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调查的中职旅游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探究
2021-12-28郭晓云
郭晓云
广东省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广东东莞 523000
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对口率低、就业稳定性差等现象。为真实掌握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从而更科学构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本人对东莞某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近十年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1 调查方向
根据此次调查的需要,作者编制了《东莞市某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简称“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毕业生基本情况、工作状况、从事岗位性质、薪资情况、就业满意度、工作岗位对相关能力需求等共22个问题。
2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星微信小程序,通过微信发送二维码的方式,向该校2009至2018届旅游专业约600名毕业生发放电子版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412份,回收率为69%。
(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1 毕业生基本情况
回收的调查表中,绝大多数样本来自毕业五年以上的学生,具体分布(见封三图2)。
图2 毕业生毕业年限表
2 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分析
调查显示,98%的学生在毕业两个月内找到首份工作,有53%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的薪酬水平在3000元以下。首次就业和专业对口的占54%,然而在一年内就变更单位的毕业生高达61%,有37%的毕业生表示工作至今换过4份以上的工作。毕业五年后的就业和专业对口的比例降至22%。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的初次就业门槛不高,但是薪酬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了中专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位以第三产业基层服务岗位为主,用工缺口大,因此就业机会选择多;技术含量低,因此起薪低,与学生的期望水平有一定差距。一年内变更单位的毕业生比例超过一半,说明初次就业的稳定性低。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持续下降,说明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欠佳,多数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留在旅游专业发展,旅游行业的人才在持续流失。
3 学生心理调查结果和分析
调查显示,65%以上的学生当初选择旅游专业的原因是自己喜欢,当问到如重新就读还会选择旅游专业的降到43%。原因聚焦在工作太累,收入增长慢等方面。这说明了学生对旅游行业不够了解,心理预期过高,造成其岗位适应力低。也就是说,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
4 课程设置和素质能力培养
在课程架构方面,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学生占27%,和从事旅游专业的比例较接近;有45%的学生认为有改进空间;83%的学生认同应加强实践操作类;48%的学生认为对目前就业最有用的学习是实习实践,其次是专业技能,占18%。但是现行旅游专业的课程架构,是80%专业理论,20%技能操作。以上数据说明现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就业趋势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素质教育方面,受访学生中,认为旅游从业人员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道德品质(68%)、沟通能力(62%)、实践经验(39%)。超过85%的受访者认同职业素质教育和其他教育同等重要。
5 校企合作
87%以上的学生认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对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受访者中,85%的学生认为要增加实习机会,42%的学生认为增加企业专家授课,59%的学生认同工学交替培养。
二 原因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对目前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从数据来看,中职旅游专业的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岗位适应力低、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目前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普遍存在独立性差、不愿吃苦、纪律性差、比较脆弱的缺点。而相对其他行业,旅游业具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不稳定、流动性大等特点,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很难马上适应。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管理理论,心高气傲,不想从基层做起;另一方面,也存在学生对旅游行业没有充分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规划。从学校到企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落差,没有一个缓冲过程,更没有及时的引领和循序渐进的安排。因为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导致不少学生产生了迷惘和厌倦等消极情绪,上班几天就辞职的情况并不罕见。
(二)学校教育方面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具体表现在其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知识难以跟上时代的更新,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其二,是学校的实训场所稀缺,是学生提高训练技能的最大瓶颈;其三,师资力量不足,需要大量同时具备学历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才能组建一支稳定而高效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带来更适应企业需求的教育方式;其四,不够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学生岗位适应力低。
(三)企业方面
很多旅游企业的人员流动量大,主因是收入不稳定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学生在企业没能得到因人制宜的职业规划,看不到上升空间。他们既没有得到足够的人文关怀,也没有受到尊重和重视,更不可能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价值认同。因此,许多学生无法适应旅游企业的工作环境,因而离开。
(四)社会方面
中职旅游专业招生数量难以突破,原因是社会观念陈旧、很多人不看好旅游业,认为是吃青春饭,而且是伺候人的,因此很多家长也对旅游服务工作有了歧视,认为社会地位低,不受尊重。
三 调查结果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与企业实行更好对接,现代学徒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多方位深度合作、工学交替,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和行业竞争力,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从而保证学生能实现稳定的高质量就业。
四 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要保证现代学徒制能达到预期效果,就须充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以产学研相融合为基本制度。本人所在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原有的订单班小范围试点,探索出符合本专业发展特点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从标准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制等方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一)校企深度合作,创造平台
首先,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合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从企业长远效益和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完成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积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方面应当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创设适合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良好氛围;对接的旅游类企业也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提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的实习岗位和专业的师傅,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学交替模式,为学生展现良好的就业前景,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双导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二)制定分段计划,逐步深化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和旅游行业特点以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三阶段交替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技能,在企业培养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第一阶段:职业基本素质培育阶段(第一学年)。本阶段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企业观摩了解为辅。在本阶段,学生通过在校学习通识性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及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观摩现场实际工作情况、养成基本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和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学习的侧重点,提升专业认知,融入企业环境。
第二阶段: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阶段(第二学年)。本阶段以强化技能实操为主,提高职业素养为辅。校内教学增加专业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学校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不同层次的短期岗位实训,在企业适当轮岗。短训结束后,学生返回学校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查遗补漏”,弥补短板,考取相关证书,全面提高实操技能。与此同时,学校和相关旅游企业都必须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把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放在首位并让学生在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前提下,对自身精准定位,树立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
第三阶段:综合职业技能提升阶段(第三学年)。本阶段以岗位实操为主,教学管理为辅。根据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轮岗实习,在教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岗位任务,综合提升职业技能,通过在岗位中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敬业乐业精神,保障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以相关职业道德为个人的准则,提高旅游工作的质量,完成更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提升。
(三)完善考核机制,鼓励个性
现代化学徒制度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它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考核形式更加多样性,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要根据现代学徒制中的“双重身份、双元教育”等特点,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科学合理的评定人才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一是突出激励作用,全程考核,方式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良性发展;二是制度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相结合,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三是多方参与,构建融合学校标准和旅游类企业用人标准于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 结语
从就业调查结果来看,实行现代学徒制对于提高旅游专业就业情况大有帮助。实施现代学徒制,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培育人才,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纲领、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有力举措,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