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自动除颤仪在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观察
2021-12-28魏耀庭
魏耀庭
(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 30012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因素,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脏射血功能突发性终止,可引发心脏骤停,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表现为昏迷、呼吸不规律、脉搏停止等症状,而心室纤维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是引发心脏骤停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通过实施除颤可改善心室纤维颤动,缓解心脏骤停,提高患者存活率[1,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人工除颤和心肺复苏已难以满足急救需求,而体外自动除颤仪可自行判断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能量发放电流,同时配合心肺复苏,最大限度提升急救成功率[3]。为证明体外自动除颤仪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升医院急救质量,本研究就体外自动除颤仪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患者,根据患者采用不同除颤方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纳入标准:意识丧失;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颈动脉搏动停止;心电监护显示心脏停搏;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发现心脏骤停已无生命体征者;脑血管疾病者;体内大出血者。参照组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65~88(73.68±5.62)岁;发现心脏骤停至接受除颤时间1~30(15.65±3.85)min。研究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66~90(73.86±5.88)岁;发现心脏骤停至接受除颤时间1~30(15.74±3.99)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发现患者心脏骤停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持续血压、心电监测,并反复静推阿托品。参照组给予人工除颤:将普美康心电除颤仪(济南泰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能量序列设置在200~360J,根据除颤效果决定除颤次数,设定200J能量。采用心肺复苏和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处理连续3次电击除颤3次无效者,并再次电击除颤。若复苏10min后,自主循环仍未恢复,应推注碳酸氢钠,如自主循环恢复,给予护胃、护肝、护肾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体外自动除颤:采用德国普美康体外自动除颤仪(德国曼吉世有限公司)除颤治疗,自动识别时间设为10s,电击心率范围>180次/min,每次程序次数为8次,每次能量逐渐递增,分别设为200J、300J、300J、360J、360J、360J、360J、360J。若多次除颤后仍未恢复心跳,且自动体外除颤器提示没有除颤指征,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肾上腺素注射。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抢救有效率、首次除颤成功率、院内存活率、呼吸恢复时间、脉搏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肾上腺用量。抢救有效率评价标准:(1)显效:呼吸、意识恢复,且存活时间>2h;(2)有效:呼吸恢复,血压≥80/60mmHg,心电图显示自主心律,但未苏醒;(3)无效:至抢救结束,心脏无反应,心电处于静止状态或起搏电流可夺获心室而未触及大动脉搏动为。除颤成功评判标准: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或规则的室上性节律、室性自主节律,血压升高,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即为除颤成功。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抢救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脉搏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肾上腺用量小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n参照组研究组t P值3636呼吸恢复时间(min)7.76±1.473.36±1.345.00<0.05脉搏恢复时间(min)7.26±1.263.88±1.424.43<0.0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min)10.29±2.134.96±1.254.24<0.05肾上腺用量(ml)7.96±1.174.26±1.095.28<0.05
2.3 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院内生存率比较 研究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院内存活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院内生存率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是常见的危急重症,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现阶段心肺复苏和常规除颤仪是危急重症的急救手段,但应用效果不理想。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体外自动除颤仪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中,该仪器是一种新型抢救治疗仪器,具有便携性、自动化的优势,可减轻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也能缓解人力资源紧缺的压力[4,5]。通过采用体外自动除颤仪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可将患者抢救黄金时间缩短,显著制止患者猝死。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抢救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采用体外自助除颤仪可显著提升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质量。这是因为传统除颤仪需要人工操作,由操作人员识别患者的心率,针对性调整电流和能量,在识别过程中容易耽误时间,而体外自动除颤仪可经内置电脑分析,自主判读心电图,确定患者心律类型,确定是否需要电击,能在最佳急救时间内纠正患者的心室纤维性颤动,从而实现有效急救[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脉搏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肾上腺用量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体外自动除颤仪可有效促进心脏骤停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善。这是因为体外自动除颤仪可尽可能缩短应急反应时间,通过快速电击,终止室颤、室扑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在通过心脏高危起搏点兴奋,控制心脏搏动,促使心跳恢复,避免长时间缺血缺氧而损伤脑组织和其他器官,有利于缩短患者呼吸、脉搏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8,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院内存活率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采用体外自动除颤仪成功率较高,对提升患者院内存活率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因为体外自动除颤仪无需医护人员操作,根据设定的程序快速除颤,减少人为因素对除颤成功的影响,同时该仪器还可以快速改善心脏骤停对脑组织损伤,这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10]。
综上所述,体外自动除颤仪可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有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除颤的影响,提升除颤一次性成功率,这对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改善和生存率提升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