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必然性

2021-12-28张伟娟陈永森

理论探讨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球化

◎张伟娟,陈永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117

全球化的过程充满着矛盾。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人员、货物、信息的流动,促进了全球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全球化也总是伴随着强者与弱者、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体与分离等矛盾。这些矛盾处于一个同一体中,当“合力”大于“张力”时,全球化就处于发展趋势;反之,就会严重受挫。美国金融危机过后,全球化的趋势减缓,逆全球化的浪潮趋强,新冠肺炎疫情更给全球化蒙上一层阴影。如何看待全球化的矛盾?全球化的未来趋势如何?如何化解或缓解全球化的矛盾?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全球化通常意义上是指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和人类生活相互依赖不断增强的过程。全球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全球化指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是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全球化的决定性要素。广义的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包括经济全球化,还涉及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领域。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经济全球化,但也涉及其他领域。

从历史上看,全球化大约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冷战的结束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以世界为舞台的经济活动,整合、改造、重塑了地球上的生产、经营、流通和消费。更加便利的交通和互联网信息交流,压缩了全球性的时空,使世界变成地球村。最近一轮的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快速、波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全球化。

全球化始终伴随着矛盾。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激起当地人民激烈的反抗;英国等列强的殖民统治以及不平等的贸易同样激起了被压迫民族的持久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化尽管是出于“契约”,但同样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了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现象。

(一)反全球化的理由

反全球化是现代社会一种自发的反对全球化趋势的运动。这一运动不是制度化的,甚至不是统一的。反全球化人士反对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反对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全球化运动阵线集合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如生态保护者、人权倡导者、无政府主义者、乌托邦左派、转基因食品反对者、文化多样性和地区自治的支持者、地方权利的捍卫者以及强大和统一的国家辩护者。反全球化运动始于1999年的对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抗议活动,这次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导致会议无果而终,这次行动被抗议者誉为第一次反全球化主义的胜利。迄今为止的反全球化运动总是与抵抗所有的“经济全球化峰会”相关,这些抗议活动通常是非暴力的。

反全球化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反对全球化的不平等的竞争及其后果。资本主义长期把非洲大陆当作世界体系的原材料供应地,这使非洲长期“落后积弱”。苏东剧变后,东欧国家把自己的大部分国有固定资产出让给外国人,使本国遭受毁灭性经济衰退。金融开放,使外资银行过早进入本国,导致本地银行的发展出现停滞,因为外资银行更垂青风险低的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留给本国的银行就剩下那些信用水平低的企业了[1]。如此等等,都引起利益受损方的不满。

2.反对全球化带来的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全球化造成国家间以及国家内部日益明显的贫富分化。全球化往往使世界资本集中在一小撮人手中,这种现象被准确地称为“富人的社会主义”。“358名亿万富翁所拥有的财富相当于总计25亿人,即几乎世界一半居民的所有财产”[2]33-34。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生产向第三世界转移,使很多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因就业不易,使发达国家工人失去了对劳动报酬讨价还价的余地。美国这个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最高和最富有的国家,也是贫富分化严重的国家。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通报,在就业总数中有差不多1/5的人收入低于官方规定的贫困线,成为“有工作的贫民”[2]168。财富分配不公正是反全球化的主因,反全球化的行动往往辅之以“意识形态问题”,抨击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冷血无情。

3.反对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削弱。在反全球化人士看来,全球化所带来的重大威胁还包括国家主权的减弱。在他们看来,国家的决定特别是经济上的决定,常常服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欧盟意志,即使是最发达和自足的国家,也不再是完全主权国家。

4.反对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压制。反全球化人士认为全球化扼杀了当地文化,传播了单一、浅薄的文化。在他们看来,全球化使消费文化和低级的模仿文化毫无障碍地边缘化了本土文化和高雅文化,并轻易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易消化的商业产品,如快餐文化。他们认为,现代文化是由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制造出来,市场所推销的代替了他们真实所需要的。

5.反对全球化造成的生活单一化。在反全球化人士看来,全球化进程使世界范围内社会生活方式单一化。反全球化主要活动家认为,全球化强加了一种统一性,但人类不需要统一,不能用一种尺码来衡量所有的东西,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一个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才能满足不同的人和不同社会的需要。

6.反对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糟蹋人类生存的家园。当本国的生产受到限制时,发达国家就把高风险、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充分说明了资本全球扩张的后果[3]。在反全球化的行动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环保组织的身影,环境保护主义者把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看作一种生态帝国主义或生态殖民主义而大加挞伐。环保主义者也反对全球化的产业链,因为全球产业链加大了产品的运输距离而增加了能源消耗;同时,成本的降低、产品价格的优惠助长了消费主义以及因此带来大量废弃物。“地球第一,健康第一”“本地生产,本地消费”是一些环境主义者的口号。不过,在反全球化中,多数环保组织出自欧美国家。发达国家的一些激进的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只关心全球化加剧了环境恶化,对穷人的生活并不在意。“他们积极地游说本国政府针对来自穷国的产品设置不合理的环保标准,甚至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4]。

在反全球化的抗议活动中,确实有一些示威者全然否定和敌视经济全球化,但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不满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负面结果。“所谓的反全球化运动,这一称呼更多地被运动的反对者而不是运动自身采用”[5]。有的反全球化者甚至倾向于用“全球化”一词,因为他们赞同分享友谊、文化、烹饪、团结、财富和资源[6]。有些激进的反全球化者所反对的是新自由主义驱动下的全球化,或者说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扩张,希望有一个能够带来普遍福祉的全球化。不同的反对者所反对的东西不同,其目标也往往不同。

可以说,反全球化的多数理由是成立的。全球化资本的扩张确实给发展中国家甚至对发达国家的部分人群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反全球化作为一种思潮和运动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反全球化运动向全球化的过度化敲响了警钟:资本不可肆意妄为,主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性、文化的传承性、社会的公平性、生活的多样性有其独特的价值。反全球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全球化的纠偏,有利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

(二)从反全球化到逆全球化及其缘由

逆全球化也被称为去全球化,是与全球化进程反向而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政客迎合本国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情绪,为逆全球化推波助澜。2016年6月,英国以微弱优势通过了脱欧公投;2016年11月,美国公民把鼓吹“美国优先”的右翼民粹主义代表特朗普推上总统宝座。特朗普上台后,接连“退群”,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反移民主义政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7]。

逆全球化浪潮与反全球化运动相关又有其独特特征,从反全球化到逆全球化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是主体的变化。逆全球化可以说是反全球化的升级版。反全球化群体也往往是逆全球化群体,如民粹主义者、反移民主义者、反多边主义者、贸易保护主义者等,但反全球化人士往往与政府唱对台戏,政府本身一般不是反全球化的主体,逆全球化则是政府支持和推动,某些政府成为逆全球化的主体,逆全球化体现为某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民粹主义需要一个能代表他们的党派和人物,特朗普就是美国民粹主义的代表。

二是内容的变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所反对的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区别。反全球化人士特别反对资本对本国资源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逆全球化淡化了生态环境问题议题。特朗普甚至否认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的影响,决定退出“巴黎协定”(拜登当局已重新加入)。特朗普对环境问题的冷漠,能够看出他的逆全球化政策与环保主义的反全球化的区别。环保主义者反对资本的全球扩张,反对自由贸易,但主张环保的全球合作。生态社会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就指出,绿色主义者“不仅要‘全球性地思考,地方性地行动’而且也要‘地方性地思考,全球性地行动’,然后最终,‘既是全球性地又是地方性地思考和行动’”[8]。

三是手段的变化。反全球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对全球化的理论批判;另一方面,是反全球化的街头抗议活动或称反全球化运动。反全球化运动主要形式是游行示威,偶尔有零星的暴力破坏。而逆全球化则采用的是“脱欧”、“退群”、增加关税、“脱钩”、制造业回归等。

四是结果的变化。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前,尽管有反全球化的思潮、团体和运动,但全球化的趋势并不因此而减弱;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化则产生较大的逆转。如上所述,反全球化运动始于1999年对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抗议活动,以后的诸多国际会议都能看到反全球化组织的抗议。不过,无论他们如何抵抗,全球化的步伐并没有减慢,真正让全球化的节奏慢下来的是逆全球化潮流。

为何信奉新自由主义并极力推动全球化的英美反而成为逆全球化的急先锋?关键在于许多原有的矛盾激化并产生了新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是全球化受益国国内财富分配不均造成的矛盾。财富分配不均不仅是反全球化的理由,还是逆全球化的发酵剂。如上所述,发达国家在把制造业外移的同时,也使本国的产业空心化,美国甚至出现经济不景气的“铁锈州”,大量失业工人对全球化不满。当美国的大量实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时,大量的美元却流入美国,造就了“繁荣”的金融经济。“在金融主导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来自资本的报酬或资本价格水平高于劳动要素的报酬或劳动价格水平,收入分配不再能够真实反映要素贡献的大小”[9]。金融经济的高收益被金融寡头和少数精英占有,而多数人则与资本收益无缘,这又成为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根源。特朗普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只见树木不见树林,迎合民粹主义的要求,成为逆全球化的急先锋。

二是全球产业链布局的经济效率与国家经济独立的矛盾。从理想的角度上看,各个国家自然禀赋不同、发达程度不同、劳动力供给不同,全球产业链布局能发挥比较优势,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但全球化也使一些国家的产业链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国家的医疗卫生用品缺乏。美国高官多次呼吁美国及其他国家要反思全球产业链安全问题,声称疫情有助于就业和制造业回归,似乎疫情为“脱钩论”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日本也积极鼓动产业回归,并承诺给回归企业补贴。

三是移民和难民与本土居民利益的矛盾。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国家因生育率下降而产生的劳动力短缺与老龄化问题,同时,接收一定难民也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大量的移民挤占了本土居民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能产业的岗位,挤占了本土居民的福利资源,增加了国家负担,带来了文化融合问题。这些都激发了排外的右翼主义者的情绪。

四是旧规则与新形势的矛盾。自由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是在基本共识的前提下经过协商而加入的,各成员国自愿履行各自义务,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些规定和条款已经不怎么合时宜了。比如新加坡已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但现在依然被归于发展中国家;一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贸易规则也已滞后[10]。

五是国际交往便利性与安全性的矛盾。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全球人员交往与货物贸易更加频繁,但全球交往也使恐怖主义得以乘虚而入,同时病毒也借助全球化在世界蔓延。有些国家出于物质安全、技术安全和健康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考虑,试图重建国内产业链和限制人员往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化进程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逆全球化也有其理由,但有些理由并不充分。有些现象表面上是全球化造成的,实际上有更复杂的原因;有些问题并非逆全球化就能解决,没有全球化可能问题更严重。反全球化并不对全球构成真正的威胁,对全球化构成实质性危害的是逆全球化。逆全球化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国际秩序,激化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极大影响了全球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资源使用效率;加深了国际政治关系裂痕,冲击着国家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信任基础;使国际社会未能在重大议题上(比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疫情防控上)达成共识并采取一致的行动。透过现象看本质,美国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崛起的恐惧才是特朗普当局逆全球化的根本驱动力。中国把握了这轮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美国的一些人主观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好处(事实并非如此),想象崛起的中国成为自己的对手。已经败选的特朗普的“脱钩”、贸易战、制裁都是为了抑制中国的继续发展,试图打着“美国第一”的旗号吞噬全球化更多的利益。

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性

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真的能完全拒绝全球化吗?回答是否定的。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全球化不可逆转。

(一)全球化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简单地说是人、物、资金与信息流动的国际化。这种国际交往、交流和交换之所以成为可能,根本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作用集中体现在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跃性发展上。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轮船和蒸汽机车,使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及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比以往大为加强。19世纪末出现了以电力取代蒸汽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轮船和铁路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使用,并且效率和性能大为提高;电报的发明和使用使信息传递加速,世界因此而大大“缩小”;汽车和飞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国之间人员往来更加便捷和频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最近几年兴起的数字经济具有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潜力,赋予全球化新的内涵。有了数字化助力,服务贸易更容易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一种新型的全球化。有人认为,智能化和机器人使国际资本在世界寻求低廉劳动力成为不必要的了,全球化停滞了,这是一叶障目。大数据、智能化是全球化的助推器,其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有目共睹。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带动了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在这次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重要作用。放眼未来,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7]。

(二)全球化带动了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

虽然全球化有很多负面作用,但也使很多国家受益良多。首先,国际贸易带动了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些实行开放政策,加入全球化进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比封闭国家更快。出口增长是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逐渐富裕起来的核心所在,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中国的崛起固然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开放无疑也是重要的加速剂。其次,国际投资推动各国企业的发展。外资可能会对民族工业造成伤害,但如果本国企业能够积极迎接挑战,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勇敢地进入世界市场,也能化挑战为机遇,不断壮大自己,甚至弯道超车,华为就是生动例子。确实,因全球化使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威胁乃至经济崩溃(如亚洲金融危机)的例子不少,但不能完全归咎于全球化,也有国家治理不完善、应对失当的问题。

(三)全球化改善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表面上看,工人受雇于资本家,受跨国公司的剥削,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说,在工厂里工作是比待在农村种植水稻更好的选择”[11]。因为工作强度减弱,生活水平提高,世界上许多人的寿命较以前有较大的提高。至于反全球化人士提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要具体地分析。确实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负担,但以下三个方面也值得关注:首先,在落后封闭的世界里,也许较少化学污染物,但其他的环境破坏也未必就不严重,如传统农业对森林的砍伐;其次,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固然有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结果,但也有自身产能落后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科技的采用,产业也在转型升级,污染程度将降低;最后,明智的国家可以在加入全球化进程中,利用国际标准,不断使生产和产品绿色化。

(四)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世界交往和知识交流

跨国旅游使人们的眼界大开,改变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封闭状态。全球化也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有了接受域外教育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学生到发达国家学习,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更多的现代知识,学成回国后帮助了本国现代化建设。互联网更是完全打破了空间的距离,使世界各国公民的联系更便捷、更广泛。可以说,反全球化的人士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也是利用了全球联通的技术。

尽管全球化的手段和结果并非无可挑剔,反全球化乃至逆全球化也有其理由,但总体上全球化是合规律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围绕经济全球化有很多讨论,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12]392

当然,全球化本身也是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出现新特征。这些新特征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新理念。新自由主义的原则已经无法解决全球化的矛盾,代之而起的是更加平等、公平与公正的规则。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动新型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二是新主体力量。过去的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在新型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更明显,崛起的中国的作用将更大。三是新科技手段。新的科技革命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次疫情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全球联系并不因人员的隔离而中断,充分显示了现代科技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四是新格局。自由贸易协定曾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逆全球化思潮其作用有减弱之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既促进了区域贸易和投资增长,也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改变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形成全球化的新格局。世界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面对全球化受阻的国际局势,认准历史潮流,积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开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作为崛起大国的韧性和自信。

三、以矛盾思维推进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化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矛盾的普遍性和复杂性造就了全球化发展过程的曲折性,要使全球化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福祉的方向发展,就要正视矛盾并缓和乃至化解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化解矛盾进而推动新型全球化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于如何推动全球化发展和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国内学术界已经有很多探讨,这里仅仅从哲学层面谈一些看法。

(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在矛盾的斗争性中把握其同一性,注重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渗透和向对立面转化的一面。“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包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有集中化,又有分散化;既有国际化,又有本土化”[13]。这些矛盾既可能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和谐共处,也可能走向对抗,使统一体走向分裂。走向和谐共处还是对抗分裂,不仅要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内在因素的制约。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动新型全球化的良方。习近平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后,又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及“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化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2]510。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就是尊重各国的合理利益、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求同存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2]510。在全球化时代,主权国家难免有竞争,但合作还是多于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必然两败俱伤。2020年,特朗普当局借疫情加大对中国的打压,但美国从中国进口反而有增无减。在疫情危机中,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将目光投向中国,我国向美国出口了数百亿只口罩以及防护用品,呼吸机等医疗设备更是数不胜数。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也激增。全球化有矛盾,但我们要在矛盾中看到同一,充满自信地走全球化的道路。

(二)在合规律中求作为

全球化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蒸汽机在各领域的应用,世界开始了全球化进程。“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陆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4]32。工业革命使从前孤立的民族联结起来,落后国家主动地或被动地推行新的文明。“资产阶级革命,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中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14]35。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这个合乎规律的历史又是人创造的,没有人类的积极有为就不会有全球化历史。“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5]。

全球化是有意识的人积极活动的结果,世界各国在加入全球化进程中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各国政府的作为。一些非洲国家在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后曾经历过经济增长,但20世纪80年代后,非洲人均收入水平却一直在下降。拉美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取得了较大发展,一些国家制造业的增长甚至超过10%,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增速开始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分配不公、沉重的债务、忽视农业发展、环境问题,使拉美经济举步维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后来因为金融危机使亚洲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受到重创。中国的改革开放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并成功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充分显示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是否发挥积极作用要看其是否被明智地利用。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充分体现了推动新型全球化的积极有为的精神。全球化因有中国的参与和积极推动,这种合乎规律的历史进程将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基于历史自觉的新型全球化的探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纵深推进将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全球化动力不足的背景下继续全球化进程,并呈现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价值追求的新型全球化面貌。

(三)在曲折中求发展

全球化是合乎规律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全球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曾为两次世界大战所冲击,因冷战而形成两极,因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受重创,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转折。在疫情防控期间,世界贸易和人员往来急剧下降,面对特朗普的“退群”和“脱钩”,有人开始对全球化是否继续发展产生怀疑,甚至认为全球化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其实是缺乏辩证思维的表现。历史上发生过一次次对全球化冲击,但最终还是回到全球化的轨道上。全球化之路曲曲折折,一些偶然事件也可能成为蝴蝶效应,但前途是光明的,“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12]199。新冠肺炎疫情借全球化而在世界蔓延,但疫情不是逆全球化的理由。事实证明,病毒无国界,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标。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以及我国政府在抗疫中展现出的与世界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担当精神,将有助于消除各国对全球化带来公共卫生安全的担忧,重拾人们对全球化的信心[16]。

(四)在不平衡中求相对平衡

在组织中存在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平衡和不平衡是相比较而言的,因为组织系统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当组织系统内部各因素、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的个别因素和方面的变化,就会出现局部的不平衡,如果这个不平衡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根本动摇平衡状态。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就不平衡而言,一是不同国家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而发展中国家则被迫服从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原料的榨取,导致一些欠发达国家资源衰竭和生态环境破坏;由于殖民形成了欠发达国家的单一种植,使一些欠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心—边缘的不对等关系。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如美国制造业外移,片面发展金融业,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并使一些发达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三是经济发展与其他领域发展的不平衡。跨国公司片面追求利润,加入全球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区域安全、生态安全、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造成各种冲突。此外,还有发展空间不平衡、族群收入不平衡等。要使全球化维持下去,就要尽量削减这些动摇平衡状态的因素,尽力维持国家间以及国内各个阶层间的平衡,防范资本全球流动带来的风险。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主张多边主义,主张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这是一种新型的全球化。这种新型的全球化将维护各方平衡,维护各方利益,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在全球化中获利,使全球红利能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得到公正的分配,使政治、经济、社会、安全、文化、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得以协调起来。

(五)在追求利益中讲道义

在义利关系上,一个主体有重义轻利、义利兼顾、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等多种选择。加入全球化的国家一定是为本国谋利的,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全球化曾经是充满血腥的,如今那种恃强凌弱的全球化已经过时了。在这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国际关系背景中,“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17]。为了共同的利益,“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18]。“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型全球化实践,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率先经济复苏的中国不是把其看作谋取商业利益的机会,而是展现大国担当,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承诺要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目前,我国正在向53个有需求的国家提供疫苗无偿援助,同时也在向27个愿意购买中国疫苗的国家出口疫苗。此外,中国正式宣布加入国际“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同时带动更多有能力的国家加入并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这些实际行动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正确的义利观。

猜你喜欢

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与当代全球化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逆全球化下的中国外贸新局面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理性认识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