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广惠的生态环境梦
2021-12-28巍然
◎巍然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且还要出钱出力。有这样一个人,从1999年开始投身于环保坚持至今,已自费十余万元,在我国九个省(区、市)留下了默默耕耘的足迹,栽种了12000余棵树苗,这些树木都在茁壮成长,有的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他还坚持了12年的“白色污染”治理、河流污染调查、垃圾分类等。他就是江苏师范大学的文学教授贾广惠博士。
年近50岁的贾广惠头发花白,黝黑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眼镜,穿着朴素,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文质彬彬。有人可能会问: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书育人不是他的主业吗?是的!他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除了站稳讲台完成教学,还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带领学生开展了多项环保公益活动。他创办的新世纪限塑同盟环保社团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作为大学教授,他是如何走上生态环境保护之路的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热爱文学结出环保因缘
贾广惠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阅读,有着炽热的文学梦。文学作品中那些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深深打动了他,文学提供了想象,更展示了美好,那些富有感染力、冲击力的山川美景描写更是让他感到震撼迷醉。然而,现实中的场景又让他很失望,耳闻目睹的是自然环境的不断毁坏、树木被砍伐、河流变黑臭等,让他感到惋惜伤感甚至气愤。因此,他觉得自己应该有责任去做些什么,哪怕改变一点也是好的。这种朦朦胧胧的意识直到他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记者工作才真正被触动并付诸行动。
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贾广惠被分配到江苏徐州矿工报社任记者。到了媒体工作后,对环保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得益于他到处奔走观察采访,发现了很多环境问题,河流、大气、土地等被污染的东西逐渐多了起来。记者的职业感受增强了他的环保意识,也激发出行动。由于看到的太多,就想着记录和改变,也有力量去做一些环保的事。
环保之路始于植树行动
贾广惠的环保之路来自一次意外刺激。1999年植树节前夕,他所在单位组织了一批年轻记者到徐州青年记者林开展植树活动。当贾广惠得知这一消息后,以为自己能够去参加植树活动,为此还准备好了工具。就在大家集合准备出发的时候,他兴高采烈走在前边,心想要多种几棵树,谁知,等到上车的时候,才被告知没有他。这让他很意外,于是去找带队领导,可是跑到车跟前,领导坐在车里听到请求,竟然不答应。看着大家说说笑笑远去,他无法形容自己心里的失落。与这次活动的失之交臂,使他下定决心,自己去植树!
不久,共青团徐州市委员会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通知,发动徐州市区青年人去栽种一片新世纪青年林,贾广惠看到很兴奋,马上报了名。那天下午,天气阴冷,他带着铁锹、水桶,一个人跑到云龙湖北大堤现场和一群陌生的青年人植树。半个下午,他栽种了两棵树,还站在自己栽种的小树旁让记者给他拍照留念,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这个环保的起点,让他终生难忘。从此,每年植树节前后,贾广惠都会在他生活的附近区域植树,每年都不少于100棵。
贾广惠于2000年考入广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江苏师范大学任教。尽管环境和职业都改变了,但植树的信念一直未改。在江苏师范大学两年的时间里,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发动学生参与其中,在校园内外种植了百余棵树。
名校深造力促校园环保
贾广惠并没有满足于一边当好老师,一边做环保的现状,又于2005年考入武汉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他说,在武汉大学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还干了几件“大事”,那就是制止校园纸餐盒泛滥、栽植“博士林”与抵制浪费。其中有几个故事让他记忆深刻。
一是追赶学生。当时武汉的塑料餐盒泛滥成灾。他看到大学生一日三餐都在过度使用塑料餐盒吃饭,不卫生、不健康,而且垃圾桶里、宿舍旁到处都是丢弃的塑料餐盒,造成大量堆积。这样的消费方式既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资源,他想管一管。一开始,那些使用塑料餐盒的男生并不知道他的意图。每当他看到有同学端着塑料餐盒,就会快步赶过去,劝说他们不要使用,他们似乎觉得奇怪,但通过劝说也答应不用了。可是第二次,又看到他们端着塑料盒回宿舍去,他就赶过去再次劝说,他们有点不好意思,快步走回宿舍。到了第三次遇见时,他们干脆就跑起来,贾广惠就跟在后边追,一直追到宿舍,继续劝说。到了第四次,他们飞快跑进宿舍后干脆把门锁上……
二是提交建议书和在餐厅宣传。贾广惠认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改变现状,毕竟武汉大学有几万名学生,于是他几次上书校长,提出禁止使用塑料餐盒的建议。他还自费买了多双竹筷子和定制了横幅,在一个教工家属餐厅开展了使用竹筷、杜绝一次性木筷的推广倡议行动。对此,餐厅经理非常支持。
三是栽种“博士林”。武汉大学曾经被誉为“最美校园”,但在贾广惠看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植树,进一步美化。他在读书的第二年,号召同学一起到外语学院的后山上植树,十多位博士积极响应,虽然只是栽种了十余棵树,但大家很有成就感。为了表示感谢,贾广惠请大家吃了一顿午餐。后来他几次回到母校,都要去看望已是郁郁葱葱的“博士林”。
重新回到江苏师范大学任教后,他发现学校食堂滥用塑料袋问题严重,他决定继续做下去,要寻找一个切入点。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在校园开展限塑行动,先从食堂就餐抓起,禁止学生使用塑料袋。
多举措校园限塑成效显
治理白色污染,仅仅靠口头劝说就产生了奇迹,食堂的塑料袋消耗量明显下降,这是贾广惠通过实践得来的结论。他所任教的云龙校区有一个千人就餐的食堂。2008年他毕业回来,看到学生就餐使用塑料袋打包带走的现象很普遍,就决心制止。一开始劝阻的时候,那些学生都觉得很奇怪,从来没有想过,使用塑料袋有什么不好,更不关心污染环境的后果。贾广惠坚持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内外反复劝阻,被教育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食堂的塑料袋使用量慢慢地减少了。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就这样坚持守在食堂一年多。
通过城市开发边界与生态红线的“两线合一”,实现通州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以及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带动作用[3]。将通州与北三县衔接,加强跨界地区的统一管控和规划,共同开展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相结合,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解决通州建设的历史问题,在实施单元上实现管控“两张皮”到管控一体的突破,并在全区层面协调乡镇的发展问题,落实发展和生态方面的重点项目。
其间,竟然多次发生学生“躲猫猫”的事情。冬天的早晨,贾广惠通常5点多起床,6点左右赶到食堂早早等候,由于学生要去教室早读,习惯性用塑料袋携带食物,他就一直盯着。就这样苦口婆心的坚持,让他成为学生议论较多的“名人”,有的学生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就敬而远之;有的在进入食堂大门时便问:老贾在里面吗?还有的看到他去了,赶紧从别的门匆忙“逃走”……
通过坚守他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于是经过筹备,在2009年成立了新世纪限塑同盟社团,动员有环保意识的学生加入,再以他所带的班级为主体去开展具体活动。
限塑不仅靠堵,还要有创意,贾广惠说。他多措并举,首先是食堂值班。安排社团成员轮流在食堂集中宣传,下课就餐的时候几个成员在食堂门口分别把守,身披红色绶带,发现使用塑料袋装饭菜的同学,就劝说他们。其次是自费买了一部分重复使用的餐盒。为了鼓励学生使用自备饭盒,他自己掏钱去买。说到这里,贾广惠讲了一个小插曲:由于他购买的次数多、数量大,老板把他当成了商贩,直夸他生意好。最后是奖励使用餐盒的学生。他为了鼓励学生使用餐盒,不定期组织社团发放水果给那些使用饭盒的同学,虽然只是一根香蕉或一个苹果,但受奖励的学生倍感温暖。
管住学生还要抓好食堂的限塑。贾广惠又想到了需要食堂的配合。他先后购买了800个塑料筐和其他餐具,分送到学校两个校区的8个大食堂。投放的塑料筐可以重复使用,能够消毒,避免了塑料袋的使用。在他的具体行动和建议下,两个校区的食堂都推广了纸袋子和纸餐盒,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塑料餐具,杜绝了使用塑料袋、塑料餐盒盛饭菜的行为。
植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贾广惠带领下,新世纪限塑同盟社团不断扩大活动范围,走出校园,走出徐州,走出江苏,到苏鲁交界的大运河畔植树,到荒山植树;还坐一天的火车奔赴大西北,到被沙漠围困的甘肃民勤县,在荒沙中植树造林。
“校园限塑是一个起点,只是我环保事业的基础,我已经带领社团走向社会,在广阔天地里打造出一个更大的环保舞台。”贾广惠的一番话虽然平淡朴实,却彰显出更大的雄心壮志。
校外植树是贾广惠每年坚持且成效最大的活动。他长年在徐州城乡植树,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带着学生参与。一些场景都在他日记里呈现:第一次是带着2007级学生到徐州汽配城植树,一个班都去了。大家挥动铁锨,有的挖树坑,有的填泥土,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劳动的场景很热闹。他带着一个班级的学生去徐州古黄河畔植树,还带领学生四次奔赴徐州贾汪区植树,山上山下的忙碌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培育生命的欣喜。2010年至今,他八次带队奔赴四千里外的甘肃沙漠植树,每次都会种下1000多棵梭梭苗,累计近万棵梭梭树已经茂盛地成长起来,组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在沙漠里发挥着防风固沙的作用。
到中国台湾植树是非常特殊的一次经历。贾广惠借着访学的机会,到台北辅仁大学进修。其间,他在与学校神父沟通后购买了几批名贵树苗,先后在校园栽植了45棵树,以纪念1945年宝岛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环保路上的坚守与憧憬
贾广惠坚持环保公益20多年,也引起一小部分人的不解和非议,有人说他是“不务正业”,甚至有人说他“憨”。对此他听后一笑了之。因为作为环保社团指导教师的贾广惠见解独到: “除了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还是培育人才,创造美好环境。通过环保这个平台来锻炼、造就环保和其他社会公益领域的人才,让学生能够得到课堂之外的东西,走入社会发挥作用。最起码是促使他们提高环保意识,激发奉献意识,这才是我做环保最大的目的与成效。”
做环保的痛点是缺少经费,贾广惠却没有让这成为“拦路虎”。多年来,不论是校园内还是社会上的环保团体,缺乏经费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很多社团举步维艰,直到现在仍然是个困局。贾广惠带领的新世纪限塑同盟能够坚持做下来,就是以自己有限的课题经费为支撑。他带领学生申报的环保课题,获得了一定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经济压力。
贾广惠还找到了一条特色教学实践路径:将公益(环保)、教学、科研三者有机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和参与公益。一是可以通过公益行动教育学生;二是带动学生参与公益,开展活动;三是他个人的公益行动为社团拓展了环保实践空间。同时,又可以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公益活动获得体验,掌握第一手资料,丰富公益行动经验与感悟,使科研能够针对公益进行研究,科研也会促进公益行动和教学成果的积累。
这些年来,由于坚持环保活动,他和社团先后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3次获得中华环保基金会的立项课题,2次荣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二等奖与三等奖,2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还获得全国优秀环保社团称号等荣誉。贾广惠先后荣获“华东地区优秀环卫志愿者”称号、“2013年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2018年江苏省第十届母亲河奖等。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
贾广惠从一个人行动,到带着一群人,直至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环保行动,他已经把环保当成了一项造福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事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站在新时代的又一交会点上,贾广惠满怀豪情地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越来越感觉到近几年来我国环境改善的大变化,加之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确立,我坚信美丽中国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我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为改善生态环境一如既往地奉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