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新闻人执业的“变”与“不变”

2019-05-27谢建晓

新闻爱好者 2019年5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传播方式党报

谢建晓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媒体格局重新“洗牌”,传统媒体的生态和从业者的生态发生了嬗变。信息传播载体、媒体传播规律、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作为党报新闻人,既不能丢了安身立命的“手艺”,也不能忘了新闻执业的初心,要守正创新,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

【关键词】党报;传播方式;目标受众;守正创新

2018年初,全国有20多家报纸停刊,2019年初又有10多家报纸停刊。一时间,纸媒发展好像进入了严冬,生存状况“哀鸿遍野”。而《北京晨报》的停刊,更是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2018年的最后一天,《北京晨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并在头版刊登了悲壮的“最后一声问候”:“《北京晨报》明起休刊,感恩这么多年的陪伴,抱歉这个冬天的离开。”“这个冬天”听起来是双关语,既是时节的冬天,也是媒体的冬天。

在媒体转型发展的当下,一大批都市报最先败下阵来。这给党报新闻人也敲响了警钟。目前,新媒体已占领传播主渠道,传统纸媒人必须求变,这是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党报的性质和公信力,要求党报新闻人必须牢牢坚守舆论主阵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定力,滚石上山,坚守阵地,融合发展,在“变”与“不变”之间进行“突围”。

一、媒体生态环境发生巨“变”

信息传播载体变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受众的叫法从“读者”悄悄变成了“用户”,新闻信息的载体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一叠纸”。

或许这是一次倒逼,传统报业尤其是党报,纷纷加强传播手段建设,从最早的网站、微博、微信到APP,再到微信公众号,从电子阅报栏、手机报,再到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建设新兴传播载体,推动新闻产品进入各类用户终端,让党的声音占领新的舆论场。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处于从“相加”到“相融”的关键阶段,“移动优先”“用户意识”“报网端微屏打通”,已成为党报新闻人的共识。各级党报纷纷设立融媒体机构,重塑采编流程,实现新闻内容“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化传播与多终端适配”。遇到重大新闻事件迅速发声,基本做到了新媒体先行,纸媒创新宣传形式,网上网下同发声,推动“报、端、网”内容的全网传播,实现立体传播平台的特色化生长、一体化融合。信息传播载体虽然变了,但信息传播更强势。

2019年2月18日一早,获悉河南省镇平县乡村教师张玉滚成功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节目当晚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当天上午9:00,河南日报所属新媒体推送了张玉滚当选的预告,并迅速采集了一批关于张玉滚的稿件,党报的“两微一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H5等多种形式,推出重磅融媒体产品,第一时间推送给移动端读者。此外,做好融媒联动,第二天《河南日报》刊发张玉滚相关新闻时,配发融媒体产品的二维码,读者拿着党报“扫码”,还可以阅读到版面呈现之外的精彩图文视频,党报不再只是这“一叠纸”。

信息呈现形式变了。党报以及所有纸质媒体,以前呈现的都是文字、图片,视觉上再创新也无非是在版式上玩点新花样。但是自2017年底开始,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视频成为纸媒信息呈现形式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携手腾讯公司推出“AR科技看两会”创新产品,打开手机QQ,扫描河南日报版面上两会报道的图片,图片居然在手机上“动”了起来,形成了即时动态视频。这种AR技术巧妙打破了二维与三维的界限,让报纸版面“秒变”屏幕,实现了平面阅读和立体影像的无界转换。

以前,视频是电视台的拿手戏,但随着信息传播载体的变化,纸媒信息呈现从纸到屏,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质的变化。以后,随着人工智能和5G的发展,可能“屏”的概念也要颠覆了,比如,电冰箱前面板都可能成为党报的传播载体,到那时候,可视化的信息呈现将成为主流。所以,党报新闻人要有超前意识,尽早掌握视频拍摄和制作技术。

媒体传播规律变了。在全媒体的传播语境下,新闻传播的规律变了,纸媒已经从最初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进入到读图时代,现在又快速进入了“读图与读题”的阅读时代。这一阶段,受众读报更重“色”、更重标题“颜值”。一份报纸,照片色彩好,标题“一见钟情”,就能抓住受众的眼球,阅读率也会大大提高。

为适应挑剔的受众,纸媒纷纷重视刊发大幅照片,使版面上照片分量大于文字分量,照片成了版面上的视觉中心。为何?为的就是“博眼球”。版面上重点稿件的标题越来越短,字号越来越大,用词越来越讲究。为何?为的就是“醒目”。一条文字新闻能吸引读者往往取决于新闻标题。移动终端上的标题,直接关系着一篇文章的点击率。

当然,新闻人要争做“标题控”,而不是“標题党”。好标题是新闻的价值核心,做“标题党”只能一时吸粉,被“忽悠”几次后,用户自然不会再上当。党报新闻人制作标题,既要用心琢磨措辞用语,“题”不惊人死不休,又不能跑偏做“怪题”,不靠猎奇出彩、不靠媚俗出彩、不靠模仿出彩、不靠骂人出彩。一句话,好标题不能靠炒作。

有一次,郑州空气质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一。这是当天省级媒体和郑州媒体的“同题作文”比拼,结果是省级党报新媒体的稿子登上了当天的各大新闻头条。那次的标题制作过程很曲折,党报纸媒编辑与新媒体编辑反复讨论,大家列出了五六个标题,互相问“你看哪个标题读者会打开看”。同时讨论标题的细节处理,比如关键词放在什么地方,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不用引号……新闻人这么执着,都是新媒体传播规律“逼”的。

受众阅读习惯变了。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在“互联网+党报”的角力场上,能做得出类拔萃的,绝不仅仅是勇者,还有智者。智在哪里?即以巧妙的角度取胜。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变了,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人们“阅读”党报,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

同时,也不再是你说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党报记者采写出稿件后,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推送,这时候,一个新颖的角度、一个独到的切入点,往往能让一篇新闻脱颖而出。

事实上,报纸读者和新媒体用户,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能随时将你抛弃,报纸读者以一个订阅季为单位作选择,而后者看你不爽就能立即取消关注。在口味如此刁钻的用户面前,党报新闻人更要精心办好报纸,办精品党报,提高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

当然,年轻受众更喜欢从手机、网络上“阅读”党报,稍稍上点年纪的受众,还是喜欢阅读纸质的、散发着墨香的党报。

受众群体变了。党报的目标读者群定位是:党政机关干部、公务员、社会白领,有话语权、有消费能力的读者。在人们的印象中,党报应该是报纸中的精品。

《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1]。

一批批拿着手机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也成了党报的目标受众。这些年轻人从小玩手机、网络,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党报如何吸引这些“新潮”的年轻人,让他们坐下来阅读党报,喜欢党报,是党报新闻人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党报新闻人坚守的“不变”

党报耳目喉舌的功能不能变。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习近平提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报的耳目喉舌功能,啥时侯都不能变。

人民日报社前社长杨振武曾说:“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他的意思是记者站位要高,格局要大,还要经常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党报新闻人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党委政府关注什么,二是老百姓关心什么,三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什么。把这三方面研究透了,才能写出既是党委政府关心的,也是老百姓关心的好稿子。

立身之本的“手艺”不能变。采、写、编、评、摄,这些都是新闻人安身立命的看家“手艺”。科技进步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传播速度的同时,纸媒记者立身之本的“手艺”也面临着退化的危险。

我们听了无数遍类似的话:“这稿子报纸发不了,放在新闻客户端上发吧。”“新媒体的稿子,简单写写就行了。”“新媒体能随时撤稿,要那么细致干吗?”……好可怕的话!

事实上,文章吸引不了新媒体用户,用户就能随时取消关注。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有报纸上的精品,才能发到微信公众号上。”

老一辈报人曾感叹,过去交通通信不发达,往偏远农村跑,得搭拖拉机,甚至马车牛车,一跑就是十天二十几天。那时候写出来的稿子,非常耐品耐读,还经常出精品。现在交通通信发达了,写出来的东西为啥反而没味道了?原因无他,那时的记者真正到了新闻一线,真正融入群众了。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很多党报记者还不习惯在“爬格子”的同时,拿起手机、相机、摄像机甚至无人机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单打一很在行,多面手却还做不到。面对新形势,党报新闻人应该掌握十八般“兵器”。

目前,形势在变化,任务在加码,党报新闻人要在媒体融合上下苦功夫,学习研究融媒体的舆论传播形式,学习研究正悄悄发生变化的受众阅读习惯,迎着问题上,抢抓主动权,在实践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苦练媒体融合形势下安身立命的真“手艺”。

新闻执业的初心不能变。这几年每次参加纸媒同行聚会,听到的几乎全是对商业模式、创业转型的渴盼,哪位记者“跳槽”,总会成为记者朋友圈热议的话题,很少再有往年探讨某篇报道写得好坏的热烈场景。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记者到省城某中学采访高考状元,闻听该状元欲报考大学新闻系时,竟“热心”地劝其不要学新闻,因为学新闻“没前途”。没有一个行业,像新闻行业这样自己唱衰自己。难道新闻人执业的初心“丢”了吗?

仔细想不难发现,任何一个行业,兴盛20年后,都会陷入瓶颈,甚至谷底,这是经济周期规律所致,新闻业和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都不例外。新媒体时代,即便行业管控更严,即便外界冲击更大,新闻职业的空间并没有萎缩。只不过是许多新闻从业者一方面承受着职业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经济困局和暴富诱惑,很难沉下心了。

2018年3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高金光领衔,对河南省域内传统媒体的人才流失状况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发现,都市报人才流失最严重,近5年,《大河报》流失采编人员近80人,占采编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东方今报》流失采编人员105人,流失比例除2013年为12%,2014年为2.5%外,其余年份均为20%。调研报告显示,流失的媒体人转向了互联网新媒体、企业类机构、高校或创办自媒体,使得传统媒体陷入了人才流失的現实困境。[2]

党报虽然也面临吸引力下降的问题,但党报人才流失相对不多,采编队伍基本保持稳定。这正说明党报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新闻执业队伍,这既是党报的资源“优势”,也是党报制胜的“法宝”。

守正创新的作风不能变。新兴媒体发展势如破竹,但党报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一是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二是党报的政治资源优势,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四是新闻产品的原创性。媒体竞争“内容为王”,争到最后,还是要看内容的深度和高度,而这也正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党报能够守正创新的资本,它足以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开、主流舆论更响亮。

2018年,《河南日报》相继推出数篇重磅稿件,《河南有个“塞罕坝”》聚焦民权林场申甘林带“生态样本”,《青山不老》聚焦商城黄柏山“三代”林工的绿色梦,《岭上开遍呦,映山红》聚焦最美乡村教师李芳……稿件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一时间成为网上网下的舆论热点。

尽管每篇稿件都是上万字,但因为有料有用耐读,在报纸和网络上,这些文章均赢得“满堂彩”。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好稿不怕长,关键看是否耐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市场的稀缺产品。是否是受众关注的,是否对受众有用,是新闻人选择稿件的一把尺子。是否吸引受众,是否能够让受众的目光多停留一会儿,是衡量新闻人工作是否到位的准绳。正是这把“尺子”和这条“准绳”,保证了党报新闻人“守正创新”能够永不变样。

三、结语

党报新闻人要勇于担当,找准自己的执业定位,找准党报的“高光点”。党报的“高光点”是什么?就是它的高端、权威、有用。同样一条新闻,党报报道出来以后,应该成为社会受众和新闻同行衡量其他媒体对与错、高与低、深与浅的“行标”。党报的不可替代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才是党报新闻人执业的最高追求。这既是党报的“卖点”,也是党报不会被时代淘汰的制胜法宝。

党报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不可能也不会掉队。河南日报新媒体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在信息洪流中披沙炼金做我们专注的事情,在众声喧哗中一言九鼎做负责任的新闻。”立志在媒体融合中保持定力,做到“独树一帜”。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早融合,才能早适应,早行动才能早主动,否则就会陷于被动。一句话,要办精品党报,需要融合发展,让党媒成为人们生活文化的必需品,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受众随时都能听到看到党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黄小希,史竞男.守正创新有“融”乃强[N].人民日报,2019-01-27.

[2]高金光,张靖,施宇,张淑华.失衡与重建:河南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状况调研报告[J].新闻爱好者,2018(11).

(作者为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副主任)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传播方式党报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