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CEP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1-12-28王雅莉

理论探讨 2021年2期
关键词:价值链成员国重构

◎王雅莉,王 妍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RCEP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RCEP不仅有助于整合区域多重制度框架,形成开放统一的亚洲市场,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和全球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而且还能大幅改善中国的外贸环境,有力推动中国与RCEP成员国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贸易投资和产业分工关系,从而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因此,如何全面客观地分析RCEP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文丰安指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不仅包括资源环境的质量、资本积累的质量和技术进步的质量,还取决于对外贸易质量[1]。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更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因此,RCEP会为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开放和促进内外循环的良性互动提供坚实的基础[3]。与此同时,RCEP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全面与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CPTPP)部分国家重合,且在国际地位、开放程度和融合发展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甚至冲突[4]。此外,印度退出此次协定也对我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5],而且RCEP本身的“高质量”“平衡”“互惠”等多重目标难以兼顾[6]。因此,本文拟对RCEP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以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一、RCEP的基本框架及面临的问题

(一)RCEP的基本框架

RCEP共包括20章,主要涉及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技术壁垒、海关措施、检验检疫、贸易救济、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经济技术合作和争端解决等14个内容。我们将这些内容进一步划分为四大领域,其构成了RCEP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

1.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RCEP致力于为货物贸易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并将重点放在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上面。与“东盟+1”自贸协定相比,RCEP成员国内部企业可自由选择区域价值成分或税则归类改变两个标准作为原产地规则,大大提高了跨国贸易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与此同时,RCEP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方面采取了更加统一透明的规则,大大降低了货物贸易的制度成本。

2.服务贸易的渐进式开放。根据服务贸易的特性,RCEP在市场准入、最惠国待遇和商务人员流动方面针对不同行业作出不同规定。首先,大幅提高国内政策的透明度,稳定国外经营者的经营预期,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其次,将金融、电信等重要服务业纳入开放范围,提高各成员国在相关领域监管的统一性;再次,对行业进入壁垒进行规范,尽可能降低外资进入服务业的行政壁垒;最后,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流动规则进行改进,尤其是在国内停留和审批手续方面。

3.投资营商环境的实质性改善。投资营商环境一直以来都是RCEP各成员国争论的焦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RCEP规定要从实质上改善投资营商环境,给予国外投资者以最惠国待遇,保护其核心资产,提高投资自由度和投资便利性,并赔偿其由于冲突和争端等导致的财产损失,保障其财产转移自由,使各国的投资营商环境获得实质性改善。与此同时,RCEP还给各成员国保留了对极敏感领域以及重要公共福利目标进行监管的权力,并允许成员国为维护其基本安全利益采取行动。

4.贸易新议题的规范。RECP主要是就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中小企业等贸易新议题进行了规范。首先,在电子商务方面,尽可能减少成员国对数字贸易的限制,同时保护区域内消费者的隐私安全;其次,在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方面加强政府间的合作,统一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规则,提高透明度和合作水平,支持跨区域的创新投资和知识流动;再次,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注重成员国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最后,在竞争政策和中小企业方面切实保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公平的商业机会,提高其经营能力。

综上所述,RCEP的内容和框架既坚持了高质量开放的基本原则,又兼顾了成员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二)RCEP面临的问题

1.稳定性不够。从RCEP签署的曲折历程来看,多国尤其是印度和日本表现出摇摆不定的倾向,印度暂时退出RCEP是对这种不稳定性的最好诠释,日本虽然暂时加入了RCEP,但是其对于印度的退出一直耿耿于怀。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较差的稳定性源于各国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印度国内民众害怕加入RCEP进一步扩大贸易逆差,并冲击国内制造业,因此反对声音很大。日本则希望印度加入以形成对中国的牵制力量,印度临时退出削弱了日本达成RCEP的积极性。

2.深入合作的基础较差。无论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是刚刚成立的CPTPP,其成员国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同质性。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但在制度环境、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方面仍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这就为形成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RCEP各成员国之间不但在制度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多次的地缘政治博弈甚至军事冲突,不利于RCEP各成员国开展深入合作,形成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

3.外部干扰因素较多。除了内部存在稳定性不够、深入合作的基础较差以外,RCEP稳定运行的外部干扰因素也不容小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CPTPP。众所周知,CPTPP成员国与RCEP成员国存在较多重合,尤其是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既属于RCEP成员国,又属于CPTPP成员国。同一成员国需要遵守不同的贸易协定,而一旦两个贸易协定发生冲突,必然会导致其中一个贸易协定的正常运行受到干扰。更重要的是,美国虽然没有加入CPTPP,但是其作为CPTPP前身TPP的倡议国,无论是对CPTPP,还是对RCEP中的东盟各国,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以上干扰因素会成为RCEP正常运行的重要障碍。

二、RCEP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

RCEP的框架在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RCEP有利于中国区域价值链重构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美差距的日益缩小,美国对于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趋势越来越恐惧,开始采取种种措施来抑制中国价值链升级,其对于华为的制裁和对中国引进人才的干预就是明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将注意力从全球价值链升级转向区域价值链重构,而RCEP的签署无疑为中国区域价值链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首先,从供给侧来看,RCEP的成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网络形成“美国—欧盟—RCEP”三足鼎立的态势,而RCEP凭借低廉的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将成为全世界最有潜力的生产中心,从而为中国区域价值链的重构奠定了供给侧基础。其次,从需求侧来看,无论是中间品贸易还是最终产品贸易,RCEP成员国都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内向化趋势。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9年年底,RCEP内部各国制造业增加值中只有不到30%来自欧洲和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其余超过70%均来自亚洲,从而为中国区域价值链重构提供了需求侧基础。最后,随着RCEP成员国之间在生产和市场方面联系的不断加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依赖关系正在呈现出不对称发展趋势,即其他成员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而中国对其他成员国的依赖性逐渐减弱,换言之是RCEP更离不开中国,而不是中国更离不开RCEP。以韩国为例,2019年与2000年相比,其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流向美国和日本的比例从23%下降到10%以下,减少了近14个百分点;韩国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流向中国的比例则由2000年的不到9%增加到2019年的接近30%,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对RCEP成员国来说,美国和日本的影响正在持续下降,中国的影响则稳步上升,意味着在基于RCEP重构区域价值链的过程中,中国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正在与日俱增。

(二)RCEP有利于双循环战略提质升级

双循环战略既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以内部大循环为主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毫无疑问,中国坚定地推进RCEP正是对这一战略的最好诠释,而RCEP协议的正式签署无疑将为双循环战略提质升级铺平道路。首先,RCEP致力于构建的高质量自由贸易区会从根本上降低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进一步凸显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有利于缓解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冲击。同时,中国还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进口中间产品,从而降低全球流动性泛滥给国内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有利于维持国内较低的物价水平,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其次,RCEP关于服务业开放和投资营商环境改善的条款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打破行业进入壁垒,完善市场竞争,从而促进国内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国内流通成本降低和交易成本削减,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高质量运行[7]。最后,RCEP对于贸易新议题的规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国内创新能力提升。更重要的是,RCEP的正式签署能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中国扩大金融开放,改善中国的经济金融政策环境,为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RCEP有利于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高水平动态平衡

2020年12月16日到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其与供给侧改革一起构成了我国“十四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线。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之后,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涉及的诸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需求侧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外贸和投资持续下滑,内需增长乏力;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过快增长,大量线下实体店快速消亡,国外奢侈品消费却逆势快速增长。因此,只有对需求侧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真正显现出来,否则实际经济增长率就会大大低于潜在增长率,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CEP的签署对推进中国的需求侧管理、实现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首先,围绕RCEP形成的生产网络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实现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RCEP所关注的竞争政策规范性有利于中国构建起更加良性的竞争环境,打破平台垄断,促进实体经济复兴,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普通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从而有利于需求侧管理的实现。最后,RCEP对服务业开放以及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强调能够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促进二者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三、RCEP框架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由于RCEP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该框架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一)内部结构性风险

虽然RCEP内部成员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方面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但也正是由于这种互补性,使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面临一定的结构性风险。如上文所述,中国可以利用RCEP对区域价值链进行重构,并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但这种攀升与韩国、日本的产业发展存在冲突。日本和韩国作为RCEP中的发达国家,已经处在价值链高端,一旦中国的价值链攀升威胁到日本和韩国的产业利益,势必引起RCEP内部冲突,日本和韩国也会采取种种措施对中国区域价值链重构行为进行抵制,从而不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的价值链攀升行为也会损害中国的产业发展,并在中低端产业方面与中国发生冲突。更重要的是,RCEP内部成员之间在制度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会把产业发展和经济利益方面的竞争扩大化,从而使RCEP内部的结构性冲突不断加剧,进而对中国区域价值链重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外部竞争性风险

RCEP存在稳定性不够和外部干扰因素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的外部竞争性风险。具体来说,虽然目前RCEP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但是各国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不容小觑,而且这种差异在特定阶段会成为决定RCEP成员国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说,虽然美国没有加入RCEP,但是其对东盟10国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威胁到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全球霸权地位时,其就会利用这种影响力破坏RCEP的贸易协定。与此同时,虽然美国目前并未参与到CPTPP当中,但是随着RCEP协议的正式签署,尤其是中国在东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美国势必重新主导CPTPP进程以遏制中国崛起,这也是“攀升国”与“守成国”之间博弈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目前CPTPP成员国与RCEP成员国之间高度重合,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越南、文莱、马来西亚等七国既是RCEP成员国同时又是CPTPP成员国。一旦中国的崛起威胁到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作为CPTPP前身TPP的倡议国,美国势必重返甚至主导CPTPP进程,并利用贸易规则来限制RCEP内部成员国之间的深入合作。

(三)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RCEP内部成员国之间缺乏深入合作的基础,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上的挑战。具体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8]。同时,RCEP内部一些成员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技术和人才的管控也将越来越严格,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创新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中高端产业难以快速发展的条件下,RCEP的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又会驱使逐利的资本将中低端制造业从中国转向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可能出现“空心化”趋势,从而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此外,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依赖性在逐渐减弱,尤其是在光电设备、交通运输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等中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国如何对自身产业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融入RCEP也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挑战。

四、RCEP框架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RCEP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双重影响,因此,我国应积极采取对策措施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一)优化创新路径,加快推动区域价值链重构

RCEP既给中国重构区域价值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也给中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亟须应对的挑战,而积极推动创新是有效把握机遇、成功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面对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封锁和人才的管控,我们应从两个层面对创新路径进行优化。首先,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卡脖子”技术限制。可以在RCEP框架内深化与日本和韩国的合作,对日本和韩国的高科技产品开放市场,积极欢迎日韩的高科技企业来中国投资,逐步推进中日韩三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其次,充分发挥我国在5G、新能源、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高科技优势,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导区域乃至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必须取消对技术创新不利的一系列限制性因素,允许生产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在国内外自由流动,同时优化金融环境,消除市场垄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9]。

(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合作共赢应对内部结构性风险

RCEP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且在制度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根本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才能化解内部结构性风险。众所周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过程中通过合作共赢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0]。因此,在高端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可以与韩国和日本进行分工合作,即分别在同一产业不同细分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同时,中国可以为日本和韩国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但作为回报,日本和韩国也要对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提供帮助和支持[11]。随着中国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也要将部分低端产业逐渐转移到东盟国家,并向其开放国内市场,以实现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同时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义利观”的最好诠释。在此基础上,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区域价值链重构中的制度话语权,尤其是要积极参与相关的规则制定和标准化认证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并通过区域价值链重构逐渐重塑全球价值链,从而在更广泛范围内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三)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本土品牌以应对外部竞争性风险

尽管RCEP的正式签署使中国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外开放,并促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但面对日益加剧的外部竞争性风险,我们还是应该把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放在国内,通过国内大循环的畅通积极打造本土品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产品与世界市场的相互依赖关系,变“中国需要世界”为“世界需要中国”。首先,充分利用RCEP规则对国内的流通体制和营商环境进行改革与完善,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大幅降低商品在国内的流通和交易成本;其次,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改变目前各地区域产业同构程度较高的情况,使各地区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最后,进一步降低国内服务业尤其是部分垄断行业的进入门槛,允许民营企业和国外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服务质量改善和服务成本降低。在此基础上,本土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广阔的市场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科技创新,逐渐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本土品牌,随着本土品牌的形成,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使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得基础性保障,外部竞争性威胁也将随之大幅削弱。

猜你喜欢

价值链成员国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北约成员国武装部队参与在乌克兰举行的2020年联合军事演习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全球价值链重塑战略机遇期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什么是意向创始成员国?(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