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增强新闻“四力”的着力点

2019-05-15万川明

新闻爱好者 2019年4期
关键词:走转改守正创新笔力

万川明

[摘要]党的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宣传工作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所在,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的基础工程。增强“四力”不能泛泛而谈,要以转作风、改文风、转观念、抓创新为着力点,放到守正创新的历史方位去考虑,站在承担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立足建设出彩中原的时代命题去实践,把党的声音和老百姓的心声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负新时代的重托。

[关键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走转改;河南故事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先后在多个采编部门担任记者、编辑。与“铅与火”时代相比,“光与电”时代的到来给传媒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来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景下,新闻工作的“门槛”降低了,但新时代新形势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却提高了,那么,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适应变化,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呢?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那就是: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于做好新闻工作来说,既是效果导向,也是问题导向,不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需要新闻工作者提高站位去把握,结合实际去体会,胸怀全局去践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如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从把握时代坐标牢记使命任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给了新闻工作者很多启发。通过认真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精神,笔者认为,增强“四力”不能泛泛而谈,不仅要放到守正创新的历史方位去考虑,要站在承担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去认识,要立足建设出彩中原的时代命题去实践,还要找准增强“四力”的着力点,精准发力、有效施策、“滴灌”整改,才能在一次次行走大地、精微洞察、深思审问、精确阐释的过程中,把党的声音和老百姓的心声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负新时代的重托。

一、认识上的高度决定“四力”落实的程度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是一个业务问题、作风问题,但是“四力”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理念问题。只有认识到位了,“四力”才能落实到位。

增强“四力”,是宣传思想战线履行使命任务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承担这样的使命任务,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在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上,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形象的宣传上,把“脚”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用“眼”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力,用“脑”分析和记录时代风云,秉“笔”精准阐释要言大义,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入脑入心。

增强“四力”,是落实“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需要。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就要让宣传有效管用,新闻有趣好看,让群众真心听黨话、跟党走,在老百姓心里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这样的宣传效果,不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不可能实现;不走近百姓群众倾听民声,不可能实现。只有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小学生;只有了解群众的需求,反映群众的诉求,才能找到老百姓心扉的“正确打开方式”。

增强“四力”,是适应新时代应对新挑战的需要。宣传思想工作从正本清源走向守正创新,媒体人就要适应时代变化,以正固稳,以新求进,生产更具引导力、亲和力、公信力的内容,生产满足用户需求、适应用户习惯的内容,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把用户看不看、信不信,作为宣传报道质量高不高、传播得开不开的重要评判标准。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过程中,使我们的报道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让那些“短实新快妥”,有血有肉、平实有嚼头的好报道唱主角。

二、弄清两个“四力”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看成目的、目标,那么“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是手段、渠道,正是由于编辑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报道质量,传播优秀产品,才能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业界普遍认为,如何把二者融会贯通,是摆在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河南日报》在这方面率先做出了尝试和努力。2018年以来,这家省级党报在制度上推动全员走基层,在采写上把讲故事作为基本理念、基本方式,在切实实践“走转改”的过程中,推动党报内容供给侧改革,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脚底板下出新闻”,建章立制责任到人。2018年4月下旬,《河南日报》出台规定,要求全体人员走基层抓渔深入调研看变化,推进走转改常态化、长效化。

实现走转改时间、成果的量化,推出多种激励和奖惩办法形成约束机制。实践证明,《河南日报》的这种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个月时间里,《河南日报》推出了大批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小人物体现大精神的优秀作品,用“针尖捅破天”式的报道,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走转改正在成为编辑记者们的自觉,成为报道的着力点、突破点和亮点,成为《河南日报》提质升级的具体体现。

“强眼力健脑力”,全力讲好河南故事。《河南日报》扎实践行走转改,编辑记者不仅走进了工厂社区,走遍了大山林场,还走出了中原大地,在深入基层一线的过程中,练就了过硬的眼力和脑力。

2018年1月9日,《河南日报》推出长篇通讯《河南有个“塞罕坝”》,讲述了河南商丘民权三代林场人坚守68年,筑起豫东平原“绿色长城”的感人故事。记者刘洋、陈慧深有感触地说:记者走下去,新闻立起来,这不仅是一次走基层采访,更是一堂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

2018年5月29日,《河南日报》推出长篇通讯《河南义海屹立青海》,刻画了一批批河南国企人在青藏高原上拼搏进取的创业历程。走上号称“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后,记者栾姗深有感触地说:“海拔3500米的大煤沟矿,我才爬了几层楼梯,都喘不过气来。身临其境了,我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担当的崇高精神。”

“笔下有写头新闻有看头”,党报宣传精品迭出。脚力、眼力、脑力的增强带来了笔力的提升。在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的过程中,党报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018年上半年,《河南日报》先后推出了《河南有个“塞罕坝”》《黄河故道变奏曲》《青不老》《河南义海屹立青海》《新愚公移山记》系列报道,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挖掘树立了我省一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先进典型。

评论员下基层,成为《河南日报》走转改活动的一大亮点。评论的视角从“第二落点”搬到采访的“第一现场”,离新闻更近,掌握的信息更丰富;带着问题下基层,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内容也更扎实。2018年7月31日刊发的评论《美丽乡村有颜值更要有气质》,评论员在禹州李金寨村实地采访时,了解到该村通过一棵“幸福树”,发动村民共建美丽乡村的创意故事。这个小故事的运用让评论言之有物,语言更加鲜活生动接地气。

“小四力”提升“大四力”不仅仅体现在纸媒上,也体现在新媒体报道上。河南日报新媒体部“‘小薇探访新时代河南新名片”系列策划,推出了《这辆“河南车”,让中国人提气!》等报道,全媒体记者们在行走中原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动力和活力。

三、找准增强“四力”的着力点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承担起这样的任务,没有硬功夫、真本事是不行的,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找准着力点,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

一是作風要转变。老一辈报业人讲,过去交通通信不发达,到基层采访非常不方便,一个地委,往往找不到一台像样的吉普车,往偏远农村跑,就得搭拖拉机,甚至马车牛车,一跑就是二十多天甚至一个月。但那时写出来的东西读着就是有滋味有回味、有意味。秘诀无它,就是真正到了现场,真正融入了群众,真正扎下了根。

现在通信发达了,一个电话“天涯若比邻”,一上网信息铺天盖地,就算到全省最远的县,高铁、自驾车,三个小时一定能到。但为什么现在写出来的稿件没有味道了呢?一个字——浮。作风浮漂。有些记者一年不见得跑出郑州一次,都是到所负责的厅局委办拿份简报,拷个报告,回来一复制粘贴了事。通篇都是干巴巴的公文语言,或者一长串冷冰冰的数字。没有故事,没有细节,甚至没有人物,没有直接引语。自己都不忍卒读,还能指望读者看下去吗?即便是下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听听地方官员的汇报,拿着地方工作人员备好的资料,闻到养殖场的异味掩鼻而过,地头泥泞坚决不下脚。这样下基层,怎么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感情的作品来呢?没有踏遍青山的“脚力”,怎么可能有千山万壑的“笔力”?

二是文风要改变。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为什么要亲自动笔改《河南日报》时政报道的标题和内容?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穿正装,踱八字,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写作方式。一些文章,尤其是块头大的文章,总是扎了很大的架子,喊着很响的口号,堆砌了无数华丽的词藻,甚至天马行空,三纸无驴。文采是有了,气势是有了,但通篇读下来,就是没东西,不能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原因也是一个字——空。空,是因为对这个事情、这个现象、这个主题了解不够,理解不深,认识不透,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如果真正胸中有数,心中透彻,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繁文缛节,那么多的穿靴戴帽,有经验总结经验,有问题摆出问题,开门见山,钉是钉铆是铆,才能做到王国生书记要求的,言之有物,令人信服。写出来的东西,纯粹为了交差、为了应付了事,自己都不信服、都不感动,怎么可能让读者“听了信,信了服,服了跟党走”呢?

三是观念要转变。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纸媒的劣势已经越来越凸显,这个不是我们否认就能解决的现实问题。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单一,纸媒才能拥有那么多受众。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一个发送键按下去,全国甚至全球都能同步获知信息,单单依靠纸媒就能全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只能是一叶障目。全国的报业集团如果单单依靠办报,能有今天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吗?道理和答案大家都明白,但我们的记者很多还不习惯在“爬格子”的同时拿起手机、相机、录音机甚至无人机做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素材和内容,单打一很在行,多面手却做不到,为什么?一个字——僵。思维方式僵化,总觉得老办法、老一套搞了十几、几十年,屡试不爽,驾轻就熟,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手段,寻找新办法。思想上的僵化,必然带来行动上的懈怠和传播效果上的落差。所谓的媒体融合,需要每个人都动起来,都融进去,才能使我们的影响力不断加强、不断扩张。

转变作风、转变文风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把创新意识创新理念贯穿始终。中央和省委对宣传思想战线,对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很强烈的期待,期待各种产品、作品站位更高,挖掘更深,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更接地气,覆盖面更广……这意味着,“一出老戏年年唱,唱来唱去不换词”已经不行了。要与时俱进,摒弃固化的思维和老套的模式,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新闻的策划要创新,写法要创新,组合方式要创新,表现形式也要创新,与此相关的生成机制、激励机制、考评考核机制等都要创新。这是一篇大文章,难度很高,但如果完成了,完成得好将会在传媒竞争中占据领跑地位,成为具有强大“四力”、立于不败之地的主流领军媒体。

猜你喜欢

走转改守正创新笔力
入木三分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加点笔力,你的书法会更美
——齐鲁书社《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