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大局观
2021-12-28辛向阳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时常提及的一个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非凡的大局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很多重要著作中都充分展现了这种大格局和大视野。他在2019年5月明确指出:“我经常讲,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7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必须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进行。认识这两个大局,必须将其放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中去认识,必须将其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去认识,必须将其放到人类发展和全球变革进程中去思考。
一、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战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我们党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解决任何重大问题都有全局战略、全局思维,在全局中确立方针政策,从来不会只是局部看待问题。
(一)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发展的大局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十分注意对大局的分析和把握。1988年9月,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方案的汇报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这是邓小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这“两个大局”的构想不仅具有想象力,而且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是推动改革开放发展极为重要的先手棋。
第一个大局就是强调沿海地区要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大胆地干,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千万不要贻误时机。沿海一些地区要走在全国的前面,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更好地带动全国的现代化。这个大局就是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摆脱贫困、迈向富裕,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个大局可以更好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二个大局就是在国家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东部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要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3]邓小平同志明确了第二个大局的丰富内涵:东部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时机和基础就是在20世纪末,因为这个时候东部率先发展了二十多年,有基础了;东部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式方法,包括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以及产业转移和人才引进等。
(二)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对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着眼于丰富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着眼于更好地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关系中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东西,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所要求的。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大局观。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11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认为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各地区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是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他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4]34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实现了这个宏图大略,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社会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江泽民同志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436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总原则,即“把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把西部地区发展同实现全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345。这些原则既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提出来的,也是实事求是的。2000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全文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设想的汇报》。“2000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8.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西部地区累计超过1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0%左右。先后开工建设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187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约3.7万亿元”[5]。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规模进一步加大。仅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从2013年到2018年,中央财政下达广西转移支付资金超过1万亿元。“2014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对新疆自治区和兵团转移支付从2636.9亿元增长到4224.8亿元,年均增长10.4%,6年合计支持新疆2万多亿元”[6]。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强调的。2007年2月,胡锦涛同志谈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面对改革开放新形势新任务,邓小平同志对全国协调发展进行深刻思考,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我们贯彻邓小平同志这个战略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提出了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7]首先,提出东北振兴战略。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经过一段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8]经过6年艰苦努力,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初见成效,于是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其次,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务院于2004年3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9]应该说,这个《意见》提出的措施和政策力度是非常大的,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促进中部崛起。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0]2012年8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新形势下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推动中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11]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中国中部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生机活力,8年多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习近平同志对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战略。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战略,而且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继续推进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如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
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早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中央决定,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的共同特点,是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236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12]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关于长江经济带,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3]1“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13]7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习近平总书记都有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战略,有力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大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国发展的宏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大局”是致力于从全球发展和世纪伟业的高度来解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问题的。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4]这就告诉我们: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的结果,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得出来的科学结论,是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变革方向得出的现实结论。“两个大局”要求我们做到“两个深刻认识”。
(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变成了美好生活要求
第一,物质文化需求更高了,从生存型的需求变成了发展型的需求。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当代实际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发展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是人民群众发展需求的客观反映。发展权既包括经济上的发展权,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发展权等。这个权利是全方位的,不是单方面的。
第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人民群众民主法治需求的发展。他强调,通过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实现人民的民主需求,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满足人民的法治需求。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各项事业的公平正义性。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16]95因此,“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16]96。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其中一条就是通过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来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17]三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392018年5月,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1]359还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360此外还有养老、信息化等需求也在增长。对于这些美好生活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是高度重视的。2019年2月3日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他说:“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1]345解决好养老问题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人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十分迫切,要求更多更高质量的信息供给。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
第三,需求更加重视质量,从过去解决“有没有”,到现在注重解决“好不好”。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政治建设、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都在强调高质量。我们不仅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好教育的要求,还要在提高就业容量的同时,解决就业质量,实现人民群众对于更稳定工作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人民群众对于更满意的收入的期待,而且要健全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民群众对于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期盼;我们不仅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实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还要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实现人民群众对于更舒适居住条件的期盼;我们不仅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更优美的环境,还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实现人民群众对于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
第四,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人民的客观需求,还要注重人民的主观感受,也就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讲了多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第十二部分有一个标题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66在2018年这一问题被强调了四次。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说:“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8]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9]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
在2019年,这一问题至少讲了九次。2019年3月4日,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1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内,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1]。之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2019年4月15日至17日在重庆考察时,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2019年7月5日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中,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工作时,2019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讲到“三感”,在1月8日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22]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都在强调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5月12日在太原考察时,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2020年9月17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2020年9月25日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在强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23]这几十次的讲话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深刻领会。
2.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第一,新的需求不仅是多样化的,而且是相互交织的,不同的需求之间有交叉,也存在矛盾。如何在同一时空中满足如此多样化需求,是一个巨大挑战。
第二,更多的民生科技要求。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24]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
第三,更普惠、更便捷的公共服务。更普惠的公共服务包括惠及的群众更多、更直接、更有效;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包括更少的管理环节或者管理程序,更多地在云上服务,让百姓少跑腿,最多跑一次。
(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2020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25]
1.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大变局使时代主题发生新扩展
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伟大成就让世界和平有了稳固的基石,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大规模的、毁灭性的世界性大战是打不起来的,但时代主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放眼全世界,世界经济总体上发展很快,但财富集中进一步加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的国家间的马太效应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世界实际上有发展但没有共赢,有和平但缺乏整体安全,甚至在少数霸权国家的操纵下,很多国家陷入极其不安全的困境,这种格局导致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那些深处战争、恐惧、冲突困扰的国家强烈呼吁建立和平与发展基础上的“安全与共赢”新格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虽然这些因素都在威胁着人类和平与发展,但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利益日益交融、命运与共。
顺应这种世界性广泛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作为维护世界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在努力克服“赢家通吃、输家皆输”“霸权者胜、弱小者乱”的国际社会困局。中国努力改变世界,制止战争,倡导国际新秩序,带动发展中国家减贫脱贫,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2.中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中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世界谋大同,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1]436二是中国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正在变成越来越广泛的实践,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这一实践中变成现实。这一共同体形式多样,既有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也有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既有中非命运共同体,也有中拉命运共同体;既有亚洲命运共同体,也有海洋命运共同体。三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谁也无法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们要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引导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1]473
与过去相比,机遇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一是机遇与风险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机遇中有风险,风险中又往往孕育着机遇。危中有机,机中有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26]二是一些机遇出现后往往会被一些西方国家垄断,这些国家很可能利用包括新科技革命以及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讹诈世界或者进行不平等的交易。20年前的机遇期更多的是一个较为客观、自然的机遇期,就摆在我们面前,可以去寻找、利用和把握。今天的机遇期变得复杂了,有些机遇就在那里,但是利用起来十分困难,就是因为一些霸凌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阻止其他国家利用这些机遇,甚至是以不平等的规则和条约来获取某种发展的机会。打破这种垄断的重要路径就是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三、“两个大局”与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新发展格局等三个大局相互联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促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把握这“两个大局”还必须与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新发展格局贯通起来,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中去考虑。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面性问题、总体性问题
总体布局是不断发展的,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16可以说,我们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问题的解决都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展开。当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广阔,总体布局还会进一步丰富发展。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根本性问题、重点问题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完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使这两者相互融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的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又要防止自发市场体制带来的负面性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全面依法治国要处理好党和法的关系,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三者有机统一,既要坚决反对所谓的“党大还是法大”的政治陷阱,又要把握“权大还是法大”的真命题;全面从严治党要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稳固的依托。
(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国际环境问题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由于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美国正在试图格式化中国的制度与发展,对华为5G的全面围剿,利用“五眼联盟”“民主国家联合体”的构想,再加之已有的瓦森纳协定等,对中国的发展会产生巨大阻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更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权、霸凌、霸道。单边主义没有出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由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27]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意味着:一是任何利益都不能高于这个利益,任何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都必须予以解决。这既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了180多年的伟大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了一百年的伟大理想。二是国家完全统一是伟大复兴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任何形式的国家分裂行为都必须坚决反对。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1]405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既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历史大潮。
(五)新发展格局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阶段性路径问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新时代的新阶段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现实路径。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要解决面临的国际国内问题与挑战,就要确立新发展格局:一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要认真研究国内循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关键的梗阻问题,找到解决梗阻问题的方式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封闭起来搞建设,而是通过自身的良性循环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多的市场空间,能够更多地吸引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局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高瞻远瞩,站在百年、千年的维度思考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展现了长时段的历史大视野;站在全球、全世界的角度思考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命运,展现了全空间的现实大思考;站在宏伟目标的角度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展现了穿透性的未来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