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德化瓷塑艺术的守正与传承

2021-12-27庄晓阳

东方收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

摘要:德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作为世界上“以瓷塑人”为特色的窑口,其瓷塑艺术在明代中晚期达到了巅峰。德化瓷塑艺术吸取传统木雕、泥雕、绘画等艺术之长处,融木雕、泥雕、瓷塑技艺于一体,加之“中国白”胎质细腻、透光性好等独有的材质美,其独特的材质与造型洋溢出清雅恬静、温柔细腻、自然洒脱的艺术魅力。在德化陶瓷业发生巨变的当前,如何守正与传承优秀的传统瓷塑艺术,是当前德化瓷塑界必须共同面对的核心课题。

关键词:德化陶瓷;技艺传承;守正创新

众所周知,德化是世界瓷塑的发祥地。德化瓷塑艺术始于宋,盛于明清,在中国陶瓷史上久负盛名。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即已被选为宫廷贡品。明代中晚期,由于政治的需要和民间信仰的逐渐兴盛,以宗教为题材的德化石刻、木雕、泥塑、瓷塑与绘画艺术也随之绽放异彩。各种宗教活动盛行,各类绘制工艺融会贯通,使德化明代瓷雕技法日臻成熟,并形成许多优秀的艺术流派。正如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明代嘉靖年间,德化地区就有著名的庙宇十多座,出现了一批绘画大师和雕塑名匠,如《德化县志》载:“明,纪廷圣,西关外人,工书法,善画佛,写大士影妙相庄严,曲肖慈悲三昧,远近争宝之。”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德化民间艺人,世代相传,不断涌现出许多陶瓷名家和佳作,以“瓷圣”何朝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从根植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中汲取创作营养,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以“中国白”为材料雕塑创造的瓷塑艺术作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色泽滋润,衣带飘拂,形神俱美,栩栩如生,传到国外,在国际上获得很高的评价,称赞它是“国际瓷坛上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

德化窑明代瓷塑艺术深受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化瓷塑艺术作品,以观音、如来、达摩、弥勒、文昌帝君、罗汉等艺术形象居多。德化瓷塑艺术突出其优良的瓷质,以摒弃彩绘而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独具艺术风韵,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莹润的釉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中国和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化瓷塑作品在艺术处理上,充分发挥中国传统艺术“传神写意”的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着意人物外表衣纹的刻划修饰,线条深秀洗练,柔媚流畅,圆劲有力,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具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衣纹雕塑处理特点,充分展示出了人体之美。尤其是“瓷圣”何朝宗,在继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种流派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的八字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观音大士形象,造型工巧,仪态婉然俏丽,形神兼备,既是神,又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达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整体塑造与细部刻画的完美结合,被称为“何来观音”,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天下共宝之”的盛誉。如泉州海交馆珍藏的何朝宗瓷雕作品渡海观音,其造型仪态婉然,面目娴雅秀丽,表情平静安详,双目低垂凝思,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德化瓷土质地十分优良,洁白温润,细腻柔软,揉、捏、塑、雕,可塑性强,用这种瓷土雕塑的瓷塑艺术形象具有内敛、雍容的艺术特性。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以瓷泥为媒介,“运刀如运笔”,注重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讲究的是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的气韵,通过富有弹性而又丰富多变的线条,或表现飞奔的情态,或表现不同质感,或表现不同体型,或表现不同个性……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瓷塑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出神仙佛像以及历史人物等的风度神韵。

德化瓷雕的艺术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雕塑史上,以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利用自然材料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艺术创造才能,成为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立足于世界雕塑艺术之林。把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用纯朴的艺术语言和独到的审美意识,通过瓷雕技法,去刻画塑造对象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形成与众不同的美学理念,开辟了瓷雕艺术的崭新境界。可以說,德化瓷塑艺术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雕塑典范和完整的雕塑范式,构成了人类伟大、美好、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艺术犹如一条长河,是流向现实和未来的,是不断推陈出新的。继承传统需要在创新中,而非在守旧中实现。德化窑瓷之所以会有着久经不衰的生命力,正是应证了这一生存法则,它把自然界中的自然形态、物象和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技艺、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地加以吸收、借鉴并运用,创造出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时代在发展,德化瓷塑艺术在政治、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也在不断地发展,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及时代气息。如何守正与传承德化传统瓷塑艺术,可以说,每一位立志献身瓷塑艺术的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这一课题。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与代表——德化瓷塑艺术,越是传统的,越是精髓。诸如清末民初的苏学金、民国特塑师许友义、近代瓷塑家苏勤明,以及当代的苏清河、许兴泰、苏玉峰、邱双炯、陈德卿等瓷塑名家,不管外界如何观念日新、发展迅猛,他们始终坚守着薪火传承几百年的传统神韵,秉承初心,向优秀传统艺术学习,不断传承和发扬德化传统瓷雕技艺文化,简直达到了佛家所追求的“心气自在”之境地。

艺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艺术的生命在继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得以发扬光大。只有把陶瓷艺术创作的根深深地扎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不断向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将最美的色泽洁净淡雅、细腻温润如玉的德化瓷呈现出来,用德化的陶瓷艺术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内涵,才能使德化的传统瓷塑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才能使瓷塑艺术创作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为什么几百年来人们的瓷塑艺术创作一直无法超越“瓷圣”何朝宗,德化瓷塑艺术一直无法取得更有意义的突破,其实不只是技艺的问题,关键在于艺术修养。如今,不少年轻瓷匠沉不住气,在走上瓷艺创作之路时,过于急功近利。当下的德化,在对传统陶瓷雕塑的守正与传承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更多地强调西方的解剖、造型,而忽略了优秀传统的精髓,对如何传承优秀的瓷塑艺术相当得迷惘,更有甚者简单地将之等同于简单的模仿,缺少了自己的语言。

其实对传统瓷塑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不仅要传承传统技艺,更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敞开兼收并蓄的胸怀,吸纳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在瓷塑艺术创作中融入现代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思想,对题材加以拓展,对造型、技法、装饰等施以现代理念,对材质、釉色、烧制技艺以现代科技加以改良、创新等,在德化瓷这一材质与瓷塑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向优秀的传统艺术汲取营养,不断提高瓷塑艺术的文化内涵,从而真正回归德化传统陶瓷雕塑之魂。

也唯有融入当代文化和生活姿态,不断去探索、研究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扩展瓷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语言,全新诠释德化瓷塑创作的真谛,使作品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与环境,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瓷塑艺术的东方气质和本土文化,奉献出更多不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把德化瓷塑艺术推向一个超越现状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德化县志[M]. 乾隆十二年.

2.唐·纳利(英)著,吴龙清译. 中国白:福建德化瓷[M]. 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9.

3.德化县志[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

4.德化名瓷研究文集编委會 [C]. //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 香港:华星出版社, 1993.8.

5.冯先铭. 中国陶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6.叶文程,林忠干,陈建中. 德化窑瓷鉴定与鉴赏[M]. 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1.12.

7.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12.

8.黄春淮,郑金勤. “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M]. 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10.

9.郑金勤. 窑火映红的天空——探访德化古窑[M]. 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9.8.

作者简介:

庄晓阳,男,1986年12月生。现为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福建省金牌工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泉州市第四次高层次人才、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古城匠心”泉州市传统工艺杰出青年传承人。创办德化县锦阳艺术陶瓷研究所及德化县锦秀通玉瓷研究所。十多年来,积极探索德化白瓷与釉艺结合之路,成功攻克陶瓷釉艺中最难控制的“辣椒红釉”与釉下五彩结合,这是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全国或省级展会上屡获殊荣。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
浅谈江苏航院“一体两翼”思政教育模式
守正创新,新时代广播经营之道
党报新闻人执业的“变”与“不变”
基层党建工作的守正与创新
提升“四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
找准增强新闻“四力”的着力点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