、散漫。人生的情怀需要一杯清茶来重塑。

冬日里,掇取数粒云雾入杯,倒上沸水。蜷曲干枯的茶芽一沾水,受惊似的突然复活,瞬间就有了生命,在晶莹剔透的空间急遽翻滚,闪转腾挪,焕发勃勃的生机,仿佛已在沉睡中等待了好久,等待一滴水的唤醒。芽尖一丝丝舒展开来,跃动奔放的生命韵律,在峰回路转、曲折迂回中悄然返青,伸展着珍藏在生命里的阳光和山岚,在蒸腾的雾气里氤氲出淡淡的茶香,提前终结了凛冽凌厉的残冬。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无论是身处闹市,还是隐居山林,或许只要有喝茶的心情,有一份淡泊的心境,就能体味人生简单而朴素的快乐。

轻烟袅袅,旋绕的茗雾熏染着清浅的色泽,变幻着尘世的浓淡,朦胧中,又仿佛看到灵秀和融的天台和徐霞客踽踽独行的身影。

草本无言,清茶有情。喧嚣的世界,似水流年,一杯云雾茶里,潜隐着不动声色的修行……

猜你喜欢

天台山徐霞客天台
天台山晨读(组诗)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在天台(组诗)
走笔天台山:胜迹与佛光,附以时间的颂词
天台山诗页(组诗)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