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本《淳化阁帖》溯源及特征
2021-12-27王琴
摘要: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溧阳本《淳化阁帖》是明朝年间的翻刻版本,与甘肃肃府本、西安关中本出自一脉。但是,有关溧阳本《淳化阁帖》的相关研究较少,史料也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了对溧阳本《淳化阁帖》溯源的相关内容不足。同时,溧阳本《淳化阁帖》与甘肃肃府本在题跋、刻印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溧阳本虽然是翻刻于甘肃肃府本,但是仍有着自身的特色。
关键词:溧阳本;肃府本;淳化阁帖;渊源;特征
引言
顾名思义,《淳化阁帖》始于北宋淳化年间。淳化阁乃宋太宗的藏书阁,宋太宗喜爱书法,并在即位之后收集名书法家的作品,并藏在淳化阁中,历经三年,集成丛帖,这也是我国现存中最早的一部丛帖,称之为淳化阁帖。后,宋太宗将《淳化阁帖》刻在木板上,拓成多个文本,赐给有功之臣以及赵氏宗亲。《淳化阁帖》在后世中多元翻刻,并流传出了十余种版本,其中,在明代中也流传出了甘肃肃府本翻刻等1。
本文所研究的溧阳本《淳化阁帖》,就是溧阳虞氏在明代晚期甘肃肃府所翻刻的石刻,这也是肃府本现存于世的作品之一,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是,由于溧阳虞氏的《淳化阁帖》相关史实相对较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世人所关注,后由上海博物馆等发起对《淳化阁帖》的研究,溧阳本《淳化阁帖》才受到学界与业界的重视。
一、溧阳虞氏与《淳化阁帖》
我国首届书法博士郑晓华教授曾提出,《淳化阁帖》因历史的需要而产生,同时又满足了动乱时期以后社会对书法文化的渴求。宋朝建立在风雨飘零、内忧外患的年代中,长期的内战对当时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干扰,历代传承下来的書法也未能免遭“屠戮”。宋朝建国以后,在文化层面所体现出的实际情况是国家整体的书法水平不足,更是缺少书法大家,在缺少现代化印刷体系的当时,书法不仅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之一,同时也是政治人员必备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行政的效率以及王朝的尊严。对这种情况,宋朝多数文人都提出了不满的情绪,如“书之废,莫废于今”,而其中的书便是指书法。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宋太宗收集历朝历代书法家的作品,组成《淳化阁帖》,不仅具有深远的文化发展意义,更是有效的政治治理方式。但是,唯一不足的是,《淳化阁帖》的初衷并非是造福于天下,而是集中于宋朝权贵与官场上的“私人专享”,缺乏社会地位的百姓士子难以有机会去接触《淳化阁帖》。不过,后来随着《淳化阁帖》不断发展,以及《淳化阁帖》遇火受损,社会上便流传出其修订版的翻刻本,并衍生出了诸多版本,如泉州帖等,且随着民间收藏者以及士子的不断翻刻,《淳化阁帖》到了明朝以后形成了诸多版本与流派。同时,社会上对于《淳化阁帖》的翻刻,也进一步带动了我国古代丛帖事业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专门的学派——“帖学”,而《淳化阁帖》也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足可见其历史地位。
溧阳虞氏是唐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后裔,一共分为三支,溧阳《淳化阁帖》存于溧阳甓桥虞氏。根据溧阳虞氏族谱记载,甓桥虞氏始祖为虞维,南宋官员,后迎娶南宋王府郡主,而《淳化阁帖》拓本就是郡主的陪嫁物品,这也是溧阳虞氏与《淳化阁帖》的渊源肇始2。清朝末期,溧阳虞氏后人虞征庸也在其作品中证实了溧阳虞氏与《淳化阁帖》的关系。文中称,溧阳虞氏虞维在南宋任职时,由于在朝堂中不畏权贵,大胆提出谏言,后遭到贬谪,郡主陪嫁品《淳化阁帖》也跟着虞维一起回到了甓桥。到了明朝时期,溧阳虞氏后人中也有多人科举及第,获得朝廷重用,但是后因受到刑罚,举家迁徙,永乐年间方回到溧阳,但是《淳化阁帖》一直被保存完好。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甘肃肃王府下令重整《淳化阁帖》,在民间收集《淳化阁帖》善本,溧阳虞氏虞许便将《淳化阁帖》宋拓本送到肃王府,肃王府整理完毕后,送给溧阳虞氏一套肃府本《淳化阁帖》拓片。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肃王府在整理《淳化阁帖》时,并未参照溧阳虞氏送来的《淳化阁帖》,而史料中对其原因也并未进行阐述。后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认为,溧阳虞氏《淳化阁帖》并非足本,送至肃王府后未对其进行参照,肃王府怜惜溧阳虞氏《淳化阁帖》拓本不全,便向其赠送肃府本拓片3。虞氏在得到肃府本拓片以后,如获至宝,为了防止拓片损失或者被毁,溧阳虞氏将肃府本拓片进行摹刻,这才有了今天的溧阳本《淳化阁帖》。至于溧阳本《淳化阁帖》摹刻的时间,史料中并未有记载,按照肃王府整理《淳化阁帖》的时间来看,溧阳本摹刻时间应不早于明天启元年(1621)。结合溧阳虞氏族谱记载,在明朝末期,虞许将溧阳虞氏祠堂进行重新翻修,溧阳本《淳化阁帖》就存于新修祠堂“庆远堂”中,这也进一步证明溧阳本《淳化阁帖》时间应在明朝天启年间至明朝末期之间。
二、溧阳《淳化阁帖》与明肃府本比较研究
结合相关史料,以及部分学者的观点,将溧阳本《淳化阁帖》与明肃府本进行对比,总结两者的异同与特征,进一步为分析溧阳本的特色提供基础。
1.帖石质地、卷次编目、刻工题名之异同
不同地区在岩石上有着差异性,这也形成了刻帖之间在帖石方面的差异性,同时也是分析溧阳本和明肃府本《淳化阁帖》的切入点。从帖石的质地来看,明肃府本在帖石上选用的是原产的阜平石,这种岩石的石料相对较为精细,并且在色泽上饱和与深沉,给人一种严肃大气之感,这种岩石也被称之为石中黑玉;而溧阳本《淳化阁帖》所采用的岩石,是产自溧阳周边的灰岩,虽然这种岩石的石料也相对较为精细,但是与明肃王府所用的阜平石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明肃王府在当时有着较强的社会地位,对于明肃王府的赠帖,按照常理而言溧阳虞氏应当仿照刻印,但是,溧阳本和明朝肃府本在翻刻的细节上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从相同点来看,两者在刻印的过程中,均是将刻帖所用的原石划分为若干个板块,一方面有利于后期的装裱,另一方面,也更显整体的次序性;从差异点来看,溧阳虞氏在《淳化阁帖》的刻工题名与明肃府本有着不同,如溧阳本的帖石在分界线的中上部位置刻上了数字、天干地支以及虞氏族人的名字,而明肃府本却不在此位置。
2.帖末题跋之异同
从帖本的主要内容来看,帖末题跋不仅能够了解帖印的背景与时间,同时也能区分出不同帖本之间的差异性。明肃府本的《淳化阁帖》在帖末所刻印的时间为“元至正十年”,帖末观款人为张瑁、李仪等人,并在附刻上所留的为“肃恭王题记”;而溧阳虞氏本的《淳化阁帖》在每卷帖末所题跋的时间为“淳华第三年”以及“万历四十三年”,前者是宋太宗时期对《淳化阁帖》模勒上石的时间,后者是明万历皇帝时期重新摹刻的时间,在题跋的名字上为“温如玉、张应召”两人,这也体现出两者之间在题跋方面的差异性4。
3.法帖编刻之异同
溧阳虞氏的《淳化阁帖》为明肃王府的翻刻版本,在法帖编刻上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只不过由于编刻人或者其他某些因素的影响,溧阳本与明肃府本在编刻的细节上仍存在着部分的不同。
以下进行详细的介绍与阐述。
从对溧阳虞氏本和明肃府本的对比上来看,两个版本的法帖内涵与内容几乎无异,并且在法帖内容的缺失上也高度一致。如,明肃府本卷中摹刻了大量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但是有些内容缺失,如在王羲之作品《爱为帖》中,缺失“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王献之作品《可必不帖》中缺少“塞仰料静婢自/常不和知从事甚/简致此佳也”,而溧阳虞氏本在翻刻上也缺少相同的内容,这也足以证明溧阳虞氏本为明肃府本的翻刻本,同时也进一步与史实资料相吻合5。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溧阳虞氏本虽然翻刻于明肃府本,但是在内容上也有着部分出入的地方,尤其体现在内容排序上,这也进一步体现出了溧阳虞氏在翻刻上的特征。如,明肃府本《淳化阁帖》中卷一内容刻印的主要是高俅的书法作品,排布位置分别为《六尚书帖》《昨日帖》《玄堂帖》,而溧阳虞氏本在卷一的刻印内容上,虽然也有高俅的作品,但是在位置上有出入,在《六尚书帖》后接《遣弘帖》,而后是其他内容。笔者认为,出现如此的差异之处,一方面或许是刻印者出现的主观错误,另一方面大抵是溧阳虞氏为了显示自身与明肃府本的差异性而为之。此外,在溧阳虞氏本与明肃府本所刻印的内容上来看,溧阳虞氏本在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减量”,如,溧阳帖石卷六王羲之书《不快帖》已不存,但第1行“知足下连不快何尔耿耿善将”补刻于第十册《新妇帖》第2行后;卷八王羲之书《蒸湿帖》前缺“此蒸湿难为人得示知/足下故尔堪行想不成病”二行。
4.法帖字形、笔画异同
以清雅堂本和溧阳本对校,溧阳本字总体上和肃府原本比较相似,但笔画上却突出细瘦,并出现了个别字摹失的迹象。以卷十《慰人帖》为例,两者差异也相当显著:其一是溧阳本字画没有肃府本丰满,且笔画转折处也突出向方转,略有失圆润。此帖数字摹刻丢失严重,如“人”字捺画偏长,“之”字末笔提按不够突出,第一行末“堪”字右下方二点溧阳本突出,肃府本不甚突出。第二行“暑”字“日”字头横折,溧阳本顿笔不甚突出,底部“者”字第2横稍长,“是”字下部分溧阳本笔画清晰,肃府本因字画肥致部分笔画重复。第四行“却”字末笔一竖,溧阳本略带弧度,清雅堂本作悬针竖6。
除笔画略有细瘦和个别字摹失外,溧阳本所用底本均为明肃府早期拓本,且帖石完整,字画亦无差损,而清雅堂所藏本为明末拓本,个别字口已有所损伤。兹举二例:卷二汉张芝《二月帖》前三行末的“当”字,清雅堂本字头中央点画上多出一横点,疑为帖石损痕,而溧阳本无此横点。卷六王羲之《極寒帖》前三行末“卿可”的“卿”字中段,溧阳本完整无损,清雅堂本多出一条裂缝,此乃明肃府初拓本与稍晚拓本的最重要不同之处7。清雅堂藏本虽为目前所见较好的肃府原石拓本,不过还是面临帖石损裂的问题,而溧阳帖石虽为重摹本,但其所依底本乃明肃府初拓本,故书画无损,虽下原石一等,却亦是相当重要的版本。
三、结束语
依据上述的资料与分析,笔者认为,溧阳虞氏在早期就有宋太宗年间的《淳化阁帖》,但是受到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至明肃王府翻刻《淳化阁帖》时,虞氏本的损耗严重,现存的虞氏本《淳化阁帖》,多是明肃王府整理完毕后所赠送给虞氏的刻帖所翻刻的。但是,这也不足以掩盖溧阳虞氏本在书法界中的影响力与地位。同时,溧阳虞氏本《淳化阁帖》在具体的内容特征上,与明肃府本无较大差异,虽然在刻印内容与部分刻印字形笔画上存在出入,但是其他情况无异。
参考文献:
1.吴晓懿,胡小龙.《淳化阁帖》与宋四家书法探论[J].书画世界,2021(01):20-22.
2.史骏,朱棒.溧阳《淳化阁帖》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12):85-94.
3.姚敏,斑竹.淳化阁帖[J].环球人文地理,2020(13):108.
4.崔文敏.《淳化阁帖》肃府系列三帖比对[J].中国书法,2020(05):156-158.
5.崔文敏.“溧阳本”《淳化阁帖》拓本校勘[J].中国书法,2019(22):127-130.
6.崔文敏.“溧阳本”《淳化阁帖》溯源及特征[J].中国书法,2019(18):18-43.
作者简介:
王琴,女,1981年生,汉族。籍贯:江苏溧阳,学历:大学本科。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博物馆,研究方向:文博方面的社会教育和研究